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7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多元文化环境,呈现出思想认识多元、文化心态敏感、成长压力较大等特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存在行为习惯指导缺失、文化观培养不足、无意识中强化族群意识和应急性教育等问题。应当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指导、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意识体验教育,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系统化和长期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民族团结;行为习惯养成;多元文化价值观

本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带着问题意识进行调研和分析,所述情况均针对各高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应当指出,问卷调研和访谈显示,石河子大学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和民团团结教育中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培养了一批批少数民族人才。相较其它高校而言,文中所列问题的严重程度属于偏低水平。

一、少数民族学生及其教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疆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由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行为习惯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形成了明显不同于汉族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高校由于对跨文化教育规律把握不够,工作针对性不强,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政治立场正确,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比较清晰

(二)思想认识多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冲突

访谈显示,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家庭和社区宗教信仰教育带来的思想冲突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过程,造成了巨大思想困惑和情感痛苦。从无神论与真主造世之间的矛盾开始,思想认识的矛盾涵盖了世界观的各方面。部分学生在家庭引导下搁置思想矛盾,将国家政策、学校教育、公民意识与宗教信仰在思想中并存,但宗教观念有一定程度的世俗化;部分学生在家庭要求下将宗教的世界观绝对化,内心深处排斥学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造成了自身的思想痛苦,严重影响了部分课程的学习和正常生活。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和社区的影响。调查显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信仰宗教的学生占98%以上。接受宗教信仰的原因,受家庭影响的占34.3%,说不清原因、认为信仰宗教是理所当然的占60%以上。父母均信仰宗教的达77.6%。

学习生涯期间参加宗教活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全部学生假期回家后均在家长的要求下做礼拜,近20%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曾经私自去清真寺做祷告,近10%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经常私自去清真寺做祷告。祷告的内容一般为祈祷真主保佑家人和自己、以宗教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期望,寻找精神寄托。

(三)文化心态敏感,文化适应的主动性不强

在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是主流文化甚至是单一文化;而在高校,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带来了多元文化,高校自身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现代文明,二者形成文化反差。从民族聚居区到高校,从家庭环境到各民族学生混合居住的宿舍,是典型文化适应过程,需要面对强烈的文化反差和心理落差。学生对民族文化有很强的归属感,问卷调查显示,当国家教育与民族文化冲突时,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33.4%的人认为应当认同国家政策;23.5%的人认为应当坚持民族文化;43.3%的人视情况而定。文化冲突表现在人际交往、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

少数民族学生往往过分强调本民族群体内交往行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进入学校后,保持着入学前民族交往习惯。本民族学生群体成为一种校园内非正式学生组织,组织对成员、成员对成员之间在接纳、交流、交往、教育、保护等方面具有高度责任感,曾连续多年出现过少数民族学生“老生教育新生”现象,少数民族学生往往为了同民族学生的事务性纠纷加入言语或肢体对抗,为了他人对本民族的误解性言论而激烈争执,这不属于民族问题,但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地本民族的归属感、“抱团取暖”的孤独感。这种交往常常失去底线,问卷调查显示,53%的少数民族同学表示如果出现本民族同学上学期间在校做祷告等宗教仪式情况,将采取“不反映,但以同学身份劝阻”的态度或者“不反映,不劝阻”的立场。访谈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是否会将同学参加暴恐活动的情况向学校报告”时,学生首先称相信自己的本民族同学不会参与或同情暴恐活动,既尔表示会私下里劝服同学或跟本民族教师商量阻止活动的办法,但一般情况下不考虑直接将情况报告学院。 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和各民族合住宿舍生活的适应性较弱。根据对辅导员的访谈,未发现因政治立场和民族矛盾产生的宿舍交往问题,目前暴露出的问题绝大多数是行为习惯问题和文化适应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受民族文化影响,喜欢自由的生活。他们喜欢运动、能歌善舞,在运动比赛和文艺展演方面往往能够崭露头角、获得自信。他们热情好客,常相互走访宿舍,聊天或播放音乐,客观上对本宿舍其他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作息时间与舍友不协调,产生宿舍矛盾。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怀有“汉族学生没有宗教信仰怎么能够生活?”的不解,对汉族学生缺乏亲切感;个别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禁忌不够尊重,甚至把暴恐活动与少数民族同学联想起来,为互相的理解和认同设置了障碍,容易产生宿舍矛盾。各民族混合住宿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和基础工作,59.3%的受调查学生表示赞成民汉合住,但也有36%的人出于生活习惯和文化适应的考虑表示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际往往局限于班级内部、来自于同一地区、中学校友等,在访谈中发现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愿意和汉族同学做朋友,但少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的局限性。调查数据显示,有16.8%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民汉交往或民汉合住”是其最大的心理压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日常指导,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指导

我们提出并已指导班级开展的行为习惯指导,就是以一天的日常行为为单元,按照学生学习、生活、集体活动、课外活动和自主活动的规律和学校规定,以指导学生制定的每日行为方式和日程安排为目标,以师生提醒、自我填写记录表的方式为督促,以教师进行个体指导和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评价、反思和整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每日行为规范,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增加情感体验,解决遇到的思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行为习惯养成指导是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少数民族教育存在“听而不闻”和“知而不行”的问题,行为习惯养成指导是解决该问题的突破口。

行为习惯养成指导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中,并不一定总是以“道德认识”为开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都可能成为形成道德品质或提高道德品质的起点。行为习惯养成,就是从行为引导入手,让学生在行动中产生情感、养成习惯、理解原因、形成思想认识,是一种体验式和实践式的教育方法。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被动和日常行为上的退宿,行为习惯养成指导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方法。

行为习惯养成指导对学生思想问题解决具有促进作用。行为习惯的形成,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由不平衡趋平衡的过程,在外在激励约束力量的推动下,伴随着行为习惯形成过程,必然会出现深该的情感体验、激烈的思想冲突、强烈的意志控制,思想问题和情感问题随之暴露出来,形成了解决思想问题的时机。

行为习惯养成指导是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价值观形成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法。少数民族学生行为习惯往往是价值观的行为表现,因此,深入少数民族学生生活,深入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和社区,研究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行为规范、家庭态度、宗教仪式和民俗仪式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机制,是了解学生文化价值观形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思想引导,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价值观基础上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应当在各民族学生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价值观基础上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我国不同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又有相对的主体独特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价值观基础上,承认和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是我国民族政策使然,也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认同、相互融合的必然要求。

应当促进各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和认同。一方面要培养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要促进各民族学生互相了解、认识、理解、尊重、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程度越高,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就越高,这是相辅相成的。高校各民族学生培养工作,特别是各民族学生混合住宿工作的经验表明,哪个单位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文化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乃至互相认同教育做得好,哪个单位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和各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就做得好。反之,各民族学生之间矛盾的激化,往往是由于狭隘的民族意识导致了对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的轻视和否认。

各民族学生嵌入式居住和无缝隙交流是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同室居住、共堂学习、共同活动、共同奋斗、互相帮助和互相交流,是文化交流交融乃至认同的前提。民族、宗教、文化互动交融历史和现状的教育是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讲座、沙龙、参观讲解、辩论、宣传平台等方式,将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文化格局介绍给学生,将民族史、宗教史、文化发展史的发展历程介绍给学生,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民族结构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品质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价值的认同找到精神家园,使学生在对本民族特色文化价值的肯定中找到自信,使学生在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尊重和互相认同中建立和谐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三)培养“四种意识”,建立科学的民族团结教育体制机制

在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中,还应传播现代文明和时代文化,培养“四种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意识)”。要设计教育内容,开展相关活动、融入日常管理,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强“四种意识”。应提供体验机会,让学生在享受现代文明和时代文化的过程中认可“四种意识”。

应当改善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方式和实施方式,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常规化和长期化。部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客观上发挥了负面作用,例如:各方面研究人员频繁安排少数民族班级填写关于民族意识的调查问卷,在相似内容的重复刺激下强化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本位意识,使学生形成“自己是特殊防范对象”的错觉;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个别部门集中开展便于展示、便于向上级汇报的活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一哄而上、即而一哄而散的活动,未能打动心灵,未能触及思想,对学生的成长关心不够,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学校关心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措施是形式主义工作;民族团结月中指定少数民族班级频繁参加各类教育活动,在特定群体的反复教育中强化了同民族小群体的意识,增强了同民族学生团体的封闭性。这就要求学校优化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考核方式,加强顶层设计,提供让学生感动、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生活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系统性教育服务措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秋天
跑越野
母鸡的报恩
生命流泪的样子
有趣的一堂课——烧纸船
眼睛、耳朵、鼻子、嘴
家长开放日
我的故乡
秋天
春天来了
变色龙
我的玩具狗——本杰明
游世纪公园
小闹钟
秋天
浅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与建议
浅论歌唱的艺术表现
浅析稳呼语硇语用距离和示L貌分析以及对外语教学晌启示
关于美国社区学院办学职能的新发展
高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优化
浅议高等学校专职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美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经验启示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师职前培养-问题与设想
关于扩招后高职高专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关于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研究
简述潮汕英歌舞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论提高职校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成因简析
关于高职德育创新思路研究述评
关于新闻传播的文化特征探析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设计之四
《恐龙的灭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一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之二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之一
《数星星的孩子》系列设问教学设计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设计之三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AB案
《恐龙的灭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爱迪生救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数星星的孩子》讲读教学设计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之四
《数星星的孩子》“潜底反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