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浅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阅读目标
摘要: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阅读目标及内容占有很大比重。本文将从数量、质量、能力和方法四个方面来解析新课标中的阅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促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完善。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评价
一、数量要求
在四个学段中主要体现的是对优秀诗文的背诵以及课外阅读量的要求。
二、质量要求
第一学段: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的阅读质量的递进关系为:喜欢阅读,有自己的感受,获初步情感体验→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 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获有益启示,对情境和形象有所体验,品味语言。从喜欢阅读到欣赏品味文学作品,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建立在阅读数量积累的基础上的。
三、能力要求
课标在阅读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多,这里不再列举,只从一些大的方面进行梳理。
在阅读理解方面:从能结合上下文了解文中词句,借助图画阅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了解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了解文章梗概,学会欣赏诗歌和基本的说明方法,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并解决阅读问题,掌握基本表达方式,区分文学体裁,阅读简单议论文,浅易文言文,能对较为复杂的连续性文本进行分析。这里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就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比如说统计图表,绘画等。
在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只在前三个学段有要求: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其表达上的不同认识常见的标点符号,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不同→ 在语句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并了解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在课文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在整个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方面,有些不是很恰当,第二学段才提出“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但在第一学段就要求“学习使用逗号。”
对工具的使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阅读目标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比较符合城市地区的学生,对于农村地区,有些中小学根本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网络,而中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所以这个目标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不符合。
四、方法要求
阅读目标中有关阅读能力的要求在侧面也体现着阅读方法的运用,例如第三学段第二条:“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以及第四学段的第十一条:“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等等。现就第一学段至第四学段较为连续性的方法分类如下:
积累方面: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语言材料→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了解常用的修辞,了解课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阅读语言方面: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后两个学段加了“能”字,体现了由方法到能力的提升。
阅读方式:学习默读→初步学会默读→默读速度R300字→养成默读习惯,速度R500字。在这里,既有方法要求,也有能力和数量的要求,与使用普通话一样,都是由方法上升到能力,这里对于默读速度的量化有利于学生对自己默读水平进行检测。
五、结语
在从数量、质量、能力与方法四个方面对四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后,笔者发现有些目标的递进关系很明显,例如对背诵篇目、阅读数量、知识的积累等,这些内容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是循序渐进的,并且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匹配;但有些目标是前面的学段中已经达成所以后来的学段中再没做要求,例如前三个学段中都有对标点符号的要求,但在第四学段中没有;还有些目标是在第三、四学段新加的,例如第四学段中新加了关于制定阅读计划的方法要求。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阅读目标方面的内容多且全,其中大部分是科学、严谨和明晰的,但还有一部分不是很合理,需要加以改进。只有不断地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以至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家乡的杨树
- 记一次综合实践
- 河水
- 春天的美丽
- 我家的东山
- 美丽的公园
- 雷雨
- 欣赏
- 射阳河
- 春天来我家
- 我真后悔
- 月亮
- 秋天的色彩
- 我家的金银花
- 家乡的“魔术师”
- 水与火的缠绵――经典影片《双雄》之一二三四解构
- 动画中影调的重要性
- 矫枉不可过正――浅谈国产动画片的规范整改
- 用影视图像来解释人类文化
- 网络电影对电影艺术形式的影响
- 以《孟姜女》为例论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方法
- 扬琴创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
- 浅论陈可辛电影的叙事策略
- 《中国好声音》对国内电视发展的影响
- 探索抗战剧娱乐化的形成原因及健康发展策略
- 从《匆匆那年》看国产青春片的退化
- 微电影的本质与艺术创作
- 浅谈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 戏梦人生――论张爱玲与李安的《色·戒》对比
- 从《爸爸去哪儿》看真人秀节目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 难忘的八个字
- 《珍珠鸟》教学设计
- 古诗三首、观潮、火烧云、四季童话
- 满山的灯笼火把、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成长、球王贝勒、语文百花园三
-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 张衡|捞铁牛
- 放飞蜻蜓
- 绿叶的梦、芦叶船、一只贝、快乐的暑假
- 虎门销烟、0的突破、语文百花园七 教学设计
- 人类的老师
- 翠鸟、飞吧,海鸥、
- 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晓景〉、 游园不值 教学设计
- 瀑布 教学设计
- 牛郎织女 教学设计
- 山村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