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内地贺岁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内地贺岁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31

内地贺岁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贺岁片”的概念本源于美国好莱坞的一种市场操作理念。经过16载的发展,“贺岁片”几乎成为华人地区的一种新年俗,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现已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内地贺岁电影由于过度的商业化,现在遇到了瓶颈,文化消费单

一、缺乏文化内涵、缺乏职业精神等困扰着贺岁片的健康发展。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在传承优秀文化、人文关怀理念、创作者态度方面得到根本改变。

[关键词]贺岁电影;优秀文化;人文关怀

所谓“贺岁片”,是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贺岁片”的概念本源于美国好莱坞的一种市场操作理念,是电影从业人员利用圣诞节期间而推出的专门为观众量身制作的影片。不过这一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引用到香港,直到1997年冯小刚以贺岁片的名义拍摄《甲方乙方》后,“贺岁片”这一概念才开始为大众所认同。经过引申演变至今,“贺岁片”几乎成为华人地区的一种新年俗。

中国内地电影贺岁片迄今为止已走过16年,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中国内地电影来说,成绩却是斐然的:首先,贺岁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年度文化现象。最初的贺岁电影只是个档期概念,但是随着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的推出,贺岁电影成为年度文化和经济现象,成为一种潮流和消费时尚,贺岁电影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样式和类型,使人们在这个档期内养成了看电影的习惯,对培育中国电影市场功不可没。其次,贺岁电影的影片类型向多元化发展。内地贺岁电影开始是以小成本喜剧的形式出现的。冯小刚早期拍摄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等影片都属于这一类。随着人们欣赏口味和审美水平的不断变化,其他各种类型的影片不断推出。《英雄》的出现,不仅拉开了商业巨片的帷幕,而且大幅度提升了贺岁档的文化品级,同时为中国电影打开了海外市场,使中国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世界。最后,贺岁电影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贺岁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并为电影将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的结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另外,贺岁电影把“票房意识”推到空前惹人注目的地位。票房收入高,电影产业才有可能扩大再生产。冯小刚对中国内地贺岁电影的商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他的贺岁片开创了一种电影生产方式。可以说,没有冯小刚,就没有中国贺岁电影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内地贺岁电影面临的困境

贺岁片是电影商业化后结出的新鲜果实,但也正是过度的商业化,让贺岁片莫明其妙的变了味,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泛贺岁现象”日趋严重。

(一)贺岁档期过于漫长,文化消费单一

在香港,贺岁档期本是专指春节农历新年这个假期。而内地却将新历的元旦就当作“新岁”,连同春节长假,整个贺岁档期竟然长达五六十日之久。无论是制作方还是观影者都觉得贺岁档是一个吉利的档期,而影片发行商也想通过这个时间段推出自己的作品,为了吸引观影热潮,他们还有意无意地延长这个档期。漫长的档期让更多影片加在其中混战,就像众人一起赶庙会,虽然热闹却拥挤不堪。据统计,国产电影的八分之一都在抢这一个档期,造成贺岁档期泛化,这样既容易让人造成审美疲劳,又失去了贺岁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错误地认为只有在贺岁档期推出影片才能引人注目,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致使很多制片公司乃至一些导演把“赌注”全部压在所谓的贺岁档期,盲目地投机去制作影片,不去考虑电影及其市场的生存法则,只顾打出“贺岁”的招牌。其实其中很多影片都不具备起码的“贺岁品质”,其只不过是打着贺岁片的噱头,通过影片上映之前的大量公关和宣传把尽可能多的观众忽悠进电影院。这其实反映出当代中国人文化消费的畸形与单一化。

(二)作品缺乏文化内涵,对恶俗趣味刻意迎合

贺岁电影追求喜庆和娱乐的主调满足了中国人的年节文化需求,应该说高扬娱乐精神是对的,但不能忽略其追求优秀艺术品质和进步思想力量的价值取向。

目前,中国大多数贺岁电影只热衷于追求商业利益,致使胡编滥造成风,粗劣制作成习,抄袭模仿成疾,品味低俗成患。据人民网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调查者认为近几年贺岁电影对中国文化的体现“一般”,认为中国电影没有较好表达中国文化的观众比例竟高达80%。[1]国产电影历经百年,期间尽管有起有伏,但总体来说是令人振奋和欣慰的。但近些年来我国电影文化的现状却是纯商业化制作蜂拥而入,而主旋律作品却渐趋衰落,着实令人担忧。

电影贺岁化虽然显现了国产电影表面的丰富和繁荣,但让人担心的则是电影贺岁化使得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反思性”和“批判性”电影的整体丧失。现在的中国贺岁影片除了商业利益,其应该承载的文化内涵基本所剩无几。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就曾经指出,中国电影的第一要义是精神,国产电影要传达属于自己民族、国家意识的内涵深邃的文化。

另外,在一味强调电影商业化的同时,为了票房刻意过分迎合低级趣味的创作倾向应运而生,大众化变成了媚俗化,美感没有了,只剩下了生理快感,喜剧成为恶俗搞笑的闹剧。在近年的贺岁电影中,心理缺陷人物和某种偏执人格成了影片的一大看点。银幕上暴力血腥的场面愈演愈奇,黄段子等迎合观众低级趣味的对白和场面愈发生猛,“性、暴力、粗口”成了片子的看点之一。

(三)电影创作者追逐名利,缺乏职业精神

近些年来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影响,片面追逐“娱乐化”“商业化”“票房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某些电影制片公司和导演走向极端,过分地迎合电影的商业化炒作倾向,在创作影片时忘掉了自己身上应该具有的艺术本真和社会责任,完全向大众低级趣味屈从。媚俗化成为他们捕捉大众眼球的最有效的手段,以血腥暴力、低俗恶搞为噱头,把受众感官上是否得到了满足当成了标尺。

另外,有相当数量的电影从业人员经受不住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带来的诸多“好处”。影视创作者现在面临着众多社会因素的冲击,尤其是现阶段“名人”效应的扩大化,使得影视创作者为了能够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抛弃了影视创作者本应有的理性和美感,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也就不足为奇了。 内地贺岁电影走出困境之路

(一)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娱乐功能自然首当其冲,但同时电影还应承担着教育大众、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虽然贺岁电影是商业化催生出来的果实,它与商业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贺岁电影应该具有的职责。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它应该成为一次重要的文化价值的输出。电影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参与软实力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平台,而贺岁片是宣扬中华精髓文化、培养和提高大众欣赏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贺岁片的魅力就在于其把握住了特定时期流行文化的特质,在愉悦大众感官的同时也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冯氏喜剧”的成功就告诉了我们一点:大众走进影院并不是只想获得一时的生理快感,更想获得的是内心深处所希冀的体验和感受。无论影片的外在形式如何离奇变化,其必须被赋予具有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内容,才可能有吸引和感动观众的可能。

(二)具备人文关怀理念

贺岁电影作为商业化的艺术,大规模的商业宣传乃至一定的炒作可能都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其应该含有一定的“讲人文、讲思想”的价值观念。然而现今大多数贺岁影片往往忽视故事情节和文化底蕴,普遍都缺少对社会变革时期人的描述,让电影和电影人远离了观众的心灵。

回顾国际贺岁电影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早期电影还是当代影片,他们无一不是在这个特殊的欢乐档期把最普世的关爱、最广泛的同情和最美好的人生希望传递给人们,慰藉一年中受伤害的心灵,给大家新一年的向往。[2]

真善美应该是贺岁电影创作的精神指向。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贺岁电影,除了要向受众传递轻松快乐之外,还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在贺岁电影的商业化操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即在影片中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受众构建一个和谐的审美空间。冯小刚执导的《天下无贼》,自放映以来好评连连,就是因为影片在许多细节中都不露痕迹地充分展现了人性的透彻、体会与较量,让观众在爆笑中参悟人间百态。 “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片,艺术和情节的融合是史上任何一部影片所不能达到的,可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贺岁片。”[3]冯小刚的贺岁片没有采取应时应景的简单策略,而是对现实生活认真把握后的巧妙抒怀,成了关怀民生、善意谏言的代表。

应该说在贺岁片中渗透着人文关怀是中国当下电影市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贺岁电影市场的发展取向应该是能把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进行有机整合的电影。无论是取材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还是取材于当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电影本身应该具备深刻文化内涵的高品质这是始终不能变的。

(三)创作者真诚不浮躁

现代商业社会,票房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影片的好坏甚至是影片创作者的优劣,但票房绝不是惟一的标尺。影片的创作者应该有起码的艺术诚意、文化责任感。纵观古往今来,只要是心怀诚意真心为观众创作的影片无一不受到观众的认可。卡梅隆拍摄《阿凡达》花费数年和上亿资金的心血,观众自然被其诚意所打动。而现在国内电影制作方几乎不想花费太多精力,就想通过“克隆”法得到高票房。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谈何人文关怀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电影创作者必须遵循电影文化固有的精神本源性,坚守电影文化创作的底线。冯小刚的成功,刺激起中国内地贺岁片生产热潮,但除少数几部外,鲜有成功。原因就是他们徒得冯氏贺岁片之“形”,忽略了冯氏贺岁片之“神”。冯氏贺岁片“神”就在于冯小刚对他的服务对象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靠的还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创作理念,就像他本人所说的:“我拍电影时脑子里只想着一件事,观众爱不爱看,怎样才能叫观众爱看。”电影创作必须要有感而发,只有那些关乎普通百姓最真实的感受的影片才是老百姓最喜欢看的影片。冯小刚曾说,他认为自己的电影有两样法宝:一个是“人民性”,真心诚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传奇性”,它能把生活变了形,让生活像长上翅膀,向着更纯洁翱翔。

中国内地贺岁电影走过了16个春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已经离不开贺岁电影,虽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期待贺岁电影在讲好故事上更有作为,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只有做到思想内涵与观赏性完美结合,把人性关爱和美好理想真诚地传达给大众,我们的贺岁电影才算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确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3] 马赛.贺岁片:中国电影市场的不了情[J].观察与思考,2005(0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夜猫子
秋天
秋游
我的家
青蛙
那一天,我学会了坚强
秋天
乡村美丽的小河
校园一角
生活的快乐
我怕陈老师
春天的联想
我和弟弟一起去了北海公园
湛江的大海
我怕死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举措初探
如何在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
浅析“90后”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
以美化课程为基点的微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
推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机制不断完善的有效措施
全民阅读背景下的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之学生工作
民生型政府视角下的江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存在的困厄与对策
以有效激励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率探析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助学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与探索
大学生团队学习的人际关系机制研究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练习评测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水》教学反思
《水》教学反思
《谈礼貌》教学反思
《夕阳真美》练习
《水》教学反思
听后记
《小动物过冬》练习
《美丽的丹顶鹤》练习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练习评测
《桂花雨》练习评测
《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反思
《云房子》练习
《珍珠鸟》练习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