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9
品茅台记 2014年5期
我写文章,有时是先写下题目,紧接着写正文;有时是先写正文,最后再想题目。这后一种情况,大半原因是脑子里并未在动笔前就有个题目在等你。写这篇短文,却属于前者,铺开稿纸,信笔就写下了这四个字。
题目是写下了,一行文,又犯了踌躇,既然是“品”,那肯定要喝,而我想记下的三次与茅台的遭遇,其中一次并没有喝,那么,这也算“品”吗?想来想去,最不想浪费这张稿纸,当然,也是惰性使然,不愿再动脑筋想个更贴切的题目。怎么办?为名正言顺,那就管真喝的叫“实品”,没喝的叫“虚品”,现在不是许多事情都来“虚”的吗,“虚品”也算“品”。偷懒了。
茅台是国酒,也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其独特风格用全国评酒会下的评语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和、回味悠长。”在品茅台时,要紧紧抓住这十六个字来细细品味。
一次,一位搞装修的朋友做东在某招待所请我和另一位朋友喝酒,酒菜由我点。但有个要求,酒必须点国家名酒。我不想让朋友破费,就点了个价格便宜点的名酒,朋友不干,让服务员上茅台。茅台就茅台。我对服务员说,把酒上来再打开,我先尝尝,如是真酒,就放下我们喝,如是假酒,你拿走。服务员走后,来了一位自称是经理的中年先生,手里拿着一瓶剑南春。这位经理说,诸位就别喝茅台了,改喝剑南春吧。话到这份儿上已经是不言自明了。剑南春就剑南春,条件和茅台一样,先尝再说。经理说,没问题,你喝吧。
这是我讲的“虚品”。你说这茅台我喝了没有,喝了,假的!
讲一次“实品”。一位年轻的同事拿着一瓶刚买的茅台到办公室请我鉴定真假,我说现在包装更新快,外表看不出,只有品尝方知。他立即打开瓶封,我一闻就笑了,但为了慎重还是倒出了一点品了品。去退吧,但不要在柜台声张。如果不给退,就说我已经尝过了。为啥我敢这么说,这家经理我认识。一会儿,年轻人高兴地回来了,说,没找他们总经理,食品部经理就给退了。
这是一次“实品”,但品的不是茅台,可也绝对不是什么敌敌畏勾兑的,品着好像是北方的散白酒。
再讲第三品。这是我招待山东的客人,没想到饭店老板和我这位客人是老朋友,老板就献出了一瓶茅台,并说他的酒店没有茅台,这是他弟弟刚从南方给他捎来的,与朋友共饮,很高兴。这时我的同事起哄,说先让我品品,如是真的我们就喝,如是假的,今天这桌饭就不结账了。老板说账好说,酒真假我可不保。
说话间,酒已打开,呵,到底不一样,酒还没喝,香气已沁至心脾。我接过杯,闻了闻,彻底享受一下这醇香,仔细地品尝着,好酒啊,好酒啊,这酒装瓶在半年至一年之间,我对朋友们说。同事赶紧找出厂日期,8个月。朋友们说,你神了,怎么连装瓶日期也能品出来,我答曰,不是我神了,是酒神了。
这是一次“实品”,而且是真正的“实品”,品的是真正的国酒。这在我的喝酒史上,是最得意的一次,因为那日期被我“蒙”对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当班长的滋味
- 八只手
- 我的妈妈
- 我的好朋友
- 永远的大树
- 我的好朋友
- 老师,您真好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我们这群女孩
- 记忆中的老王
- 我的父亲
- 我的好朋友
- 会“变脸”的爸爸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难忘的老师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相约博物馆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漫谈肖像漫画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屈原的一生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雨巷》教学设计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