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28
上海冷面 2014年5期
如今一提到冷面,恐怕大多数人会想到朝鲜族酸酸甜甜的朝鲜冷面。可冷面绝非只此一家,在上海,也有冷面,其风味与特色,绝不比朝鲜冷面逊色。
上海人夏令饮食都和“冷”字相关,冷面、冷馄饨等有清爽凉快的口感,是传统消暑的法子。一到夏天,几乎所有的饮食店都清一色地卖冷面。这“冷面”一词,除苏沪语系外,别的地方都叫“凉面”,在普通话的“热”“温”“凉”“冷”“冻”的层次中,算是用词正确。不管你那里的面怎么叫,这种面,到了上海,就一定叫做“上海冷面”。这冷面,可不是简单的“冷的面”。冷面是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加调味拌食的面食。
上海冷面,用的面和平时的汤面大不一样,那是一种加了蛋的呈淡黄色的宽面,说它宽,其实也不宽,不过豆芽般粗细,其实那面极薄,光薄还不行,一定要有弹性,才是好面。上海人吃冷面,浇头最讲究。普遍认为和冷面最搭的浇头有绿豆芽、香菇、面筋等素食或大排、辣肉、爆鱼、鳝丝等荤食。这些浇头基本上都代表着地地道道的本帮风味小菜。最经典的是三丝冷面,鸡丝、瘦肉丝、火腿丝,全都切得极细铺在面上。如果再清淡些,可用茭白、胡萝卜与肉丝搭配炒成的浇头,略略勾些芡,完全与面融合在一起。上海的冷面极清淡,调料唯醋、酱油、麻油、花生酱而已,最多再加几滴辣油。就这样,鲜、香、酸、辣,各味齐全!旧时沪上饮食店的玻璃隔断间里,蒸煮好的冷面、冷馄饨,各色浇头一应俱全,电风扇摇头猛吹。一两位师傅忙碌于其间,端起一碗冷面,蜻蜓点水般,舀上调料和浇头,架势利落好看。若谁想贪味多要些花生酱,打面的胖阿姨便会厉声回复:“花生酱多了不好吃!”这话倒是说得没错,花生酱太多,冷面就黏了。
现在要在家里吃冷面很方便。菜场里有卖现成的冷面,回家一煮,再用麻油一拌,加酱油、醋、味精就可以了。而我在家里吃太太自制的冷面时,喜欢的就是不要浇头的“清冷面”。不过,我要多放一点颗粒花生酱,我特别爱吃这酱中的一颗颗花生小颗粒:香脆可口,且有童趣感。光吃香不行,我还要尝辣,因为我是个“怕不辣”的“重口味”,辛辣调味也加得狠,这“清冷面”与冷的鸡毛菜、洋山芋汤可是“绝配”。
如今在上海,冷面不再纯粹是夏令饮食,其原料、滋味也日见丰富多彩,而且除了本帮冷面,日式、韩式、泰式、意式甚至越南式等颇具异国情趣的冷面也纷纷登场,真是“面面俱到”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记忆中的老王
- 会“变脸”的爸爸
- 永远的大树
- 老师,您真好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父亲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难忘的老师
- 当班长的滋味
- 我的妈妈
- 八只手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我的好朋友
- 我们这群女孩
- 漫谈肖像漫画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相约博物馆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雨巷》教学设计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屈原的一生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