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9-06
余象斗的雕版
建阳,这个古老的山中县邑,在宋代创造了两项辉煌。一是建盏,留下了“曜变天目”的稀世珍品,一是雕版,被世人谥之为“图书之府”。
建盏的产地在水吉,雕版的繁荣在麻沙。麻沙印刷出版的古籍被稳定为“建版”“麻沙版”,与当时的“浙版”(浙江杭州)、“川版”(四川成都)三足鼎立。其它二处,皆以省简称命名,它却不称“闽版”,直接用县、村名呼之,可见其霸气!
雕版印刷在九世纪便被普遍使用,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更臻完善,极是发达,建阳麻沙的雕版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资料显示,当时建阳有22家私家刻书坊(号),即:东阳崇川余四十三郎宅、建安余恭里宅、钱塘王叔边家、麻沙水南刘仲吉宅、麻沙刘世隆宅、麻沙刘将仕宅、建安刘元起家塾之敬室、建安刘日新三桂堂、麻沙刘通判仰高堂、建安刘叔刚宅、建安陈彦蒲家塾、建安黄善夫家塾之敬室、麻沙南斋虞千里、麻沙虞叔异宅、建安虞氏家塾、建安曾氏家塾、建安蔡梦弼家塾、梅山蔡建侯家塾、建安魏仲举家、建安魏仲立宅、建安魏县尉宅、建安魏忠卿家塾。这些私家书坊,麻沙占八成以上(方彦寿《建阳刻书史》)。附近书坊村的雕版印刷纳在麻沙版图。“南宋时期,麻沙刻书业与崇化刻书业(主要在书坊村)的发达可谓并驾齐驱。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麻沙与崇化均不分轩轾。宋代学者祝穆在《方舆胜览》一书中称‘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天下图书之府’”,“由于崇化刻印的书无论陆运还是水运,均要途经麻沙,因而除了麻沙本地刻印的书籍外,崇化的图书也多在此营销,麻沙自然形成了南宋的著名书肆和刻本的重要集散地。后来,出版业多把‘建本’称为‘麻沙本’而不称‘崇化本’。”(李加林《南宋鼎盛时期的麻沙雕版印刷业》《炎黄纵横》2014年7期)地方志的专家也许划分得仔细一些,对于外人而言,“建本”便是麻沙,便是建阳,便是福建,甚至便是中国,与建盏同理。
麻沙印刷书籍门类齐全,数量甚多。曾在此刻印的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三传》《论语》《孟子》等十经(世称三行本),宋代著名学者刘屏山的《文集》,刘~的《庆云集》《论语发微序》等。同时,这里还发行《家居必用》《事林广记》等诸如此类的“百科全书”和各种话本、小说,借以招徕读者,扩大发行量。《古今书刻》(周弘祖著)称,建阳刻书在明代就已有366种。明嘉靖《建阳县志》著录建阳书坊的刻书多达451种。实际上,这个统计还不准确,书目与数量可能更大。
麻沙的雕版能如此繁荣,成为全国雕版印刷中心,很重要的原因是包括建阳在内的闽北,有雕版所需的丰富资源,那时这里盛产梨木(质软易刻),包括雪梨、面梨、冬梨、早花梨、铁梨、木梨等多种,质地或红或白,都是刻制雕版的好材料。同时,麻沙一带盛产的竹纸,质地坚韧,也是印书的好材料。再就是得益于流经麻沙的麻阳溪,大量的印刷品,通过航运,远销全国各地,直至朝鲜和日本。
余象斗是上述22家刻书坊两家余氏的哪一支?未作考证。但我对余象斗还是略知一二的,因为他不仅是刻书人,同时也是写书人,这种兼具双重身份的文人,在民国时期较多,如叶绍钧(叶圣陶)、巴金、沈雁冰(茅盾)、郑振铎(西蒂)等,明代在建阳大概是独一无二的。余象斗(约1561-1637)又名余仰止、余世腾等,号三台山人,坊名双峰堂、三台馆等。由于出身在刻书世家、也是书香门第,少时耳闻目濡、读书学儒,却像柳永那般,屡试不中,明万历十九年(1591),30岁的余象斗放弃儒业,继承祖产,专事锓籍。
余象斗所刻书甚多,质量高,发行量大,在他立志继承祖业之时,在所刻《新锓朱状元芸窗汇辑百大家评注史记品粹》之卷首言:“广聘缙绅诸先生,凡讲说、文籍之裨业举者,悉付之梓。”其双峰堂刊刻的《水浒志传评林》是现存最早的《水浒传》完整刻本之一,成为善本。由于他本人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在刻书业上颇具战略眼光,比如《了凡纲鉴》,本来此类历史书甚多,但袁了凡是当朝重要的思想家,可谓是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余象斗知袁在编纂纲鉴后,专程前往面洽出版意向,但袁了凡已谢世,《纲鉴》成了绝笔。“书历三年后成,而老师亦以是年绝笔,痛哉。闽建余君文台慷慨侠行义好……闽中祭酒束装千里来购是书。”这是袁氏门人韩敬在付梓前序中所言,行世后成为一部厚重的纲鉴并举、观点鲜明的历史巨著。“纲鉴凡例”除标明纲、鉴、目、纪等要义外,并且为这部洋洋巨著做了质量的担保:“史籍浩繁,校者倦终,率多鱼鲁亥豕之误,是编细加订校,虽州名方里皆勘对无讹,阅者字字可信,毋庸疑异。”百余万言的雕版,“字字可信”,做出如此保证,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现在是无错不成书,凡书必有错,有哪一本书敢于保证“字字可信”?
由于对市场的把握,余象斗不仅出书,而且自己编书,比如《西游记》销售正旺时,他则编著刻版了《北游记》(四卷)(《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南游记》(四卷)(《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与吴元泰的《东游记》和《西游记》合刻,合称《四游记》。建国之初,毛泽东想看《北游记》《南游记》及《东游记》,据说那时北京找不到,在我的母校南京大学图书馆寻得呈上。
余象斗所编著的书很多,不述。这个人物还真是个出版与著述的大家,可惜,知道的人不多,研究也未见到。我认为,起码在研究福建文化名人的列项中,应该有余象斗之名。他最晚的刻本是明崇祯十年(1637)刻的《五刻理气详辩纂要三台便览通书正宗》,那时业已76岁了。30岁开始,刻书、编书近半个世纪,可说是为民族出版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今日的雕版只能寻书而无法寻人,纵是有余氏的后代,也未必有人去继承这门古老的手工行业。现在的雕刻,大概只有在族谱的修订上偶尔使用。雕版从繁盛走向衰退,转折点是毕N发明了活字印刷。这个发明也在十一世纪,也就是在雕版印刷的巅峰期。与其他的新技术一样,活字印刷虽然属于革命性的,但刚刚出现并不成熟,开始是泥字,将字用模铸成泥活字,之后再排版印刷,而泥活字重复使用的次数有限,印刷业的主体还是雕版,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钢活字、铅活字,可以多次甚至无限次地重复使用,雕版印刷随着活字材质的升级而逐渐衰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建阳的雕版繁荣到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衰退到退出印刷业,我未做过考察。清初诗人查初白的诗句有,“西江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装点江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贩书回。”仍然可以看出那时麻沙的印刷业还是很繁荣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记忆中的老王
- 八只手
- 我的妈妈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难忘的老师
- 当班长的滋味
- 我的好朋友
- 我们这群女孩
- 会“变脸”的爸爸
- 我的父亲
- 老师,您真好
- 永远的大树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相约博物馆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漫谈肖像漫画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屈原的一生
- 《雨巷》教学设计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