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高压氧综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价值分析
2 结果
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1例视网膜病变眼底镜复查微血管瘤减少,出血及絮状渗出范围减少。6例肾病患者尿蛋白减至++左右,定量0.05),治疗后则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BV、HV、RAT、IR、FBI、ESR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 讨论
微循环对缺氧引起的局部氧分压变化甚为敏感。在糖尿病早期可见微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呈高灌注状态。微循环静水压增高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外渗并沉积于血管壁,致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血液动力学异常。随着病程的进展,糖尿病控制不良可导致进行性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管壁透明样变性、内皮增生、以致微血栓形成、管腔狭窄、硬化和闭塞。从而使微循环灌注逐渐减少。这一演变过程的实质是微循环功能及结构在高血糖状态下呈进行性损害,组织细胞缺氧则参与和影响DMA的发生、发展。因此缺氧是DMA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Kakhnovsil等认为高压氧通过抑制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的作用,增加s-肽的分泌使组织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3]。并通过增强机体的酶活性,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代谢得到了显著改善,从而使葡萄糖的消耗增多;同时还通过增强迷走神经张力,体内抗胰岛素物质减少,使血糖水平降低,以达到治疗糖尿病目的。所以,经高压氧治疗后随着血糖水平的降低、血氧有效弥散距离的提高,使因胰高糖素分泌增加、脂肪酸氧化等引起的和因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增加引起的释氧障碍性缺氧得到改善,从而可延缓DMA的发生。
另一方面,高压氧能使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并使血栓素A2降低而前列环素升高,故通过扩张微循环,降低血黏度的作用使血液动力学异常得到改善,纠正了因血液瘀滞、血黏度增高所致的瘀血性缺氧。高压氧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DMA具有防治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2]周智广.糖尿病组织缺氧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J].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6, 18(10):439.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爸爸
- 我的外婆
- 我们班的书法大王
- 我的爸爸
- 我尊敬的一个人
- 我的爸爸
- 我的母亲
- 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 同学之间
- 我的同学
- 我的母亲
- 我的母亲
- 我的奶奶
- 我的好外公
- 考试之后的我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相约博物馆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漫谈肖像漫画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雨巷》教学设计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屈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