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30
小议中西日常文化之差异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但在交流中,往往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正是文化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义务: 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 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餐桌饮食的差异: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任。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时间观方面的差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参考文献:
[2]柯平.文化差异与语义的非对应[J].中国翻译, 1988
(1).
[3]王德春,王建华.论双语国俗语义的差异模式.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4]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场雪
- 寸金桥
- 参观相如广场
- my school(我的学校)
- 春天
- 我心中的那条龙
- 美丽的校园
- 雪花
- 春
- 美丽的大海
- 二十年后的故乡
- 美丽的观海长廊
- 梦中的母校
- 第一场雪
- 雷雨
- 焦点·人物
- 中德合作办学框架下的德语教学问题与教学改革探讨
- 高中英语教学的现实境遇及对策研究
- 过年回家为啥和父母没话说
- 养老保障 公平与效率同步迈进
- 扎紧制度笼子,让监督更有力
- 老人最需要什么样的孝
- 高校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完善对策研究
- 视野·观点
- 农村小学日记教学新探
- 春节,学会分享亲情
- 基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 听力是学好英语的“破冰”之力
- 2月特别提醒
- 新课程标准下高一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技巧
-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 让这节课再“无趣”一些
-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 《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体验失明
- 《识字4》教学反思
- 由“火红的太阳”所想到的
- 体验失明——我教《海伦.凯勒》
- 《精读与略读》反思
- 轻松提高孩子的识字量
- 挖掘教材语文因素 教科学课所不教——苏教版第十册《克隆之谜》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 《猴子种果树》的新思考
- 我教《秦兵马俑》
-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