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8
执伞听竹语
一黑一白两把伞,撑开,素雅低调;收拢,简洁轻巧。它们有个优美的名字――竹语。顾名思义,这是由竹子做的伞。这两把看似普通的竹伞诞生自杭州著名品牌天堂伞,它们既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还传承了西湖绸伞传统的制作工艺,并征服了在工业制造方面十分挑剔的欧洲评委,获得了素有“设计奥斯卡”美誉的德国iF设计大奖和国际红点奖。这两把伞,也走进了中国伞博物馆,成为永久收藏品,被中国大众誉为真正的国货。它们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传统:18道工序就是竹子的语言
欧洲几乎不产竹子,在参加德国iF设计大奖前,天堂伞就定位制作竹伞以区别德国一流的工业技术产品,于是“竹语”概念油然而生。
在杭州,有80多年历史的西湖绸伞就是用竹子做的,但因为装饰性、工艺性太强,一直不为现代人接受,西湖绸伞一路走得跌跌撞撞。但天堂伞却十分青睐这门传统的手艺,费尽心思找来几位懂行的老师傅,“都是六七十岁的退休老人了,一听我们想把西湖绸伞传承下去,纷纷答应出山。”天堂伞的副总经理陈晓雷当即就有了信心,着手操办传承的事儿。
一把西湖绸伞有18道工序,选竹、劈伞骨、做伞架、伞骨撇青、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刮胶、装杆、包头装柄、穿花线、钉扣、修伞、检验等,全部需要手工完成。制作竹伞,最重要的是伞骨粗细得一致,否则伞收拢时,边缘就不能形成圆形。“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这是西湖绸伞的特色。”
如此精妙的工艺根本无需电脑绘制,只要师傅上手就能完成,这或许就是征服严谨的德国人的杀手锏。但中国自古就有竹伞,这么多年来,《雨巷》里的伞一直都被反复“吟诵”,可为何“馅饼”就落在了“竹语”的伞顶上?
创新:让伞具时尚起来
天堂伞清晰地认识到,并非只要有了工艺传承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西湖绸伞的工艺和装饰性虽好,但防雨防晒的实用性却很差,这个问题要解决。于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意分院的老师李游接下了这个活。
“提到竹子,就想到环保,普通雨伞的伞柄需要电镀,而竹伞柄连上漆都不需要。尽管伞骨芯全是竹子,取代了常见的金属或塑料,但这还不够,如果伞面也来自竹子,并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才是‘竹语’的亮点。”李游想到了近年市面上流行的竹炭纤维材料,几经试验,他们对竹炭纤维进行涂层处理,发现它不仅防雨,抗紫外线的功能甚至大大优于普通的尼龙伞面料。因此,这一黑一白两把伞,就这样一举攻下两个国际大奖。
解决了技术难题,产品也开始走进市场。天堂伞开始启用全新的设计团队,由学习工业设计、平面设计、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的专业人员构成,在黑白经典款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五行伞、马年款、杭州老地图等伞面图案。色彩、字体与新材料在伞面上完美糅合,实用性与审美性终于并存。
于是,设计产品变成了市场产品,一把普通的“竹语”伞重量约400克,售价在200元左右,因无法大批量生产,市场供不应求。试水成功后,“竹语”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竹子没办法具备金属骨架可折叠的柔韧性和牢固度,所以暂时只能以长柄伞的形态存在,加上竹炭纤维的成本很高,天堂伞还在探索“竹语”更为合理的存在方式。
但本土化、绿色设计、传统工艺、新材料等关键词成为了老品牌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就这样“,竹语”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了传统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八只手
- 永远的大树
- 我们这群女孩
- 我的好朋友
- 难忘的老师
- 我的父亲
- 我的妈妈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记忆中的老王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我的好朋友
- 会“变脸”的爸爸
- 我的好朋友
- 当班长的滋味
- 老师,您真好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相约博物馆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漫谈肖像漫画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屈原的一生
- 《雨巷》教学设计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