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7
《乡愁》观后感
摘 要:在当代世界,艺术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新媒体艺术已经发展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不断的消解这传统艺术带来的生动与美好,虚拟世界正在不断的改变着现实世界,所以说新媒体艺术无非是当下艺术的一个方向,但我一直认为艺术是用来表达的,只要表达需要什么形式的表现方式都可以,哪怕是行为艺术。
关键词:《乡愁》观后感;文化;内涵
在奥维拉,侯孝贤,那沙特,还有塔可夫斯基中,我就选塔可夫斯基来说说,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又有直面死亡的感触,又有对于宗教以及信仰的虔诚,更关键的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境,所以说在看过他们的艺术作品后会有一种及对于生命存在的尊重,又用一种呼唤本民族信仰的冲动,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战略已经在各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抬头,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的灿烂文化将如何存在,所以这两位艺术家唤醒了我们的思考方向,对于对这两位艺术家的研究,无非会帮助我们解决以上的问题。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乡愁》,也许我并不懂太多电影里的技术术语,但还是从一些镜头里读出了一些艺术家想表达的东西,塔可夫斯基的父亲是一位诗人,我觉得也许诗人都具有浪漫主义情结,所以在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有很多具有诗兴的画面,我确实感到了一种缓慢的,唯美的,如小河涓涓细流般的浪漫主义叙述。他是为艺术家,这是无可厚非的,这部电影在缓慢的叙述结构下,暗藏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宗教信仰,和一种忠贞的乡愁,在看完这部片子后,身体里的很多细胞还在颤抖,这就是我的总体感受,通过里面对男主人公,以及疯狂的宗教徒这些个体生命的描述,无非表达了艺术家那颗虔诚的宗教情怀和充满乡愁的人文关怀,想到这里我有点害怕,我没有信仰,我没有着吗强大的内心,我们现在的文化给了我们什么,没有这些艺术的沃土,我如何去生长,这是我当时的感触,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对他们的生活经历的表达,使你产生了震撼,那吗我把我的生活经历表达出来,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文化所给予的,也许这就是我这个个体生命所发出的热量,可能不是塔可夫斯基的熊熊烈火,但我的小小的火苗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影片一开始我就被缓慢的叙事结构所击倒,不由得觉着电影的进程如此的缓慢,这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啦,塔可夫斯基电影里的画面,我确实的发现他的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很美的油画,确实,影片的第一个对我的震撼,是在当女主人公进的教堂,也许蜡烛就是一个符号,在这个能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宗教信仰的所指,如果说这时候的宗教力量还在心中流动的话,那吗当宗教徒焚火自杀的镜头则彻底的震撼了我,这样的信仰,这般的崇高,面对灵魂的救赎,面对死亡的不屑,又有什么可以征服他们呢,我心中在想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民族,这是一个多么虔诚的文明,心中的宗教力量蹦泄而出,以及对宗教的热爱幻化成一组充满着细腻感情的一组画面,让观众去慢慢的品味。
是的,我们现在社会在激烈的变化着,飞速的发展着,有时我在想我们是在发展吗,还是我们在倒退,过去离我们越来越远,而现在马上的变为过去,快的连让你厌倦都没有机会,就在这样的时代下,又有多少人还有乡愁呢,他们也许有,也许已经麻木,但是,这部作品肯定会把人们那种心底里最深处的思念拿出来,让人们去流泪,这就是艺术,它让我们为之感动,这就是永恒的东西,这就是艺术家民族的东西也是他们的信仰带给他们的观念。
当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国家的民族性在哪里,面对着外来文化的侵蚀,我们的信仰在消失,人们陷入一种无限的空虚之中,我有时在看我们的城市时,似乎觉得陌生,高楼林立,回忆被摧毁,一片片的废墟,但当我看到废墟时,心中总有种舍不得,又有种无可奈何,似乎我们的感情好像没有什么载体,他们在任意的飞翔,我们国家是个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家,但好像我们自己的宗教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不,使我们离它们越来越远,我们失去了载体,我们的文化就没有了力量,我们也许在那天就失去了存在,我们的思维不在东方,我们的颜色也须都会变得,所以说当看完这部影片我有一种强烈的呼唤本民族文化觉醒的冲动,我们在融入世界,但同时我们也在按他们的规则在游戏,也许这也是我们的消失过程,可能在以后你会觉得更快,我们如何才能独特的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如何的打自己的文化牌,这都是我们以后要思考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的文化在这个世界的大舞台上争奇斗艳,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等,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去表现自己,如何宣传自己的文化,如何在西方人的规则中去游戏,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现在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看似问题很大,但其实却很简单的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的中间,每天接受着大量的信息,我我们的价值标准在哪里,这一切的一切我认为是一种文化的消失,一种信仰的消失,但是我们是该反思,我们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证明我们的存在价值的时候了,世界需要中国,我们需要信仰。
在中国这个当代文化背景下,做出一些真实的,真切的,感动人心的作品来,也许我可能还是不怎么了解新媒体,但我的思想有了新的东西,这无疑是令我兴奋的,中国不能没有了文化,不能没有了信仰,如果没了中国就没有了自己的观念,我们一定要多做出来自己的东西,我相信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人做着这方面的努力,所以我对我们的未来充满着希望,并期待着自己为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会“变脸”的爸爸
- 我的好朋友
- 当班长的滋味
- 我的好朋友
- 永远的大树
- 记忆中的老王
- 老师,您真好
- 八只手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妈妈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我的父亲
- 我们这群女孩
- 难忘的老师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漫谈肖像漫画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相约博物馆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屈原的一生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雨巷》教学设计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是谁害死了晴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