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浅谈戏曲表演的艺术技巧
摘 要: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舞台艺术技巧、独特的表演形式自力于世界的东方,极其精炼的程式化表演更是精彩绝伦。由于中国戏曲独特的表演形式,及其规范的服装、道具、化妆和写意的舞美设计,决定了戏曲演员独特的表演技法和极其规范的程式化表演。
关键词:戏曲;表演;技巧
戏曲艺术表演的技巧,分为“技”和“巧”两部分。所谓“技”就是戏曲演员在艺术表演中的技能和技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基本功”。老一辈艺术家把它统称为“四功、五法”,即唱、做、念、打(舞)和手、眼、身、发(髯)、步。具体又有: 台步、身段、毯子功、把子功、发声、行腔以及翎子、帽翅、水袖、吹火等等特技功。这些都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是戏曲演员进行艺术表演的技能。是演员通过艰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准确地掌握。而“技巧”不只是技能,这里的“巧”是指对艺术作品的处理以及完美的体现。它是在表演者对作品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掌握的表演技能,通过个性化的艺术处理反映在舞台上,它不属于“基本功”,它是表演者理解作品到表现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这里要说的正是戏曲表演艺术上的“技”与“巧”的关系。
做为一名演员或者一名学习戏曲表演的学员必须正确认识“技”与“巧”的关系,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可塑性的演员。当演员是有条件的。如: 体形、嗓音、扮相等,都应该是有严格要求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表演的悟性,也就是对艺术的表现力和理解力,二者缺一不可。君不见有的演员练功吃苦认真,到了台上又很“卖力气”,恨不能把自己学会的玩艺儿都抖落给观众,但观众就是不买帐。你问他扮演的角色为什么在台上不停的折腾,他根本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完全不去深刻理解和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另一些演员却是分析剧本滔滔不绝,分析人物头头是道。然而上了舞台却呆若木鸡,毫无表现能力,这样的人只能当“评论家”,根本做不了演员。所以说表现力与理解力“技”与“巧”决不可偏差。有造诣的前辈艺术家无一不是功底扎实,艺术表现力高超。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的舞剑和《贵妃醉酒》中的含杯下腰。前者充分展示了虞姬对项羽至死不渝的爱和绝别情怀; 后者表现了杨玉环得知唐太宗去会梅妃的失宠伤感。艺术大师并没有卖弄自己的技能,而是既规范又简练的动作,艺术地交待了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世界。再如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在《打神告庙》中扮演敫桂英,得知王魁负义后冲进海神庙,怒斥世态炎凉、神灵不公。以水袖翻舞的表演技巧,揭示人物内心悲、愤、哀、怨的激情。田老师的水袖特技精湛、功力深厚,她掌握十多种水袖的抽、抖、甩、托等翻舞动作。她在《打神告庙》的演出中,经过多年的反复锤炼,使该剧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精品,水袖的应用也由原来的甩十来番,精炼为三番。这样的处理,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豪不卖弄。这就是技巧,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更不是把技艺在台上当杂耍。在强调“巧”的时候,也就是强调艺术处理的同时,决不能忽略了“技能”,也就是基本功,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是表演的基础; 只有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才能使技艺得以升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二者缺一不可。
从事戏曲表演艺术,一开始要靠勤奋,苦练基本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熟练地掌握了戏曲的基本表演手法,能扎实地完成唱、做、念、舞的表演技能。接下来要想进一步提高艺术技巧,光靠勤奋、苦练就不行了,这就需要表演者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与此同时,逐类旁通地学习绘画、舞蹈、雕塑等姊妹艺术,丰富自己的创作思想。在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中,要完成从“匠人”向艺术家的升华过程。戏曲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它具有我们民族独特的艺术技巧,犹如国画、民乐、剪纸、泥塑一样,有自己的“传神”、“写意”的独特技巧,这些技巧的取得必然要有民族文化修养的沉积。
戏曲表演技巧是在熟练基本功和艺术素养的基础上的一种感悟能力。戏曲表演技巧和其它艺术技巧一样要靠表演者的感觉和悟性。如油画对色彩对比的感觉; 弦乐演奏中指法位置,弓法力度的感觉; 雕塑夸张取舍的感觉等等。这种火花在不断的艺术实践过程中迸发,使之终归炉火纯青。不断创新是艺术技巧的生命,没有创新的“技巧”,久而久之就不是技巧,就会成为单纯的“熟练工”。在艺术技巧上不能总吃别人咀嚼过的食品,只有创新才能有“自我”,特别是时代的发展,要使古老的戏曲焕发新春,必须在技巧上出新再出新,在艺术教育上启迪学员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2]李丹.程式与戏曲舞台表演[J].戏剧文学.2006(4).
[3]杨慧芹.中国戏曲表现的程式性特征探析[J].齐鲁艺苑.2009(2).
[4]王建华.学艺札记――戏曲表演中的“技”与“情”[J].东方艺术.2004(S1).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母亲
- 我们班的书法大王
- 我的母亲
- 同学之间
- 我的爸爸
- 我的好外公
- 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 我的母亲
- 我尊敬的一个人
- 我的外婆
- 我的同学
- 我的爸爸
- 我的奶奶
- 考试之后的我
- 我的爸爸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漫谈肖像漫画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相约博物馆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雨巷》教学设计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屈原的一生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