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9-06
银元鉴定初探
摘 要:随着钱币收藏的不断升温,银元成了人们所喜爱的收藏品之一,但近年来由于银元价格的大幅上涨,假银元也随之大量流入市场,一时鱼目混杂、真假难辨,这对收藏爱好者辨伪能力和鉴赏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共同抵御假币,在这里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银元鉴定的体会,希望能对藏家有所裨益,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银元;鉴定;初探
我国从清代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正式开始制造银元,随后在市面上广泛流通。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因此,银元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也广受老百姓喜爱。真银元其币面颜色润白,图案自然清晰,色泽细腻丰富,轻轻敲击时有余音产生。而伪品不论造假者制币技术多么高明,制作过程多么细致,也不可能达到真品那样图文流畅,字体优美。其实伪品存在众多缺陷,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鉴定方法并加以细心对比总结,银元的真伪还是可以辨别的。
一、观色泽
拿到一枚银元,首先要对它的色泽进行观察。一般真银元的含银量都在88%以上,其色泽润白柔和,擦去表面污垢后,有很强的光泽。而对于成色较低的假银元来说,其色泽暗淡无光,颜色为白灰带青色或发红或发黄等。
二、称重量
真币一般足重,壹圆银元的重量平均为26.5克,经过流通损耗也应该不低于25克。而假银元一般不足重,或是加大加厚导致超重。
三、听音韵
这是鉴定银元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我们要熟悉真银元的声音。其方法为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对卡银元中心,用中指拖住银元中部,再用另一枚银元撞击。凡是真银元,敲击后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通透悠长,给人沉稳之感。而假银元此时发出的声音尖锐短促,有些还刺耳,非常的不自然。对于一些挖补的银元来说,其声音会变得低哑。听银元的敲击声可进行初步鉴定,再结合其他因素进一步鉴定。
四、看外形
银元的一些硬件标准达标了,有了一眼真的感觉后,就要对银元做进一步的鉴定了。而在我看来,看银元的外形就至关重要了。
(一)看图文
真银元都是采用压力适度的冲压机械,有的甚至是采用压力达上千吨的机器压制而成,而假银元钢模制作质量较差,压力又不足,所以真银元文字流畅,图案清晰,深浅适度,立体感强,假币则不然。
(二)查包浆
我国是从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广泛使用银元,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这百年当中,银元表面会相应产生各式各样的状态,而这层表面的状态就是包浆。银元的包浆实质上是银元表面自然氧化后所呈现出来的光泽与机理效果。银元表面长时间与大气、水分等物质相互作用,与织物、皮肤等物质相互摩擦,其表面所产生的光泽与机理效果润泽、自然,体现银元的质感之美。包浆又分为传世包浆和生坑包浆。传世银元表面有一层氧化银,其颜色主要有浅黑色、浅灰色、栗壳色等;生坑包浆主要是其埋藏于地下而形成的,主要有铜绿色、铁红色、铅黑色等。而伪品的包浆是故意做旧的,比较肤浅且火气重。银元岁月悠久,大部分表面有流通痕迹,磕碰在所难免,有很多细小的伤痕,尤其是边缘磨损痕迹明显。还有一种因保存条件好,在保存时银元品相就很好的银元会留有银元出厂时的原始光泽,称为“原光”,其中保存时密封性高的原光通常为乳白色的粉状光泽,保存时略透气的原光则是金色光泽。
(三)验边齿
验边齿是鉴定银元的重中之重。假银元做得再好,其边齿始终过不了关。银元的边齿也可谓种类繁多,有直齿、橄榄齿、宣三齿等等,虽种类繁多,但凡是真银元,它都是经过高压处理,其边齿一定密度很高,细致匀称,规整划一,齿壁坚挺。而伪品的边齿则很粗糙,参差不齐,齿壁无力,有的还有局部修挫的痕迹等。
银元作伪大体有翻砂、挖填改刻等手段。在这里,与大家着重谈谈改刻品。所谓改刻品,就是把普通的真银元改成珍稀的银元,它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改刻的手段主要有挖补、镶接、拼凑等方法。举个例子,钱面有“本省”二字的湖北省光绪元宝存世量稀少,藏家要想获得,必须花大价钱。伪造者就利用普通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来进行改刻,刮去背面的长花星,并在此位置镶嵌上用银片制成的“本省”二字,这样普通银元摇身一变,就成了珍稀银元。但是,遇到这种银元,其实只要用高倍数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尤其是看“本省”二字及周围,还是可以发现镶嵌上去的痕迹。此外还要提醒广大的收藏爱好者,银元的收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挑选银元时一定不能过分的追求品相,毕竟已有百八十年的历史了,或多或少都有些磨损(“原光”币另当别论),当你拿到一枚完美品相的银元时,就要注意了,这也许就是一个陷阱,一定要仔细斟酌。从前,我就因太过追求银元的品相而吃过亏,这一点也是深有体会。
鉴定银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看实物,真币要看,假币也要看,还要熟记真银元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接触后,还要对银元的版别进行了解。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学习和亲身实践一定可以做到去伪存真,让假币真正远离市场,从而推动钱币收藏的蓬勃发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难忘的老师
- 我的好朋友
- 永远的大树
- 我的好朋友
- 八只手
- 记忆中的老王
- 会“变脸”的爸爸
- 我的妈妈
- 老师,您真好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当班长的滋味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父亲
- 我们这群女孩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漫谈肖像漫画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相约博物馆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屈原的一生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雨巷》教学设计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