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9-06
以神塑形,意象万千
摘 要:随着景观设计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应该被呼吁。以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星宽教授的“河套广场”系列景观设计为例,用形态认识的方法浅析如何将地域文化创造出新的具有高度审美的艺术形态。主要分为客观具象中的提炼、抽象元素中的形式美、美中创造的丰富意象几个方面,逐层剖析。
关键词:地域文化;形态认识;丰富意象
21世纪景观设计形式多种多样,呈现出奇形怪状的形态。标新立异,本身没错,但是无厘头的创新,更让人们头昏眼花;人们也常常报以走马观花的态度。建筑的趋同性,已使地方特色,民族风貌受到威胁。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只有充分挖掘民族民风,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之中,才能找到出路。作为设计师,需要读懂这种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去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的新形态。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武星宽教授,在中国景观建筑的地域化、特色化上做出了突出的成果。在他的一系列以“河套广场”的景观设计作品中,透露着浓烈的蒙族文化特质,成功地将地域文化抽象并巧妙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下面,我将就武教授的“河套广场”景观设计系列,用最常见的形态认识方法逐层解析,写下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感。
一、客观具象中的提炼
内蒙古,最具象征意义的当然要数“敖包”了。在武教授的“河套广场”系列景观设计中,一种由“敖包”演变而来的形态特征就被广泛应用。拱起的穹窿对于外界空间是一种扩张的形态,向外膨胀,饱满,是内部空间向外张拉外推所造成的结果。一方面,这种扩张的形式并非偶然,与蒙族人的勇猛无畏,洒脱不羁,不断开拓的性格相应。另一方面,这种向外扩形式的形态也表达着一种哲学思想。中原常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说法,宣扬的是一种“非扩张”“内敛”的处世哲学,认为这才是最能保护自己的方法,却导致晚清被动挨打的局面,而蒙古族用扩张精神创造了疆土辽阔的大元帝国。
二、抽象元素中的形式美
正如前面的这一部分都讲的是景观设计中的“形”,而接下来对“态”的解析才是景观设计的精髓。武教授在这处理形的变化和统一关系方面显得得游刃有余。大体势态处于静止,端庄大气;着小处动态的起伏,充满生命力,既体现庄严的秩序感又不失生动的灵气;以水平线条为基调,让垂直线作为视觉中心出现,在面的构造上多利用洞口的韵律与节奏营造虚实相生的空间感。
内蒙古地域特征,不论是草原,戈壁,雪山,都显得空旷宽敞,所以,天际线和景观建筑与大地的连接线,在形式美感上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系列的设计作品中,武教授将大部分天际线处理得低矮、相对单纯、清晰和空旷,根据景观建筑的不同需要,强调不同的感觉。刻意将大地与建筑的接触线尺度增大,使下部呈现较大的体量,让整体建筑显得更稳定,同时与周边的环境和建筑在形态上保持呼应,给人雄浑壮丽、气势磅礴的空间感受。
三、美中创造的丰富意象
武教授作为身在异乡的蒙族人,用景观设计将蒙古地区的磅礴壮丽,恢宏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传达对家乡的深深热爱之情。
景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大地之间找到人的一种认同,一种归宿。这就是景观设计中要传达的文化价值,让人们能从简单概括的外形中读出千姿百态。这也是武教授在做这系列“河套广场”景观时,一再强调的,设计要有故事可说,才会让单薄的外形有了浑厚的基础,才会耐人寻味,才能走进观赏者心中。
这些由“敖包”转变而来的特色景观,无不让人联想到圣山与成吉思汗的故事, “红格尔敖包”的传说,还有希拉穆仁草原牧民的传说,让人想到蒙族“祭敖包会”的传统习俗,想到他们骑着骏马在无边无际的草原驰骋的飒爽英姿,想到他们身披战甲,勇猛无畏。这些都是“河套广场”系列景观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武教授在空间概念中,将思想文化中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宗教与伦理、理性精神和审美观念都融入了设计中。另一方面,跳出文化地域的限制,再次审视这系列景观,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像是一个个太空外来者的旅行飞行器,让人都会猜测它的来历,充满神秘感。
从以上三个方面上看,景观设计与设计师的社会素质、经验、感知程度、文化修养紧密相关,武教授以个人的审美感悟,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设计艺术作品,再一次向世人呼吁,文化是联系民族的精神纽带,通过维系民族的团结和凝聚,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宁和稳定。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从武教授的景观设计表现手法中获得灵感,将地域特色文化运用到设计中,让民族文化如百花齐放,呈现我们国家的多姿多彩,向世界的人们展示我们中华五千年淀积的灿烂文化。
参考文献:
[2]王长艳.论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3]文中祥.浅析地理因素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形成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4]李宏剑.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11(8).
[5]包琪莉蒙.论现代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保护[J].民族论坛(学术版).2011(9).
[6]文脉探源,重构美学――武星宽教授景观设计作品评论[J].青春岁月.2013(11).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当班长的滋味
- 老师,您真好
- 我的妈妈
- 我们这群女孩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好朋友
- 记忆中的老王
- 永远的大树
- 八只手
- 我的好朋友
- 难忘的老师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会“变脸”的爸爸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我的父亲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相约博物馆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漫谈肖像漫画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屈原的一生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雨巷》教学设计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