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意识的重叠处,艺术的交锋点

意识的重叠处,艺术的交锋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7

意识的重叠处,艺术的交锋点

摘 要:国学对我的益处有两点,其一,是国学首先教会我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在这个嘈杂的社会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至少是对社会有益处的人,这样我的艺术作品才会跟我的人一样对社会产生作用,我的意识,我对世界的看法,我的当下的感情才会有效地通过艺术传播出去。其二,对于国学现状的认识引起了我对于艺术现状的思考。由“意识的重叠”原理我得出了中国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共性――抽象形式。而造型语言的重新组织和创造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判断,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的选择,就像这《德育鉴》和《新世训》里边的生活和做人的准则,我们今天去读它其实也是一种选择――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为人;对社会的作用;意识的重叠;艺术的共性

一、引言

我虽不是专门研究国学的,却总爱看写杂书,这是源于一个契机,这个契机是我在上刘巨德老师的人体课时得到的,在画素描人体的时候,他总是要求我们体验人体形态的关系,要我们去体味“气”、“势”、“象”,他把人体的韵律、画面的韵律、宇宙的韵律都通到一起,甚至通到自己的思维、心灵、日常言行,他总是善于观察自然,由自然的韵律体味到心灵的韵律,净化自己。由此,原本一直在研究西方绘画的我也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兴趣,什么《道德经》、《庄子》、《周易》、《大学》、《中庸》、《金刚经》等,还有一些关于梁漱溟、王阳明的书,另外有《美学散步》,朱光潜先生关于西方美学的书,印度的哲学书,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等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虚无》也硬着头皮读过,这些书都是我在画画之余纯粹是由着性子去读的,其中一些也对我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产生过影响,例如老子讲的一些生活方法的准则,周易的关于万事万物规律的总结等等,这一系列的书我虽研究不深却冥冥之中感觉到其中有某些共通之处,但如何详尽的相同,以及深切地追述其根源,这是我未来一直要努力考究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我所读过的书关于道家哲学的多一点,但总觉得当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时我所学的东西难以发挥作用,但当我读了《新世训》后觉得其中讲的规律都把我以前所学的东西串了起来,而且跟现实有了明确的对应,兴奋之际我又开始反思国学究竟对我的艺术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二、国学之启发

我自己觉得国学对我益处有两点,其一,国学首先教会我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在这个嘈杂的社会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至少是对社会有益处的人,这样我的艺术作品才会跟我的人一样对社会产生作用,我的意识,我对世界的看法,我的当下的感情才会有效地通过艺术传播出去。其二,对于国学的认识引起了我对于艺术本身现状的思考。艺术虽然能反应意识形态,但他不是意识形态的工具,也不是任何事物的工具,其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国学修养在当今社会的被忽视和被误读,以及面对西方学术的冲击,跟艺术的情景是相似的,中国的艺术体系已经完整地传承了几千年了,到了明清以致近代,面对西方社会的冲击,我们在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文化、经济结构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艺术方面,面临西方艺术系统的注入我们不知所措,一百年前艺术先辈们就喊出口号要“中西结合”、可到现在呢,结合的怎么样了,我们今天的艺术大多是当初西方后殖民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播撒的种子的畸形生长,因此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虽然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整天喊着要回归传统,要以中国自己的艺术特色屹立于国际艺术之林,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但现在能够真正做到既不失传统又立足当代的能有几个人呢,大部分都在挪用传统的符号,甚至在今天所谓传统已经被沦为卖点。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深入到传统内核中去寻找当代性的艺术。“共同意识的重叠处,也正是人生智慧的生长处、人间社会的和谐处、整个人生的吃紧处!”我反复地默念这句话,虽然我以前也曾注意过各国文化的共性问题,但当这句话被掷地有声地提出来后,当我去认认真真地思考它的存在,思考它将要对未来产生的作用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我应该怎样面对中西艺术的碰撞。我想到了石涛和八大的现代性,想到了西方现代艺术以来的所有绘画,想到了吴冠中,想到了赵无极、朱德群,这些先辈正是发现了中国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共性――抽象形式。

(一)共性之一:抽象形式

关于中西艺术的共同点我想用中国书法和西方写实油画和现代艺术作比较,我感觉书法其实和写实油画是一个道理,它们都是以不同的方法来追求抽象形式。我们学习书法必须从一开始就坚持临碑帖,从最基本的隶书与楷书开始,坚持不懈,从无法至有法,掌握了这一特殊的造型体系(章法布局,字的结构比例,运笔的方法,笔画的形态等)后在此基础上再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性情,从有法至无法。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像张旭那样挥洒是永远也不会写好的。相对于中国艺术传承的特有的造型范本,西方写实艺术的造型范本是自然,这些自然的规律就像中国书法家的字帖碑帖一样。他们研究人的解剖,研究太阳的光谱,研究人眼球看到的世界所呈现的状态(透视法),研究明暗法,研究最和谐的比例等等,在熟练掌握所有这些技能后,艺术家便能运用自如,自由表达了,像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艺术,他对于人体骨骼肌肉筋腱的掌握就像中国书法里的笔画一样,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组织这些零件,所以他所创造的人体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无论是中国的艺术家还是西方的写实艺术家,他们都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了同一个目的,米芾的书法和鲁本斯的画都是在“法”的基础上完成了painting,相对来说,中国艺术的法是绘画本身的法,它直接讲笔墨,直接落实到平面上,但无论是中国艺术还是西方写实艺术它们最后还是要让人们感觉这个平面在说话,而区别于西方写实与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现代艺术绘画的方式更为直接,它不讲程式,只讲原理,在绘画中讲绘画的原理,比如我们如何运用笔触,颜色,形,肌理,厚薄,方向,快慢等。 (二)共性之二:师法自然,自我立场

艺术的另一共性就是“师法自然”,人类只有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大千世界,用心灵去感悟社会与生活,才能激起创作和表现的热情,从而创造出灿烂无比的艺术世界。唐代画家张璨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道出了绘画之根本。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的诗之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以及禅宗“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之观点。均是将自然造化放在首位。古代中国画家面对的自然就是山水,花鸟,人物等等,即使到了兵慌马乱,社会变革的时代,艺术家仍然是托物言志,寄情山水,因为在农业社会人们周围的环境就是自然风光。而现在我们面对的自然则是嘈杂的社会,当代艺术的特点是注重对社会的反思,注重观念性,并且注重新材料的运用,因为在如此浮躁和具有危机感的社会里,人们考虑更多的是艺术的参与性,艺术价值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社会的作用,艾未未的《葵花籽》让景德镇的陶瓷工人,用两三年的时间烧制了一亿颗葵花籽,并在宽敞的展厅内厚厚地铺满了地面,看到的人都为之震惊,巨大的场面,“葵花籽”、“向日葵”、“中国劳动力”、“廉价”、“大规模”、这些带有政治性的字眼很巧妙地跟视觉,传统工艺,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就像秦始皇修建长城一样,也只有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才能完成《葵花籽》这件作品。所以立足自然,我们依然是托物言志,更为不同的是,我们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方式,但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的共同点,都是在利用造型元素来表达,人们利用点线面,色彩,肌理;利用空间,时间,运动;利用二维的,三维的甚至多维的材料来表现,这是所有艺术种类的共同形式,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都是如此,这是所有艺术交汇的地方,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经历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所有造型的元素都可以被重新组织,例如我可能运用的是西方的油画材料,由于材料的特性能产生不同于水墨的视觉效果,而同时我又可能加入中国画的空间意识,中国的空间意识又代表了中国异于西方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以来,所有人类曾经出现的造型形式和元素,所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被重新洗牌重新组合,最后造就一种新的适应当代人类生活的文化。

三、聆听圣贤之音

在我的艺术实践和思考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即中国古代人的空间观念,这种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观,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宇宙观又是什么样的?中国人的传统的思维例如中庸,无为,天人合一等等在艺术世界是怎样体现的?基于这样的思维人们是怎样运用造型元素的?这种思维在今天是否还需要继续保持,如果保持的话我又应该怎样把它转换成视觉语言?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得继续阅读传统文本。

造型语言的重新组织和创造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判断,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的选择,就像这《德育鉴》和《新世训》里边的生活和做人的准则,实质上是这两位国学大师纵观中国古代先贤思想而总结出来的,我们今天去读它其实也是一种选择――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就有了自己的立场,作品的社会意义就得以彰显。所以,当下最为要紧的事情是回去好好研究一下这两本小书里的内容,无论当今的社会如何浮躁,无论人们意识形态如何混乱,无论我们如何高喊要创造新的艺术、新的文化,所有要紧的问题都归结到一个问题上――为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敬佩的老师
我喜欢小妹妹
我的爸爸(三年级)
妈妈的爱
肥仔同桌
话说我班小调皮
爱的抚摸
重视分数的妈妈
我的家庭
我的朋友
胆小的乖乖男
古怪老爸
老师,我爱您
职务犯罪侦查中强制措施的立法完善
城市占道停车收费合法化思考
论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体制的独立化发展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义工组织的监管机制研究
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反思与重构
试论反贪侦查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论公安机关对网络舆论的应对
论防治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
试论我国民事鉴定启动制度的完善
浅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前沿议题和展望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权利
论民事诉讼证据失权
浅析协议管辖扩大适用对审判公正性的影响
正当化事由的刑事政策分析
《松鼠的尾巴》教学设计之一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六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五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之二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七
《小猫钓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过桥》教学设计之一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四
《狼来了》教学设计之一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一
《雪娃娃》教学设计之一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之三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