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7
东坡画像 2014年19期
张宗子:
旅美作家。出版有散文随笔集《垂钓于时间之河》,《书时光》,《空杯》,《一池疏影落寒花》等。
东坡《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像为李公麟所作。东坡自海南北归,途经润州,游金山寺,见像有感,写下此诗。两个月后,病逝常州。
这首诗是东坡对自己后半生遭遇自嘲性的总结,包含了无限的愤惋和无奈。身不由己,而心无挂碍,诗中表明的这种悟道似的人生态度,又相当于给后人的遗言。鲁迅的遗嘱,看透世相,不抱幻想,其中有一条: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沈从文临终时说: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时隔近千年或几十年,我得到的是相同的感受。
杨万里《诚斋诗话》记录了此诗的另一版本:“予过金山,见妙高台上挂东坡像,有东坡亲笔自赞云:‘目若新生之犊,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后两句文字小异,问题不大。
区别在第一句。心如死灰,典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说的是不动心,不是今天习用的灰心绝望的意思。“目若新生之犊”,也是庄子中的典故,出自《知北游》。
古人常以童蒙无知形容得道后的纯粹。所以新生之犊和已灰之木,是一件事的两种比喻。《齐物论》那一段讲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焉似丧其耦。”引起弟子颜成子游“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问话。《知北游》这一段,后文说:“言未卒,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也用了“槁骸”和“死灰”的字眼。
可见东坡诗不同的两句,意思全然一样。《诚斋诗话》的记载,显然有根据,也许是东坡的初稿。通行本以心身相对,比杨本的身目相对显然好得多,因为目毕竟还是身的一部分,而身心如同西人挂在嘴边的灵与肉,正是人的两极。另外,就文字而言,“心似已灰之木”比“目若新生之犊”更平易,更好懂。“试问平生功业”,试问二字,犹带火气,换成“问汝”,则平和多了。
明人俞弁《逸老堂诗话》中有一则,比较东坡、山谷及诚斋等人的自赞,引用的便是杨万里的版本。山谷的自赞云:“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苏黄境遇相似,自赞表露的心境亦相似。不过在表面上,黄庭坚以佛家思想为依归,表现得更超逸,否定得更彻底。
东坡生前最后一首诗,据《王直方诗话》,是在常州逝世前数日,梦中所作,赠与友人朱服:“东坡将亡前数日,梦中作一诗寄朱行中云:‘舜不作六器,谁知贵?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相如起睨柱,投璧相与还。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觉而记之,自不晓所谓,东坡绝笔也。”
所谓“自不晓所谓”,朱弁《风月堂诗话》认为是东坡北还到广州,“闻行中到广,士大夫颇以廉洁少之”,作为朋友,很想劝诫他,“不欲正言其事,聊假梦以讽之耳。其后行中果以此免。”录完这首诗,东坡又在纸尾题写道:“梦中得此诗,自不晓其意。今写以奉寄,梦中分明用此色纸也。”
李公麟不仅为东坡画过像,也为王安石画过像。北宋两位最伟大的诗人,音容笑貌,同在这位伟大画家的笔下再现,何其幸运。可惜的是,苏王的画像,都未能传到今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爸爸
- 我的同学
- 考试之后的我
- 我的母亲
- 我的爸爸
- 我的爸爸
- 我们班的书法大王
- 我的外婆
- 我的母亲
- 我尊敬的一个人
- 我的母亲
- 我的好外公
- 我的奶奶
- 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 同学之间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相约博物馆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漫谈肖像漫画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雨巷》教学设计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屈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