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2
余秀华为什么会红
余秀华火了,作为诗人。她39岁,来自湖北农村,由于患脑瘫,高中毕业后在家赋闲。余秀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爱情、亲情,以及身体残疾和封闭的乡村生活。
其中一首《我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上疯传。人们嗨了起来,记者蜂拥而至,甚至惊动了当地宣传部门。一个月前还默默无闻的余秀华,现在百度百科对她的介绍是“当代著名诗人”,评论界甚至为她打起了嘴仗。有人称她为中国的狄金森,有人说她不是一个好诗人。
余秀华为什么一夜成名?妇女,农民,脑瘫,三重弱势,叠加在一起,唤起了普遍的好奇和同情。
无独有偶。前些时候,打工诗人郑晓琼,富士康诗人许立志都曾引起关注,媒体密集报道,人们不吝点赞,奖项纷至沓来。
现在,文学是一件奢侈品,诗歌更是奢侈品中的战斗机,一般人是玩不起的。普通人写诗会被看作“不务正业”。曾有一句讥诮的话:“你全家都是诗人”,就是对“游手好闲”者的不屑和鄙视。可是余秀华、郑晓琼、许立志等,他们不仅写诗,还来自底层,肉体在生存线上挣扎,精神却在自由翻飞。
余秀华说,她爱诗歌,从来不指望它能带来什么。她写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我从来不想诗歌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当我为个人的生活着急的时候,我不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郑晓琼、许立志也一样,他们写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写被机器轧断的手指,写绝望中的希望。
“诗穷而后工”,当年,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沿江而下,滞留夔州,写出名篇《秋兴八首》。而“底层诗人”们的诗,随便拿出一首来,都可使文学教授“非常感动”,文艺青年更是“泪流满面”。于是,理性、务实的人们在微信上惊呼:好诗来了!
是余秀华们写得太好,还是人们见得太少?有人评论,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让你的心疼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评论显得非常可笑。好像有人从来没有痛过,纯粹过。确实,很多人没有。于是,对这个世界保持痛感的任务,交给了“底层诗人”,他们的触角远比大多数人更为敏感。
物极必反。在工具理性强大的时代,诗意反而有了市场,有点痛的诗意更是稀缺珍贵。所以,如果算一算账,来自底层的余秀华们是有价值的,他们一边默默挣扎,一边创造着精神奢侈品,供脱离了“底层”的人们消费、评论,同时缅怀那一丝若有若无的“痛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母亲
- 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 我的爸爸
- 我的爸爸
- 我的爸爸
- 我的母亲
- 我的母亲
- 我尊敬的一个人
- 我的奶奶
- 我们班的书法大王
- 我的同学
- 我的外婆
- 同学之间
- 考试之后的我
- 我的好外公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相约博物馆
- 漫谈肖像漫画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屈原的一生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雨巷》教学设计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