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摘 要: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集聚了多种艺术成分,体现的人物特性完美而又悲剧,反应的人文主义思想鲜明又强烈,这些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曹禺,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他的处女作《雷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雷雨》的诞生奠定了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第一人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戏剧发展开拓了道路。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将两部戏剧的悲剧主题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更深入地解读两部作品,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位剧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美文化背景的目的。

关键词: 平行研究 《雷雨》 《哈姆雷特》 悲剧主题

1.引言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即“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给文学研究带来极大的研究空间,而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更是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的课题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上,美国学派不满足于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事实关联”的影响研究,倡导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的“平行研究”,并旗帜鲜明地把“文学性”确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常常会出现相似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叙述方式,这种相似性为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这种超越了文学间实际联系的比较研究学界称之为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发现文学自身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丰富文学研究成果。在平行研究中,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在平行研究中得到一些具有价值的新观点、新结论和具有价值的规律与总结。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集聚了多种艺术成分,运用的语言生动形象,描述的故事情节丰富、波澜起伏,体现的人物特性完美而又悲剧,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鲜明又强烈,这些都是《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号称“东方的莎士比亚”。《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悲剧,作为最能反映人类对世界、社会与人本身各种问题的严肃思考、不懈追求的一种戏剧形式,分别于彼时臻于成熟。关于悲剧,人们的一致看法是“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悲剧包含受难,“是人的痛苦或毁灭”。这些都不无道理,但悲剧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基本精神在于:悲剧在观众心里最终能够激起一种昂然向上的情绪。朱光潜曾说:“要是看悲剧而没有感觉到由人类的尊严而生的振奋之感,那就是没有把握住悲剧的本质。”本文利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从欲望、冲突和性格这三个方面挖掘《哈姆雷特》与《雷雨》这两部作品深刻的悲剧主题,达到更深入地解读两部作品的本质,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位剧作家的创作思想的目的。

2.悲剧主题

本章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从欲望、冲突及性格这三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主题。《哈姆雷特》中主要描写了物质欲望。克劳狄斯为权势所诱惑而弑杀兄长,一步步地迷失在这些欲望里无法自拔,最终走向悲剧的宿命。在《雷雨》中,曹禺安排了类似的情节,借助周朴园这一角色展现物质欲望,导致人物悲剧性的结局。冲突,是戏剧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悲剧结局正是剧中矛盾冲突激化的结果。《哈姆雷特》和《雷雨》是两部充满矛盾的剧。正是由于各自不同的内心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心灵的冲突交锋,从而推动人物一步步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命运是构成两部悲剧的主要动因。超自然的力量制造了一系列偶然性事件,正是这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把剧中人物推向了毁灭性的结局。除此之外,剧中人物自身在性格上的弱点也奠定了悲剧的基本契机,进一步论证了命运悲剧的主题。

(1)悲剧之种类

欲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始驱动力,也是毁灭人性的利刃。人类存在与宇宙之中,就不能避免欲望的存在,那么人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痛苦与挣扎,由此产生人的欲望的悲剧。正是剧中人物对欲望的一步步追求,从而导致各自的毁灭性的悲剧。《哈姆雷特》与《雷雨》都描写了剧中人物各自的物质欲望,揭示了欲望悲剧的意蕴。

在《哈姆雷特》中,新国王克劳狄斯为权势所诱惑,欲望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的暴行,夺取了王位有霸占了王嫂,还企图用奸诈的毒计置哈姆雷特于死地。这种种行为说明克劳狄斯就是一个被欲望所吞噬灵魂的奸诈之徒,一个贪婪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丧失理性的冒险家。可悲的是,正是由于克劳狄斯对欲望的无限追求与渴望,反而迷失在这些欲望里无法自拔,导致一切悲剧的开始,为后面一系列的悲剧结局提供契机。

在《雷雨》中,周朴园自身就是物质欲望的化身。在他的世界里,物质就是中心,所谓的道德、亲情、良知都只是为物质欲望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他抛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侍萍,而娶了门当户对的蘩漪,但婚后又试图把她变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周朴园同时伤害了两个女人,这一切都是导致最后悲剧的根本原因。同时,他也不是一位好父亲。对周萍,他把自己的人生准则强压在周萍身上,企图将他变成物质欲望的化身。但是由于周萍自身的性格特性,为了反抗和报复自己的父亲做出了通奸乱伦的行为,最终走向毁灭。对周冲与鲁大海,周朴园更是冷漠无情。当着周冲的面就逼迫蘩漪喝药;对大海,周朴园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与他相认。由于担心命运将无情地剥夺他所拥有的财富与荣誉,便毫无道德良心,视人命如草荠。

由此可以看出,《哈姆雷特》与《雷雨》都写出了对物质欲望的强烈渴望与追求,从而毁灭了亲情之爱,最后导致了各自悲剧性的结局。 (2)悲剧之冲突

冲突,是戏剧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悲剧结局正是剧中矛盾冲突激化的结果。《哈姆雷特》和《雷雨》是两部充满了矛盾的剧。正是由于各自不同的内心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心灵的冲突交锋,从而推动人物一步步走向悲剧性的结局。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是该部作品最引人入胜的特色。各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最终决定了故事的悲剧结局。首先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实际上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矛盾,即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尖锐冲突。但是在这对冲突的发展进程中,哈姆雷特又在自己身上进行自我斗争。整部剧情都在哈姆雷特那进退两难的处境和他矛盾的内心世界中展开,并围绕其发展,直到剧终――哈姆雷特的生命结束了,他内心的冲突斗争才消失。就是这两种矛盾冲突的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这样才成了人物行为的根源,同时也是人物性格演变和剧中戏剧动作的推动力,正是因为这些矛盾冲突的激化,才使得人物一步步走向悲剧性的宿命。

在曹禺大多作品中都充斥各式各样的冲突,《雷雨》中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发生在一个阴郁闷热、雷雨交加的夏日。从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纠葛深入,到整个人际关系网的全部分崩离析为止,一切矛盾冲突都在一天到达最激烈的顶点,最终悲剧性地收尾。与此同时,《雷雨》还借助血缘伦常纠葛冲突,使整个故事带有一丝神秘主义色彩,对于生命的极端恐惧折磨着每一个人的灵魂,从而让剧中人与自我之间进行焦灼的心灵冲突交锋。一切的外在冲突、争辩,和日常的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和表现内心的冲突。

纵观这两部作品都是由内外两重矛盾冲突相辅相成,也是在这两重矛盾冲突中展示了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同时推动了戏剧向前发展。激化的矛盾冲突,造成了戏剧的高潮,使得《哈姆雷特》与《雷雨》完美地展现了全剧的悲剧主题。

(3)悲剧之命运

古希腊悲剧绝大多数为命运悲剧,所表现的往往是人类在同命运的抗争中不可避免地毁灭。本文的两位剧作家曹禺先生与哈姆雷特的写作都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命运悲剧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生命中发生了令人悲哀的事。命指生命,运即经验历程。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可以改写,因为人不可窥探预知命运,命运存在任何角落,只是无法接触。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在《哈姆雷特》与《雷雨》作品中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使人敬畏、恐惧,人被神秘的不可知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下,被抛向超乎寻常的痛苦波峰。悲剧理应有对苦难的反抗。人的全部存在价值、人之高贵只有在命运悲剧中呈现出的生与死、人与不可抗争的命运相抵抗才能完全展示。

《哈姆雷特》第三幕,哈姆雷特就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命运选择,他已经洞悉人类的堕落黑暗及现世的无意义。哈姆雷特无法自制地随着生命朝着另一个方向奔去,他那爆发的火焰正逐渐将自己所憎恨的世界推向灭亡。哈姆雷特被自己的命运驱使着走向一个不可知的深渊。他明白自己无法超越混沌的世界,被无常的命运所困扰,最终步入毁灭。同时,哈姆雷特的性格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尽管他有行动的决心,也不时责备自己拖沓,但由于病态的思考多于积极的行动,最后他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不能完成自身的使命。这既是他性格弱点的悲剧,又是他本身命运的悲剧。

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最能体现命运悲剧这一主题的人物是蘩漪。诚然蘩漪绝非真善美的化身,但正是在这种类似自我毁灭的反击中,呈现出她用生命抗争的勇气与力量,同时在向着生命进行大无畏的挑战中,恰恰展示了她真正的个性与自我价值。周家大公子周萍生性的不勇敢,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承担责任的勇气,在遇到抉择时就拿出道德与家庭作为自己的挡箭牌。作为这样一个精神空虚、内心病态的空壳人,其命运必然是走向灭亡的。这样一个剧中人物性格上的弱点进一步论证了命运悲剧的主题。

从命运悲剧主题看,这两部作品展示了人的抗争精神,把人与命运相对立,但肯定了个体的意志与尊严,也呼唤人用崇高的力量斗争。与此同时,《哈姆雷特》和《雷雨》都展示了人性格上的弱点,从性格弱点这个切入点奠定了整部戏剧命运悲剧主题的契机。

3.结语

平行研究是将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发现文学自身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丰富文学研究成果。作为中西方杰出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和曹禺用独特的书写方式,通过层层递进展示《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通过分析《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作品中的欲望悲剧、冲突悲剧及命运悲剧,可以清晰地了解与认识到这两部作品的悲剧主题思想,更深入地解读两部作品,更好地了解两位剧作家的创作思想。悲剧的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在《哈姆雷特》与《雷雨》中正是由于克劳狄斯与周朴园对物质欲望的强烈追求,使他们迷失在欲望的陷阱里,最终导致两者悲剧性的结局。冲突,是戏剧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悲剧结局正是剧中矛盾冲突激化的结果。《哈姆雷特》和《雷雨》是两部充满矛盾的剧。在冲突悲剧的解析中,剧中人之间的一切矛盾、冲突与斗争,使得人物在进行激烈的斗争,从而推动人物一步步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在古希腊悲剧中,悲剧的根源被认为是外在于人而又无时不在地主宰人的不可知的“命运”,认为人类的一切悲剧都是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绝对无法逃脱。哈姆雷特与蘩漪以自己与人生悲剧相抗争,彰显了生命的活力与追求崇高价值理想的光辉。正是因为他们在人类为争取精神自由与解放的路途中树立了一处处标尺,才引领后来者们不断向前,这便是悲剧的价值。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与《雷雨》都是一部悲剧性的剧作,两者在欲望、冲突与命运等方面的展示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虽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曹禺的《雷雨》没有客观存在的直接联系,但不乏可比性,我们仍可通过对有关悲剧性的比较研究找出二者共同之处。这样可以对两部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两部作品的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曹禺著.雷雨.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自我介绍
考试
吃喜饭
快乐的星期天
收心
小燕子
烟花朵朵迎新年
快乐木头人
赞洗
猜字谜
体验真情,学会感恩
回忆我的生日
小妹妹
我们的小天地
我爱我的妈妈
宁安农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水稻坐蔸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稻茬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大棚烤烟漂浮育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宿州市桥区玉米高温热害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
宿州市桥区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瑞安市飞云街道水稻高产创建整乡制推进栽培技术探讨
玉米杂交种双玉103的选育与推广
干旱胁迫对大豆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
小麦前氮后移技术
玉米“一增四改”栽培技术在临清市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秦皇岛市耐密型玉米品种推广应用分析
甘肃山区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探讨
商水县小麦生长状况及麦田春管技术
浅谈小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古诗两首教案一案例反思教学
习作2教案教学设计之一
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浅谈语文与复习
三上语文园地二之教材分析案例反思教学
念好课堂评价语言三字经
谈谈备课——我的备课习惯
当诚信遭遇挑战
语文园地二教案二案例反思教学
立足课标以人为本
从课改看低年级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字字谜案例反思教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案例反思教学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