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从不同电影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看意识形态变迁_从不同电影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看意识形态变迁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不同电影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看意识形态变迁

从不同电影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看意识形态变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从不同电影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看意识形态变迁

摘 要:不同时期的影视作品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表达方式大多不相同,有些是制作电影的人有意为之,有些是下意识的制作。根据鸦片战争这段历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的两部电影,从中可以找出电影制作时期意识形态作用于电影的一些痕迹,从而为社会学家以及历史学家提供进行研究的影像资料分析,令这两部电影在其娱乐价值的历史价值得到更大体现。

关键词:电影;鸦片战争;历史;意识形态

战争历史题材一直以来都倍受电影人的青睐,自从电影技术传入中国以来,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描写战争或者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电影。尤其是对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史――这段中国人记忆犹新的受辱血泪史电影一直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记录着它,形成了对历史的另一种记载形式。从电影中也可以找出许多作为研究历史的借鉴。但是许多历史学家大多并不认为电影会对历史研究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必要,甚至一些电影人也断言想要从电影中寻找历史是不可能的,因为电影原本就只是虚构的,只是供人们娱乐消遣的消费品而已,不具严肃性和严谨性,再加上蒙太奇剪辑的出现和高科技画面特效技术的创新使得原本以真实性著称的图像从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它这个特性,并且具有导演的主观意志在其中,所以电影并不能与历史这种实事求是的学科相提并论。

诚然,电影的确有导演的艺术虚构,会与历史学家所记录的历史(在这里先不去讨论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否存在主观性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姑且认为它们是历史的真实)有一些改动和出入。可是,正如贝内德托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电影也同样从某种意义上是一部当代史,尤其是历史题材的电影。在当代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影响之下创作出来的电影,其虚构的角度和改编的方向也必然会有意或无意地受制作电影的历史时代影响。电影的文本(尤其是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体现了专属于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所以从电影中寻找历史的印记就成为了可能。

本文就将对鸦片战争这个近代史的开端事件不同时期的电影表达来分析电影对历史的表达。

一、电影《林则徐》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的表达

这部影片从中国人的角度道出了这段历史来龙去脉,展现了战争中战败一方的历史记忆,充分分析了战争失败的原因。通过影片的讲述,观众不难发现这场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优秀的林则徐被罢免。此外,依照周总理的指示,影片对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作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充分反映出近代人民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样的处理方式难免与共产党是依靠人民的力量获得胜利不无关系。共产党在抵抗外国侵略者时的重要战略之一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建立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影片对这一点的强调,虽尊重史实,但是不难从这一笔中看出电影制作时期中国的意识形态。同时以人民斗争的胜利作为故事的结局,对于当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来说无疑树立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电影《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的表达

《鸦片战争》从客观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表达。影片分别交代了同一时期清政府和英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英国作为强大的一方急需殖民扩张,就像片中维多利亚女王所说的那样:“谁拥有了中国,谁就拥有了十九世纪。”所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生存法则中,落后就要挨打成为了中国被英国侵略的真正原因。影片对琦善和韩肇庆等史书中的反面人物身上的反面色彩进行了淡化处理,并且在影片字幕中交待了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虽有殉国的,但无一人投降的齐心协力。这也是从一个侧面更加说明了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即使是天朝上下一致对外已无法改变落后的事实和战败的定局。所以根据对这部影片的解读,中国的失败与英国的侵略同样都是必然的。影片对这段历史如此的表达,同时也就摒弃了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性质进行批判的这个方面,至少不是对英国政府的批判,而是对自身造成这种敌强我弱形势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

《鸦片战争》这部影片诞生于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谢晋导演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用电影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进行演绎,与现实的喜悦形成对比,《鸦片战争》始终弥漫着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氛围[3]。也正像影片一开始就用字幕告诉观众的那样:“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他曾经屈辱的历史。”香港回归代表着中国实力的强大,足够可以收回自己曾经的领地,代表一个民族站起来了,而这部影片就是对屈辱史的正视与反思。

三、通过不同时期电影中历史人物的塑造看意识形态的时代变迁

(一)林则徐的人物形象

这两部电影中有很大区别的还有官员的形象,这里着重分析的是在鸦片战争中史书记载的反派形象。《林》中,琦善是大反派,不顾国家,只为一己私欲,多次对林则徐的禁烟进行阻挠,而且在英国人攻打来了以后撤去炮台讨好洋人,多次与洋人勾结。琦善的形象是一个十足的卖国贼形象,此外还有一件令人愤恨的事情是由于他拒派援兵,抗战英雄关天培阵亡。但是《鸦》中琦善是与林则徐政见不和,而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祖国的平安着想,而且增加了他对自己的反思和情感描述,关天培也并没有因为他战死,而是壮烈地以身殉国。这样的人物形象区别,与不同时期史学家对琦善的评价改变有关系,所以这两部电影也从另一层面上反映记载了历史。韩肇庆,也是两部电影中共有的一个人物,在《林》中,他与洋人勾结,帮助洋人逃跑。在《鸦》中,他收取洋人贿赂。同样都是对国家不利,但两片不同的是前者中韩肇庆结局是被关押,而后者中关天培将他放出来给他一个赎罪的机会,他的生命结束在与洋人作战的战场之上,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是光荣的。从韩肇庆人物形象的不同也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对待身有污点的官员的处理办法和态度。此外是整体展现的官员形象,《林》中所展现的两极化十分明显,林则徐、邓廷桢等人与琦善、韩肇庆等人的善恶对比十分明显,正面人物没有一丝缺点和纰漏,而反面人物也没有一点令人同情理解之处。而《鸦》中,正面人物也有认识不到位的时候,而反面人物也能进行自我反思和救赎。从这点看出,《林》是拍摄给国人看的,是对民众的肯定和对帝国主义的严词批判,是刚刚结束战乱不久的中国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对侵略者的仇视。相反的是,《鸦》不仅仅拍摄给国人,导演谢晋还希望其走向国际,且这部影片曾在英国上映。所以在《鸦》中,对中国官员的整体形象是一种虽有过错但其出发点是好的,并未失去民族大义。包括对道光皇帝人性化的解读也是体现了这一点。影片极力地树立中国人是全心全力,同心协力地抵御外敌,在国际上树立中国人虽落后但是民族气节未丢的形象。同时,《鸦》对中国人民受鸦片毒害原因的阐述不像是《林》中说的那样是英国政府倾销鸦片,而是英国商人的个人行为。这样的处理手法减轻了对英国政府的指控,粉饰太平。对于早已进行改革开放多年的中国来说,这样不仅令影片更容易被英国政府接受登上英国的荧屏,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香港回归之际政府对英国的态度,对中英两国的矛盾缓和处理。

《林》和《鸦》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荧屏表达,同样都是在共产党领导的指示下完成,但是却有着不同的叙述角度,同一人物的不同讲述等。通过对这两部影片的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出,电影以其自己的方式和角度在记录历史、反映历史。随着时间的变化,政策在变化,意识形态在变化,电影的拍摄技术也在变化,但是不变的曾经那段真是存在的历史。而电影对那段不变的历史不同的表达和记录,巧妙地反映着制作电影时期的政策和意识形态。所以通过电影的解读来解释电影拍摄时期的意识形态也不失为史学家可以借鉴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2]陈播.电影艺术经典之作――《林则徐》――在郑君里电影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当代电影,1990

(8).

[3]吴路新.从影片《鸦片战争》看谢晋电影[J].电影文学,2008

(1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奥运之梦
游万卷书城
“推普”从我做起
那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给父母的一封信
令我愤怒的一件事
七十六级台阶
大树小鸟
奶奶,您真好
第一次演讲
二十年后回母校
朴实的桂花
奶奶学健美操
我最亲密的朋友—— “台灯”
移动电话
国有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探讨
工程造价专业学期项目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四个能力”建设在高校火灾防控中的作用
预防危险性分析法在现实中的应用
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转型升级
电力企业效能监察作用发挥研究
辽宁发展农作物秸秆制燃料乙醇产业的综合分析
刍议旋流器选煤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关于进一步提高银行支付结算效率的思考
基于有线电视的实时交互平台应用研究
检索准备子系统在实用新型检索中的运用
航空发动机真实机匣的包容性数值仿真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与危害探讨
煤矿电气事故和防治措施解析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生命的药方》教学反思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谁说没有规则》教学反思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备课参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体会
《生命的药方》教学一得
《卡罗纳》教学中的爱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课堂达标练习
《给予是快乐的》自评稿
武夷山简介
教略而学不略——听略读课《卡罗纳》感悟
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白鹅》教学谈
《卡罗纳》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