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虚妄”的历史中隐渗的文化诉求

“虚妄”的历史中隐渗的文化诉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4

“虚妄”的历史中隐渗的文化诉求

摘 要:与电影《黄金时代》同期上映的《亲爱的》和《心花路放》,已经分别从社会冷思考与现实热炒作的潮评中褪去,而相比《黄金时代》的票房却步伐坎坷、雾路艰辛。文艺气息浓重的电影却在这个时代没有完全体现出价值,而这份历史与文化的使命也随之淡然消逝。也许会有太多的观众以现代的思潮去理解《黄金时代》的缘由与经过,使得恰恰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独树一帜的电影《黄金时代》,虽然也掺拌着现代青年人的理想,但终究被滚滚红尘掩盖了历史的文化诉求。本文围绕电影《黄金时代》的“成”与“败”,从电影文本、历史文化和商业制作的角度出发来评述影片当中隐含的文化诉求。

关键词:文化诉求;“成”与“败”;黄金时代;散文体

一、文艺的“脚步”与年代的“印记”

通过电影《黄金时代》的上映,埋名“黄金年代”的文艺青年――萧红,重新站上了历史舞台。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在整个文艺浪潮渐渐“败退”的年代,似乎嗅到了一丝丝文艺的“海腥味”,这也许是一个错觉,没过多久,这部电影的票房以“滑铁卢”式的成绩随之匆匆下线。单从影片的电影文本来分析,除了运用大量的记录型、自述型与倒叙型表现以外,最令人觉得有心意的是散文体式的对话与旁白。也许,人物传记的电影也可以抒情,但是抒情太过于平淡后,导演也融入了煽情的元素。“文艺类型的电影拍的很文艺,文艺类型的电影制作也很文艺。”也许这就是电影《黄金时代》的最大卖点。抛开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剧本叙事,从电影中似乎也看到了年代的景貌和文人的体态。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曾经谈到“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影像,以影像的序列(即符合逻辑和辩证的编排)构成一种语言。”电影《黄金时代》的语言,造就了视听语言在叙事结构中散发浓重的文艺气息和文艺风格。以历史的时间线索引导人物的空间运动,近乎诗意的结构方式,把对话与旁白拆解为段落,并重构整个散文体式的文章般表述。导演力图回归历史原貌,重心点放在了主人公萧红的生平事迹中,形成了人物传记类型的文艺电影。从电影的文本角度出发,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例子,画面唯美动人,色彩光线靓丽,构图平稳规矩。反思第六代引领的碎片化风格,导演许鞍华文艺且朴实的影像虽区别了后现代主义,似乎渗透着一种返璞归真之意,却没有挣脱碎片化解构处理的手法,而承担了失去大批观众欣赏的代价。

影片《黄金时代》的开头主人公萧红黑白画面的自述,到萧红弟弟张秀珂再到萧红好友舒群的自述,既作为转场又连贯了叙事,但是叙述的声音内容配合一幕幕画面,几笔简单的视听语言运用,成为了半记录式的结构模式,由此开始延续。唯美的画面把人物情境带到了那个时代,力图回溯历史的真实,几幕萧红孩童时的镜头,却匪夷所思落在了后期即将登场的萧军身上,导演似乎想巧妙地过度叙事而不会显得那么平淡,这种跳跃性无非增添了一些电影的文艺气息,却忽略了观众对视听语言的理解错乱。讨巧的手段这样一显,丢缺了影片良好的承接。这样的例子本片出现过多次,不仅仅是用声音来实现合乎情理的转场,而且还以画面来填补叙事内容的空缺。这种表现手法也可以叫做文艺,也可以叫做避免脱节。

从历史的真实性而言,影片《黄金时代》做到了一部分的还原本真,但在人塑造方面,《黄金时代》明显失真,为了打造迎合现代的青春文艺审美,扭曲了历史人物的真实。例如,葛浩文著的《萧红传》中,真实考证了萧军的形象:“萧军生得短小身材(身高仅五尺三寸),国字脸,目光锐利,加上咄咄逼人的弯弓眉,性格粗暴,常酗酒、口角、打斗。”在影片中,几乎半数以上的任务特征都是与史实相违的,上述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电影作为一种二度创作的艺术,在历史方面的还原可以加工创新,但是作为萧红传记的电影,无论如何对历史也不能频繁失真。拍摄年代戏的前提是充分尊重历史而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而《黄金时代》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文化的“激流”与影像的“记录”

电影《黄金时代》中的台词从始至终都散布着文艺,观众几乎从习惯到陶醉于这样的氛围中。散文体式的旁白与对话,让人感觉翻开一本厚重的书籍,记载着全部都是属于萧红这样文艺青年的黄金年代。影片多次“记录”了萧红的作品,每一次发生的事情都迎合了作品的诞生,这也是本片碎片化处理的叙事形式。片中出现的重要人物鲁迅,导演刻意编排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对整个鲁迅与萧红见面的次数都一一罗列,影片把“教科书”式的鲁迅那般“言辞犀利”的形象一改平常,给观众塑造了一个平易近人、文雅慈祥的鲁迅。这也许是导演对鲁迅的解读,也可能是对整个黄金年代人物的解读。许鞍华说过:“我想让演员不要想他们是那个年代的人,只是想当时这个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跟那个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这样子你就直接能进去他们的生活,要不这些人没有感觉,没有灵魂。”这也证明了导演在影像“记录”历史的同时,把每一个碎片拼凑成自己想象的那样,即便是无法真实,也要把当时的“黄金时代”表现出来。

这部电影除了文艺以外,还有使人深思的一面,那就是文人与文化。导演许鞍华从多方面刻意表现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忠实:萧红在影片当中多次说道“我只想好好写文章,对政治,我不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正是文人的骨风成就了一批推进文化“激流”的人物,也造就了历史中文化名人的典范。在如今整个社会中,迁客骚人的事迹已经成为传说,许鞍华意图通过《黄金时代》来呼唤当今社会的文艺之路和文化诉求。在滚滚红尘的现代社会,《黄金时代》作为一个文本的“出发点”来创造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而来的历史观、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持的创作风格与擅长的创作手法也是融入了其中。文化的“激流”掀起了一波文艺的浪潮,许鞍华用自己的创作方式来“记录”其心中的“黄金时代”,似乎成为一种怀旧,但更多的是一种感慨与诉求。

三、历史的“虚妄”与现实的“映射”

与同期上映的两部电影《亲爱的》与《心花路放》相比,《黄金时代》的票房十分惨淡,原因在于三点:第一,视听语言的运用在一定层面没有迎合大众审美的心理习惯。让・米特里谈到“在电影中‘观众从来不是针对一个事物,而是通过一个事物获得讯息。’两个程序同时并举。”换句话来讲,观众的审美虽具多样性,但总体观影的思维确实通过电影本体给出的范畴来解读其本身内涵,而电影《黄金时代》把影视手法抒情化或散文体化,这样的蒙太奇也随之呈现抒情的风格,这就导致观众或者被迫习惯于这种表现方法,或者缺乏耐心甚至反感;第二,商业制作与文艺创作本来就是电影界争论许久而未见分晓的事情,在文艺电影创作初期,导演以及剧作人员都会考量电影本身实现的价值定位,把电影的“成败”与商业的票房挂钩,更不会出现如王家卫等风格派导演的唯美电影的作品。所以,笔者认为虽然《黄金时代》没有达到预期的票房数据,但是显示出中国电影在文艺片道路上敢于迈出步伐并且承担“千夫所指”;第三,引萧红传记而创作的《黄金时代》,已经定性人物传记电影,并用文艺手法创作,虽并非开河之作,但也在大量商业电影“争花怒放”中“独树一帜”,这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也是对文艺情怀的回顾,更是对现今文化的诉求。影片的上映引起了萧红热,众多学者观众都频频关注萧红,纠正影片的真实与虚伪,这样就掀起了一股批驳的浪潮,纷纷给出否定的差评,导致观影数量减少,影片票房“跌落”。 不谈影片的票房数据的价值,单论影片的背后深意,《黄金时代》却在影响力上达到了其该具备的价值,体现有三点:第一,《黄金时代》背后对年代风云人物的致敬不仅仅在影片画面中处处流露,那种充满暖色的画面,光鲜靓丽的人物情境,诗意的台词表达等等,都体现出该影片努力挖掘黄金时代风云人物的全貌;第二,观影后使观众最难过的是萧红最后误诊的去世,去世后那段回忆录般的自述,骆宾基眼神中虚幻的萧红背影,这些都成为本片感人至深的情感表现。影片背后是导演许鞍华通过回顾年代人物往事,感慨当今时代的文艺没落和颓然。如此深刻的情怀,成为《黄金时代》留下最为珍贵的价值;第三,影片作为人物传记电影,重现历史景貌,把生命与文学融为一体,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论战争残忍,还是艰难穷困,还是生命垂危,都贯穿了文人风度和文艺情怀,影片最后的抒情强烈抒发出一个思想:人的生命历史长河中地位是渺小的,但是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会在历史中永存。即便影片《黄金时代》呈现“虚妄”的历史,但这份感叹中的历史情怀显得格外沉重与庄严。

四、结 语

从表面的、从简而论的“成功”或“失败”,“文艺”或“商业”的二元对问题上设定,更值得探讨的是遮蔽于表象的争议聚焦背后的诸多内涵。电影《黄金时代》在票房数据上没有体现出价值,但是在历史的文化诉求中挖掘了深意。在这样“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艺术创作中回归历史本性,叙事结构“真”与“虚”之间的辩证关系本身成为了一种表现方式。散文体式的风格把人物传记的文艺电影演绎得独具意蕴,即便观众感觉没有清晰的主线索,没有所谓的“一气呵成”,但也成为文艺电影文艺化的一种新的尝试与突破。电影《黄金时代》的艺术价值,最终回归于“虚妄”的历史中,隐渗着强烈的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2](法)让.米特里著.崔君衍译.电影美学与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3]葛浩文.萧红传(第二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网易:专访许鞍华《黄金时代》是我最实验的电影[EB/OL].http://ent.163.com/14/0908/08/A5JUFN5000034UB9.html.

[5]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令我愤怒的一件事
二十年后回母校
那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大树小鸟
朴实的桂花
奥运之梦
游万卷书城
奶奶学健美操
我最亲密的朋友—— “台灯”
七十六级台阶
奶奶,您真好
移动电话
第一次演讲
“推普”从我做起
给父母的一封信
辽宁发展农作物秸秆制燃料乙醇产业的综合分析
关于进一步提高银行支付结算效率的思考
“四个能力”建设在高校火灾防控中的作用
刍议旋流器选煤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检索准备子系统在实用新型检索中的运用
工程造价专业学期项目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预防危险性分析法在现实中的应用
电力企业效能监察作用发挥研究
航空发动机真实机匣的包容性数值仿真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与危害探讨
基于有线电视的实时交互平台应用研究
煤矿电气事故和防治措施解析
国有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探讨
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转型升级
《生命的药方》教学反思
《生命的药方》教学一得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谁说没有规则》教学反思
教略而学不略——听略读课《卡罗纳》感悟
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白鹅》教学谈
《卡罗纳》教学中的爱
《给予是快乐的》自评稿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课堂达标练习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卡罗纳》教后反思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备课参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体会
武夷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