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9-06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

摘 要: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目前学术研究热点。本文从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出发,选用电影产业价值链、技术链和文化链为分析框架,构建了基于三链融合视角的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为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三链融合;形成机理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下,一国的电影产业能够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在国际市场上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优质的电影产品和相应的衍生产品,使所在国家获得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整体能力。当前,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热点,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竞争力影响因素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缺乏对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的专向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是对竞争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的深层剖析,可以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和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一、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为中观层次连结了宏观层次的国家竞争力与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其竞争主体包括国家、产业和企业。从竞争力核心要素来看,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是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由于电影本身具有经济文化双重属性,因此在分析电影产业竞争内涵时候,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从竞争结果看,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仅表现为一国电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市场份额的多寡,同时需要衡量该国在文化意涵层面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输出情况。综上所述,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使电影产业自身以及所在国家获得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整体能力,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形象建构和提升文化软实力。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类“价值活动”贯穿竞争过程始终,在获取电影产业竞争优势中起到决定作用。当前电影产业发展受到全球化、数字化和融合化影响,因此技术和文化要素成为了影响电影价值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将针对电影产业属性,选用产业价值链理论、技术经济中的技术链概念以及文化生成周期理论探讨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二、电影产业价值链、技术链、文化链分析

1.电影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营销、运输、支援项目等多项独立的活动。笔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当前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将电影产业价值链界定为开发、制作、发行、放映和消费五大基本部分,同时增加发行许可这一调节变量,此外营销、财务活动贯穿整个价值链活动(如图1所示)。

图1 电影产业价值链

具体来看,开发环节包括寻找拍摄题材、发展剧本以及确定整部影片的企划方案,并且完成融资。制作过程包括前制、拍摄和后制。发行阶段包括影片制作完成后到公开上映前的所有价值活动;此外,还需考虑发行许可对海外发行的影响,针对不同目标发行国家,选取不同的发行政策。放映过程是指影片给消费者观看的活动,与发行渠道相匹配。消费环节指电影放映结束后,消费者对电影衍生产品的消费。受到版权等因素的影响,电影衍生产品通常具有高额的利润,这也成为了电影价值链中极高的价值增长点。

电影产业价值链贯穿于产业竞争过程中,承载了电影产业的各项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价值链具备动态性和紧密性特点:动态性指各项价值活动进行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中会有所调整;紧密性指一项价值活动与另一项价值活动的内在紧密连接。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各种媒介之间的融合,电影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更容易受到上游和下游行业的影响,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与拓展对电影产业竞争力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电影产业技术链

学者高汝熹(2006)等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技术链:一种是以技术作为技术链的链接前提,即一种技术的获得和使用必须以另一种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为前提;另一种技术链是以产品为链接前提,即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技术作为依托,各种技术依据产品链接关系形成了一种技术链[1]。

笔者认为,电影产业技术链为第二种技术链,即电影技术依附于电影产业价值链。具体来看,3D、视觉设计、特效等不同的技术被运用到电影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发行营销、放映等不同阶段。上述技术主要是指一些“硬技术”,即这些技术的应用需借助于一些复杂的劳动工具。由于创意是电影产业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和竞争资源,所以“软技术”也是电影技术链中重要组成部分。软技术主要是指电影工作者对器材操控性的掌握,同时包含其创新能力、艺术感觉、实践经验等。好的电影作品,需要“硬技术”与“软技术”之间的密切配合,“硬技术”是“软技术”实现的平台和基础,而通过“软技术”则能最大化的发挥“硬技术”的效能。

电影技术链(如图2所示)依附于电影产业的创意、前制、拍摄、后制和放映环节。在开发、发行和放映阶段电影技术多表现为一些实体的技术形态,而在发行和消费两个阶段,更多选用的是一些针对电影产业的整合营销策略及公关关系策略。

图2 电影产业技术链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与电影产业发展休戚相关。结合电影产业发展来看,无论从创意、制作、发行还是营销层面,电影产业形态的每次变革都以技术发展为直接动因。技术链的结构、形状的变化将对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3.电影产业文化链

电影除了是一种实体商品之外,也是一种符号性的创作产物,它包含了艺术性、原创性、唯一性,其核心价值是一种需要消费者体验后而获得的象征价值。各种文化意涵以及社会价值的传递是电影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增值点,同时也是电影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不同文化产业来说,文化的创造、生产与传播有其独特的路径与轨迹。本文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中阐述的文化周期理论,构建了电影产业文化链(如图3所示)。该文化链由创造、生产、传播、消费四部分组成,与电影价值链中开发、生产、发行、放映和消费过程相对应。 创造是指产生并创作想法和内容,在电影产业中指最初故事概念的形成。生产是指文化产品符号化的价值转变,包括电影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过程。电影在此阶段开始拥有了外延层次和内涵层次:外延层次是电影产品本身的表面意义,内涵层次包括电影本身所阐释的核心理念及普世价值意义。传播是一个让消费者接触到电影产品的过程,这里主要指电影的发行。消费是指消费者参与电影产品的消费,对应电影产业价值链中的放映和消费环节。在此环节,消费者通过各种体验认识到电影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和象征价值。

图3 电影产业文化链

电影文化链中文化的创造、生产、传播与消费四环节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循环路径。电影产业文化链可以影响电影内容生产,通过的电影放映过程完成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转换,最后通过受众消费实现文化价值的社会传播,反哺电影创作。这些价值活动影响了电影产业的生产率,是实现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决定因素,也是一国电影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

从前文分析得知,电影产业价值链、技术链和文化链的形态和结构影响着电影产业各项价值活动。技术链和文化链依托于电影产业价值链,在三链共同作用下,实现了电影产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从三链分析看出,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价值链为基础的电影产业在各项价值活动所产生的竞争力,称为基础竞争力;一是以技术链、文化链为驱动所产生的创新能力,称为创新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共同构成了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

1.基础竞争力形成机理

基础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包含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两部分。价值创造是对各种与电影产业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包含横向创造和纵向创造两种类型。横向价值创造指通过开发、制作环节所生产的电影产品,通过发行、放映和消费环节的使用和交换所呈现出的商品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纵向价值创造指电影产业通过与其它上下游产业间的双向对接和互动传递,从而向关联产业延伸创造出新的边际效应[2]。影响电影产业横向价值与纵向价值的主要因素有:电影产品生产能力、产业资源的互补、关联产业的创造。

图4 基础竞争力形成机理

产业价值转移是指某一产业的价值链结构及战略制定随着产业技术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3]。由于配额制度的存在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电影产业价值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受到政策和市场需求两方面的影响。产业政策可以帮助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培植产业竞争力,最终获得经济价值。电影产业需求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一国历史文化传承、记录社会变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着密切联系,这二者间的互动共同构成了价值活动,最终形成了电影产业基础竞争力(如图4所示)。

2.创新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电影产业创新竞争力受到电影产业技术链和文化链结构变化和分布情况的影响,由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共同构成。

科技创新能力直接表现为对物质文化的创造。电影产业技术创新需要依托于电影产品这一载体,包括内容(软技术)和拍摄、放映等(硬技术)方面的创新。电影产业是一种以内容生产为主体的产业,电影内容决定了一国电影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电影技术创新不仅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结构、促进社会文化变迁。

电影产业的文化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体可以解释为原有的文化因素被保留而新的文化因素生成的过程。电影产业发展是以原有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新的文化元素通过电影作品被不断的挖掘出来,经过不同类型传播和受众的选择被社会接纳,这是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伴随着渐进与突变。电影产业文化创新力是电影产业特有的,它是电影内容生产的源泉,也是电影产业实现价值增值、获得竞争优势的独特途径。

电影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均以电影产业价值流动为载体,贯穿于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开发、制作、放映、消费环节。总之,科技和文化是电影创新的核心推动力量,影响电影产业各项价值活动,电影产业创新竞争力借此形成(如图5所示)。

图5 创新竞争力形成机理

3.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

波特(1990)认为,在国家和产业经济增长过程中,会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各阶段价值增值方式不同,所获得的竞争优势不同。当前,全球电影产业竞争优势逐渐从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转向创新驱动阶段。

电影产业基础竞争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资源要素和投资的驱动。一国依靠自身的产业资源要素和产业需求要素,通过资本投入实现不同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拓展产业价值链,增强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里,资源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电影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形成则主要依赖于创新和知识的驱动。科技与文化创新是对各种与电影产业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作为一种抽象概念,文化在创造、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各环节中均与价值链和技术链紧密相连。在这一阶段里,需要从重视资源开发转向知识投入,通过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使文化与技术的相互结合,进而有效提升电影产品质量,实现电影产业创新竞争力。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由基础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组成。基础竞争力是一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创新竞争力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电影产业实现价值增值、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基础竞争力的激励性因素。基础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的形成以电影产业的价值链、技术链和文化链运转为条件,通过三链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产业生产效率,使电影产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最终形成一国的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如图6所示)

图6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

四、结 语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依托于电影产业价值链、技术链和文化链的运转,由基础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构成。在基础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知识驱动的不同阶段,各阶段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基于三链融合视角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扩大和深化了对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为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2]阮南燕,顾江.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电影产业升级研究[J].江淮论坛,2010

(1).

[3]李显君.产业价值转移与企业竞争优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朴实的桂花
奥运之梦
那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给父母的一封信
“推普”从我做起
七十六级台阶
奶奶,您真好
奶奶学健美操
我最亲密的朋友—— “台灯”
游万卷书城
大树小鸟
第一次演讲
移动电话
二十年后回母校
令我愤怒的一件事
基于有线电视的实时交互平台应用研究
工程造价专业学期项目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关于进一步提高银行支付结算效率的思考
刍议旋流器选煤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煤矿电气事故和防治措施解析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与危害探讨
辽宁发展农作物秸秆制燃料乙醇产业的综合分析
航空发动机真实机匣的包容性数值仿真
国有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探讨
电力企业效能监察作用发挥研究
检索准备子系统在实用新型检索中的运用
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转型升级
“四个能力”建设在高校火灾防控中的作用
预防危险性分析法在现实中的应用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给予是快乐的》自评稿
《生命的药方》教学反思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武夷山简介
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白鹅》教学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体会
《谁说没有规则》教学反思
教略而学不略——听略读课《卡罗纳》感悟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课堂达标练习
《生命的药方》教学一得
《卡罗纳》教学中的爱
《卡罗纳》教后反思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备课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