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21世纪国内“假新闻”研究综述

21世纪国内“假新闻”研究综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4

21世纪国内“假新闻”研究综述

关键词:假新闻;成因;对策;综述

一、研究概貌

假新闻的研究博杂,仅在知网的核心期刊中搜索“假新闻”一词,2000年以来便有140篇相关文献。本综述以这140篇文献以及新世纪以来与“假新闻”相关的博硕士论文作为主要参考,进行分析讨论。

二、假新闻的成因

关于假新闻的成因探讨,是我国假新闻研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现有研究来看,对于假新闻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新闻从业人员自身原因,受众原因,社会环境与技术变革。

陈寒冰在《浅议虚假新闻的成因与防治》中指出假新闻的产生有四个主要原因:“

一、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各种利益的驱动是虚假新闻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二、部分新闻记者求真求实的精神与责任意识日渐缺失。

三、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摄影造假提供了便利。[2]”

钟昭会在《报刊假新闻现象概述及成因分析》一文中则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对报刊假新闻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客观原因有:“第一,新闻体制和法制不够完善不够健全。第二,媒体之间竞争激烈。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第四,某些重大活动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主观原因则包含“第一,采编人员知识不足造成失实。第二,记者采访不深入或胡编乱造。第三,编辑不注意核实。第四,自由撰稿人出于一己私利,无中生有,任意造假。第五,没有把握好报道影视歌星和体育明星的分寸。[3]”这类从多角度全面讨论假新闻成因的文献在对假新闻成因研究中占有主要比例。然而,这种研究虽然全面,但却难以深入问题核心,分析只能流于表面。下面的几篇有的则从某一角度出发,虽没有对假新闻成因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但是对该角度成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或是在对成因的探讨中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观点。

三、具体案例分析

(一)受众角度

刘自雄、王朱莹的《被信任的假新闻――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探讨》一文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受众对信息真伪的辨别并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和个人智慧的体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受众对于假新闻的认知和接受是刻板印象、认知失调以及从众心理等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首先由刻板印象形成朦胧意识,进而为避免认知失调主动寻找信息确证假设,从而形成信念固着,并在对对立观点的批判中加深对原有观点的信任。[4]”

(二)社会环境角度

周思思在《假新闻成因及对策探讨》一文中提出中国文化与历史渊源是中国社会假新闻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她提出“假新闻在中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历史现象。历史上有很多野史,比如考古疑案阿房宫、清宫秘史中的雍正夺嫡等,在当时也不过是一个假新闻。”同时“长期的专制制度造成了新闻渠道的闭塞,在大众好奇心的驱动之下小道消息、密史野史满天都是。”“利用假新闻来控制和蒙蔽老百姓更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惯用的手段。假新闻作为一种政治手段频繁的被使用着。[5]”其这一观点在对我国假新闻的成因探讨中较具特色,可惜的是并没有能够做更加深入的探讨。

(三)技术变革角度

在曾建辉的《微博假新闻的产生与防范》一文中,主要探讨了微博为假新闻的传播所带来的新的成因因素,总结有以下四点:

一、信息内容的零碎。

二、把关审核的缺失。

三、传播方式的变异。

四、狂欢心理的助推[6]。这四点很好地为人们说明了微博对假新闻传播成因产生的深远影响。然而,韩学功在《假新闻:不是网络技术的错》一文中则提出,网络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更加简单地去追溯信源,求证信息,同时也使假新闻受到了更多人的监督,这样的一些特征使我们不应将假新闻归咎于网络这一媒介[7]。

(四)媒介专业从业人士角度

江沛佩在《传媒假事件与新闻策划异化》一文中指出,“媒介权力泛化为传媒假事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新闻竞争导向同质化则是引发传媒假事件的原因。”她同时提出“媒体职责的越位,媒体对事件的参与、推导或是直接干预事件,及媒体非必要性的介入,主观引导新闻客观判断 [8]”都是假新闻的成因。

陈有谋在《浅谈假新闻的根源及预防》一文中指出,假新闻产生主要有以下根源:“

一、撰稿人为吸引眼球,哗众取宠,主观上捏造、炮制、蓄意为之。

二、编采作风不扎实,偏听偏信,以讹传讹,缺乏求证。

三、对于复杂多变的新闻事件缺乏深入分析和准确预判,急于求成;或者陷入圈套,被人利用。[9]”在对假新闻成因进行研究时,学者们更多的将假新闻的成因归咎于从业人士专业素质的不足或是新闻道德的缺失,这样的归因难免有失偏颇,如果人们不从多方面的思考与探源,只是一味地责备新闻从业人员,容易形成认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便可以遏制假新闻的产生与传播,这显然是不够的。

四、假新闻的防治与措施

在对假新闻的研究中,对于其防治与措施的研究比例仅次于对成因的探讨,同时往往成因与防治措施在一篇文献中出现,这是因为想要提出解决措施,便要从假新闻的产生于传播原因入手。因此,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假新闻的成因大多学者选择了从新闻从业人员自身原因,受众原因,社会环境与技术变革四个方面来进行剖析,那么措施则主要是围绕着这四个层面来进行解决。除了较为常见的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受众品味等泛泛之谈外,对于措施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借鉴西方已有经验,二是从国内的情况出发,进行讨论。

(一)借鉴西方经验

刘肖在《媒体信誉的自我重建――解析纽约时报如何给假新闻治病》一文中指出,“建立新闻实名制,建立畅通的决策渠道,建立新闻审查制度[10]”是纽约时报处理其假新闻带来名誉损害,整治假新闻的有效手段。朱文峰在《试论美国报纸更正制度的优化纽约时报假新闻事件的启示》一文中也探讨了《纽约时报》在假新闻事件后对本报的假新闻问题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优化更正制度;独立监察官制度优化更正制度;同行监督与协会监督优化[11]。

而《威慑、规范、培训、监督――非洲媒体如何防范假新闻》一文中,桂涛指出,《民族日报》对新闻真实性审查要经过6个人的把关,在新闻现场的记者要对自己所采写的新闻事实性内容负责;编辑要对自己怀疑的内容向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反复进行核实;报纸副编辑对新闻的语法、单词拼写、写作格式与法律相关问题进行审核;副主编再次对新闻事件真实性等内容进行审核;修改编辑对语法、单词拼写、法律问题最后把关;最后由执行主任签发,出版[12]。

吴长伟的《自律与行业管理结合――英国传媒业如何治理虚假新闻》一文指出“虚假新闻在西方传媒业并不鲜见,以英国为例,尽管有明确的职业守则和媒体管理规定,但假新闻仍有市场,并且有时集中爆发。对于假新闻,英国传媒界以自律和行业管理为主,只有少数严重侵犯个人权利的假新闻才会被诉至法庭。[13]”可见,学者们对这些从西方借鉴的防治措施褒贬也并不统一。虽然这些研究借鉴了大量的国外的措施经验,但是大多与国内的环境,特点结合不足,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国外的假新闻防治措施,并没有与我国的国情相联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这是西方假新闻防治措施研究中的明显不足。

(二)从国内出发的假新闻防治措施讨论

有学者从制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假新闻的防治措施。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陈绚在《假新闻治理的路径革新》一文中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讨论了现有的新闻出版总署的行政管理规范和中国记协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在假新闻问题上的约束效果,认为《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等治理虚假新闻的规范性文件以行政强制手段来推行新闻专业性规则是低效的,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仍存在专业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认同度低等问题。有偿新闻屡禁不止、虚假新闻久治不愈,困扰国内新闻业的诸多顽疾“病根”就在于行政规制和道德约束的双重失效这一结论。同时指出,要制度化解决虚假新闻这一“新闻顽疾”,必须明确政府行为边界,政府应从新闻伦理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退出来;引人新闻评议会制度,培育新闻行业共识,形成行业认同,运行有效的伦理规范[14]。

而从法律的角度来讲,《虚假新闻中的传媒法律责任探析》一文指出“当前国内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传媒法律责任偏轻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对虚假新闻出现后,如何追究传媒责任缺乏明确可行的规范,现阶段很难真正追究传媒机构的法律责任。该文献认为,可以援引即将实行的公益诉讼制度,切实扩大虚假新闻的监督主体,提高传媒机构的造假成本,促使传媒自觉强化把关,从源头上防范虚假新闻。[15]”

钟昭会在《假新闻防治论略》中提出,假新闻的防治需要“

一、新闻媒体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新闻媒体应当树立起高度的打假意识,严格把好新闻出口关。

三、新闻媒体应当努力提高新闻从业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新闻媒体应当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厉惩处新闻从业人员中的造假者。

五、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当从严惩处刊登假新闻的新闻媒体。

六、假新闻的受害者应当拿起法律武器打击假新闻。[16]”

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不论是从法律还是制度的层面,这些措施的提出主要是从新闻行业内部,自身进行的规范。对其他方面的可行性措施缺少探讨与深入的剖析。同时这些措施多偏向于加强管制的力度,由政府或其他强制机构进行行业规范化,这样的讨论忽视了对新闻从业者在假新闻中应当承担责任的细化,权责不明晰。没有提出合理的保障新闻从业者言论自由的法规条款。在我国缺少对新闻从业人员保障法律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造成记者们有言不敢言,长期来看不利于新闻行业的发展,更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五、结 语

假新闻研究虽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文献数量众多,但存在着博而且杂的现象,研究也大多流于表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假新闻”这一概念定义模糊不清,限制了研究的深入可能。

在对假新闻的研究中,有关假新闻成因的文献数量最多,研究也最为深入。尤其是对新闻业内部问题的研究,已近饱和。但是对于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缺少专门的研究文献进行深入的讨论,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措施与对策方面,主张向国外借鉴的学者众多,也引入了大量的国外优秀经验,但缺少与我国国内环境相联系,缺少中国化特色化的研究思路。同时,大量对新闻专业从业人士的规范措施的提出,缺少明确的权责划分,没有提及对“犯错误的权利”的保障,一边倒的强制措施很有可能损害新闻从业人士的积极性与言论自由。

假新闻所带来的影响,在有关的假新闻的研究中常常被提及,但往往只是一带而过地指出其会带来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或者是对社会带来危害。真正深入探讨假新闻带来的影响有多深,有哪些的文章并不多,尤其缺乏实证性的分析。 此外,由张涛甫的《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童兵的《假新闻屡禁不绝的缘由》、林溪声的《构建杜绝虚假报道的长效治理机制》,三篇文章组成的《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分析报告系列研究,运用了案例分析、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假新闻的成因,论证充分,分析全面,是假新闻研究中的经典之作,对日后研究的学者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2]陈寒冰.浅议虚假新闻的成因与防治[J].新闻世界,2013

(6).

[3]钟昭会.报刊假新闻现象概述及成因分析[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

[4]刘自雄,王朱莹.被信任的假新闻――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

(7).

[5]周思思.假新闻成因及对策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6.

[6]曾建辉.微博假新闻的产生与防范[J].新闻爱好者,2012

(8).

[7]韩学功.假新闻:不是网络技术的错[J].中国记者,2006

(8).

[8]江沛佩.传媒假事件与新闻策划异化[J].新闻爱好者,2009

(17).

[9]陈有谋.浅谈假新闻的根源及预防[J].新闻知识,2010

(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大树小鸟
奥运之梦
第一次演讲
移动电话
那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朴实的桂花
奶奶,您真好
令我愤怒的一件事
我最亲密的朋友—— “台灯”
游万卷书城
奶奶学健美操
“推普”从我做起
给父母的一封信
七十六级台阶
二十年后回母校
预防危险性分析法在现实中的应用
航空发动机真实机匣的包容性数值仿真
电力企业效能监察作用发挥研究
关于进一步提高银行支付结算效率的思考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辽宁发展农作物秸秆制燃料乙醇产业的综合分析
煤矿电气事故和防治措施解析
“四个能力”建设在高校火灾防控中的作用
基于有线电视的实时交互平台应用研究
国有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探讨
检索准备子系统在实用新型检索中的运用
工程造价专业学期项目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与危害探讨
刍议旋流器选煤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转型升级
《卡罗纳》教后反思
武夷山简介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给予是快乐的》自评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体会
《谁说没有规则》教学反思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备课参考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课堂达标练习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教略而学不略——听略读课《卡罗纳》感悟
《卡罗纳》教学中的爱
《生命的药方》教学一得
《生命的药方》教学反思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白鹅》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