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9-06
分析古典双人舞《望穿秋水》的创作手法
【摘 要】古典双人舞《望穿秋水》不仅表现了一对普通男女的情感故事,更是深刻刻画了在那个沉重而扭曲的时代背景下,无数对恋人的悲欢离合。本文着重从该作品的结构、动作、技法和音乐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结构安排;动作处理;技法运用;音乐选择
舞蹈《望穿秋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动荡,导致许多男子都离开家乡奔赴战场或异乡求学,这样的离别也许是一年,也许是几年,也许是永不相见。而作品细致地刻画出了女子痴心等待爱人归来,而男子虽身在异乡为异客,却心系万里家中妻,终因种种原因不得而归的无奈与期盼,使得这两种思念纠结交缠地贯穿于《望穿秋水》的“望”中。编导以沉重的创作形式让观众深深体会到男女演员“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奈。
一、结构安排
舞蹈《望穿秋水》以三段体作为叙事手法,采用ABA的结构安排,以古典舞元素为载体,利用不同空间地点但统一的情感路线作为编创手段。作品层次清晰,结构紧密,以一个“望”字贯穿始终,在“望”的基础上层层递进,演员的心理状况也随着情节的发展步步深化。第一段中,女演员的服装和盘发髻就表明她已经有了相守的爱人,给观众明确了角色的定位。演员站在幽蓝舞台中,舞台上响起了海浪的声音,表明了她身处茫茫大海中的环境特点,再通过悲怆的低音女声渗透出了恋人隔海相望的哀怨。第二段中,编导通过音乐由凄凉到轻快的节奏切换和舞台灯光由蓝色到融入红光的变换,使作品从凄清转换为舒缓的情调,随之演员情感发生了改变。两位恋人好像在梦一般的幻境中重逢相聚了,他们回忆起二人由相识、相恋到相守的深厚感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把演员的情感发展都合理地表现了出来,没有让观众感觉到仓促。第三段中,汽笛声传来,他们甜蜜的回忆瞬间破灭,编导对汽笛声的巧妙运用,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转折作用。作品的结尾动作是男演员高托起女演员,女演员双手相扣凝望着远方,再现了第一段中女演员的造型,使作品得到了升华。作品编创结构清晰明了,情感发展都有据可依,动作处理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层层深化。编导细腻地处理结构变化,为作品的故事发展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
二、动作处理
作品第一段主要表现“盼望”的过程,女演员最开始的造型是面对一点方向十指相扣,眺望着远方。男演员面对五点方向右手像抚摸着恋人的脸颊,期盼着恋人。两人背靠背而站,高低对比,此造型的寓意在于男女演员在不同的空间中对彼此的“盼望”。第二段动作采用欢快的跳跃、缠绵的托举、激动的拍打,表现恋人“相恋、甜蜜、追逐”的情节。此段借用了民间舞中的元素,以拍打地面的动律和双手拍掌的形式来表现内心的欢愉。第三段主要以重复动作和大幅度调度作为情感宣泄,例如斜线相互往前,横线不舍阻拦,竖线伸手盼望,其中演员大幅度的跳跃、旋转和托举都表现出恋人的“冲动”和“呼唤”。作品采用了多维度的空间变化,使人物情感贯穿到整个故事之中,情节发展与“望”字相互贯穿,编导独特的动作处理,对《望穿秋水》的情感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技法运用
编导在编创过程中通过情节发展巧妙地运用男女双人舞技法,使技法的运用都是建立在人物情感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段主要以互不接触为重点,但以同样的动作作为感情主线。第二段主要以双人磨合为重点,高难度的托举、缠绕的双人磨合造型,用来表现恋爱的甜蜜往事。第三段采用重复技巧,接触造型和前后交替都表现出恋人即将离去的强烈不舍。编导在编创过程中主要以感情为主线,没有把整个作品技法化。如果作品生硬地套用编创技法很容易显得没有情感,《望穿秋水》的编导以感情为出发点结合技法运用,使整部作品得到更好的呈现,这也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四、音乐选择
舞蹈《望穿秋水》是根据20世纪30年代龚秋霞演唱的歌曲《秋水伊人》改编而成的。编导所选择的音乐不仅能体现作品的时代背景,又能扣住作品的中心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烘托效果,音乐的选择具有丰富的感情意境。
舞蹈编导在编创作品的过程中,都投入了自身情感和编创思维。好的作品应以作品包含的思想价值为基准,演员的选择以及他们对舞蹈的理解和与舞蹈本身思想的磨合也更是必要。舞蹈《望穿秋水》既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依托道具,更没有依靠舞台效果做渲染,但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却是真情真意的心灵交流。舞蹈《望穿秋水》在以男女之情为编创意图的外在行为下,实则是想侧面展现出当时社会的“无形桎梏”,在他们的情感背后是对社会状况的控诉,编导的编创意图既深刻又明了,给予观众更多关乎时代作品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当今舞蹈艺术中最精髓的价值之一。
参考文献:
[2]刘青戈.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虫虫”老爸
- 我的“铁哥们”
- 铅笔、橡皮和纸
- 运动场上的刘翔
- 我的好朋友
- 这就是我
- 有趣的张老师
- 我的警察老妈
- 这就是我
- 卖萝卜的叔叔
- 月亮妹妹
- 我最敬佩的人
- 我最欣赏的一个人
- 我的好朋友
- 溜冰记
- 声声眷恋 余音袅袅
- 范稳先生的“三副眼泪”
- 后现代语境中音乐接受美学的三大特征
- 唐宋词苑拾粹
- 恩·迈耶尔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思想述评
- 我们都是马拉拉
- 为音乐学学科建设引领服务的音乐出版事业
- 以诗言志 以歌咏言
- 走进去,看到自己
- 陈其钢古琴协奏曲《静音》作品分析
- 这条路,陆羽也羡慕
- 谁是“一战”的罪人?
- 从《外国名歌200首》看人音社的“人民性”
- 发挥国家级赛事导向性作用 推动歌唱艺术繁荣发展
- 刻下旧京的浮光
-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
-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四个角度
- 窦桂梅谈课堂的“应变”与“调控”
- 九寨沟 教案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上)
-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理念的定位
- 备课也要适应新课程理念
-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究
- 井 教案教学设计
- 高三如何应对文言文
- 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追求
-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 高效课堂之我见
- 我为什么对语文课改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