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15
戏梦人生――论张爱玲与李安的《色·戒》对比
【摘 要】李安的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影片的上映在引发巨大争议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小说文本的关注。本文希望通过对比小说与电影中的戏与人生、戏与情感的关系,以求观照张爱玲与李安的不同艺术世界。
【关键词】戏;张爱玲;李安;电影
张爱玲是好莱坞电影的忠实观众,她在小说创作中成功地把电影技巧与中国传统旧式小说结合得天衣无缝。但其笔下精致的、充满讽刺意味的隐喻却给电影拍摄制造了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来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皆差强人意的原因。而《色・戒》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李安不仅紧紧攀住了张爱玲的“欲语还休”中的内在逻辑,又用他自己的理解为《色・戒》做了最精彩的注解。
一、学生时代的话剧表演:伏笔
简言之,《色・戒》就是一个从“戏”开始的故事:女大学生王佳芝参演爱国话剧,进而与身边的爱国同学投身于“地下工作”――将“戏”带入现实,由王佳芝假扮麦太太并色诱特务头子易先生,历经种种,在刺杀行动终于走向尾声时,却因假想的爱情放走了老易,功败垂成。仔细观察不难看出,张爱玲和李安对于这场色诱、刺杀的戏码有着近乎一致的观点:学生时代话剧表演的延续,或者说当年的戏剧表演为后来的地下工作埋下了伏笔。但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对王佳芝做出这一选择时的内心情感的诠释。
在张爱玲看来,这一选择是由于“舞台的魅力”,一切皆源于王佳芝内心对舞台的沉迷。正如她在文中所叙述的,“下了台她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还不肯回去,与两个女同学乘双层电车游车河。楼上乘客稀少,车身摇摇晃晃在宽阔的街心走,窗外黑暗中霓虹灯的广告,像酒后的凉风一样醉人。”她享受那种顾盼间光艳照人的虚荣感,因而舍不得走下舞台、索性将现实生活也当成戏来演绎,而最终正是长期与真实混淆不清的虚妄吞噬了她。
而李安则着重表现了爱国信念及其懵懂的爱情。爱国主义是王佳芝起初参加剧社的情感背景,而对邝裕民的朦胧情感则是促使她走向这场戏的主要动力,极大地提升了邝这个人物在故事中的线索地位(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邝则是并不重要的人物,提到的次数甚至不及梁润生)。这些安排一方面为剧情发展做了更加易于理解的注释,另一方面也间接解释了王佳芝后来对革命的背叛――爱情主义者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点上,张爱玲是隐性的,而李安是显性的。张爱玲将戏剧作为配色暗藏在整个故事发展的脉络之后,却又时时提点、决计不肯让王佳芝与读者忽视“戏”的存在;李安则直接许多,不仅前后两次特殊处理王佳芝徘徊在舞台上、听到呼唤而突然转头的画面,更是匠心独运地将回忆、也就是第二次出现的场景穿插在放走老易的王佳芝拿出药丸时,停顿的那一瞬间,加重了所谓“命运转折点”的意义:正是那一声“王佳芝!”“上来啊!”,将她引上了不归路。
二、从王佳芝走向“麦太太”
王佳芝一步一步走向“麦太太”,张爱玲和李安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
关于情与色的关系――张爱玲重情,李安重色。张爱玲对色的描写其实是非常隐晦的。王佳芝心中带着对自我的肯定、对演戏的沉迷,她沉浸在亦真亦幻的戏中不能自拔,一面告诉自己现实中的色诱易先生之事不过是一出戏,一面又将演戏的经验代入到现实生活进行观照。王佳芝最后的心软并不意味着她爱上了易先生,而是沉浸在这出逼真的戏里、将虚假的戏剧性的爱情当作最初的真实,从而毁灭了自己。
李安对“色”的突显不言自明,张爱玲借王佳芝之口道出的那一句“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被他发挥成长达7分钟的性爱镜头。李安用床戏将易先生的内心活动外在化,外显他的恐惧、他的愤怒和挫折。正是因为一切都不可信,身处无边无际的假象中,他们最后沉溺于一场场激烈的性爱,在人类最原始的行为中,透过无法掩饰的身体自然反应,彼此探寻对方最真实的一面。虚幻的情色世界借助了肉体感官,化成王佳芝和易先生二人在空虚和绝望之中唯一可以攀住的浮木。
与张爱玲相比,李安绝对是一个温情主义者,至少他安排了易先生对王佳芝动情的细节,让王佳芝最后的沦陷可悲得还不那么彻底。当然,李安作为男人,决定了他必然要站在男人的视角进行辩护,张爱玲笔下冷酷残忍的特务头子就此变成了他镜头下身不由己、情深意重的易默成。影片较原著增加的两个重要片段足以证明这一点:一是王佳芝为易先生唱“天涯歌女”那一段,唱得缠绵悱恻,唱得易先生眼泪在眼底盘旋;二是处死王佳芝等人之后的易先生回到家里,独自坐在她曾睡过的床上默然感伤。在李安的镜头下面,易先生或许残忍冷漠,但他与王佳芝的爱情是真实存在的,而不仅仅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感动,所谓的“虎与伥”的关系。
三、结语
张爱玲的《色・戒》不等于她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亦不等于郑苹如刺丁案,只是将戏与人生的界限模糊化,带着独特的张式人生观。而李安导演的《色・戒》也不等于张爱玲的《色・戒》,而是深深地打上了李安自己的烙印。正是因为两人的《色・戒》都带有如此强烈的个人风格,通过对比小说与电影中戏与人生、戏与情感的关系,我们也得以获得对《色・戒》这部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得以观照张爱玲与李安截然不同但又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馋酒老爸
- 我的母亲
- 我的馋酒老爸
- 这样一个女孩
- 敬爱的妈妈
- 母亲的爱
- 爱心妈妈
- 我的继母
- 我的爸爸
- 我最崇拜的一个人
-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 天边的明星
- 我的作文老师
- 自己
- 爸爸与儿子
- 后现代语境中音乐接受美学的三大特征
- 发挥国家级赛事导向性作用 推动歌唱艺术繁荣发展
- 范稳先生的“三副眼泪”
- 陈其钢古琴协奏曲《静音》作品分析
- 从《外国名歌200首》看人音社的“人民性”
- 我们都是马拉拉
- 声声眷恋 余音袅袅
- 恩·迈耶尔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思想述评
- 走进去,看到自己
- 刻下旧京的浮光
- 为音乐学学科建设引领服务的音乐出版事业
- 谁是“一战”的罪人?
- 唐宋词苑拾粹
- 以诗言志 以歌咏言
- 这条路,陆羽也羡慕
- 九寨沟 教案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上)
- 井 教案教学设计
- 高三如何应对文言文
-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究
- 备课也要适应新课程理念
-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理念的定位
- 高效课堂之我见
-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 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追求
- 窦桂梅谈课堂的“应变”与“调控”
- 我为什么对语文课改充满信心
-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四个角度
-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
-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