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陈师曾、姚茫父与民国刻铜艺术

陈师曾、姚茫父与民国刻铜艺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5

陈师曾、姚茫父与民国刻铜艺术

民国刻铜文房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极为绚丽的篇章,而陈师曾和姚茫父是刻铜艺术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其美学理念是对文人画的认同和倡导美术实用论。民国年间京城众多书画家参与了书画刻铜创作,刻铜艺术家技艺超群,书画艺术家与刻铜艺术家互相砥砺,通力合作,创造了刻铜艺术新的高峰。

相同的艺术理念 积极的艺术实践

说起民国刻铜文房,陈师曾和姚茫父是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两人私交甚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相同的艺术理念,主要体现在对文人画的理解和倡导美术实用论两个方面。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说:“……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在《绘画源于实用说》中他进一步强调,绘画“并非徒供玩赏,而以空画独立者,乃附之于实器,用为美观,其主要目的则在于实用也。”姚茫父非常认同陈师曾的美术理念,为《文人画之价值》一书撰写了序言。《姚茫父画论》中也反复强调书画家应做艺术的主人,破前人藩篱以自立,无今人瞻徇以自强,任 天而行,直写胸臆。姚茫父鉴赏艺术的眼界十分开阔,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在《姚锡久刻铜序》中说道:“……张寿丞、孙华堂异军突起。不如寅生之起自士林,然其刻实有胜于前人……如锡久之精进不已,将来何可限量!”说明他既熟谙刻铜发展的历史,又对当时的刻铜艺人诸如姚锡久(石父),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鼓励(图1)。

陈师曾和姚茫父在民国初年的艺术活动和创作,是对其美术理念的积极诠释。

除了在纸绢上的传统书画创作外,当时北京琉璃厂的两大名物―木版笺纸和刻铜墨盒的再度勃兴与陈师曾、姚茫父密切相关。这正是陈姚美术实用论的“知行合一”。鲁迅先生在《北平笺谱序》中称北京笺纸“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师曾茫父时代”“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尺画稿,俾其雕镂,既成墨拓,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 。”

陈师曾、姚茫父对刻铜文房创作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亲笔书画铜”上。即由书画家直接在光素的铜面上写画创作,然后交由刻铜艺人镌刻。为“名家书画铜”奏刀施刻的,在当时亦非俗手,有的是知名的篆刻家,有的是世业其艺的刻铜名手。较多参与名家书画铜刻开发与经营的店铺如同古堂、淳菁阁(图2)、两明斋、荣宝斋等也都是当时的名店。

陈封雄先生(陈师曾之子)在《陈师曾的画铜艺术》一文中,直观再现了书画铜刻的创作过程:

先父陈师曾于民初来北京定居后,便成为琉璃厂那条街的常客。除在画店寄售他的国画作品或物色历代小文物外,就是会晤美术界朋友,其中包括具有才艺的商店老板,例如琉璃厂西头路南专营铜质文具的“同古堂”主人张樾臣、张寿臣兄弟就是先父的熟友。

我随先父到那个只有一间门面的同古堂去过几次。那时我年幼,现在只依稀记得那个店的后半部分是作坊。先父去了就直接到后面找张老板。作坊案子上摆着许多新制成的光板白铜墨盒和铜尺,上面已经均匀地涂了一层细白粉,等待书画家动笔。先父挑选了中意的墨盒或铜尺后,便在上面作画。通常都是画他最擅长的竹、梅、菊。有时墨盒体积较大(现从所遗拓本中发现有一个圆墨盒盖的直径达21厘米),便勾勒一幅线条较繁的山水画(图3)。先父在铜件上创作的画都由张樾臣亲自奏刀,因为他的刻工最精,对先父的绘画体会最深,所以刻出来的作品与原作不爽毫厘,能将先父的绘画风格完全表现出来。

因先父在国画界享有盛名,所以同古堂极欢迎先父去作画……

陈小从先生(陈师曾侄女)有诗云:“……名家纷竞技,写画贻亲朋。孰为倡导者,先伯师曾公。三绝诗书画,余兴寄雕虫。挚友有同道,贵州茫父翁。相邀退食暇,同古堂上逢。堂主亦雅士,雕镌具深功……”也可作为佐证。

从目前的文献、实物和拓片等来看,包括走访同古堂的后人和老一辈的知情者,刻铜收藏研究者的共识,是陈师曾、姚茫父只在铜上书画,并不操刀刻铜。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说“姚华(号茫父,名华)刻铜”,称姚茫父为“民国刻铜三大家”之一,并进一步附会说“姚华亲自刻的署名如何、别人代刻的署名如何”云云。这实在是没有根据的谬传。茫父先生的美术实践除传统书画外,于颖拓、笺纸、书画铜均有贡献。姚茫父倡导、支持刻铜艺术,其书画铜作品多由同古堂张氏和姚锡久施刻,姚茫父自己并不刻铜。这一结论早在2004年出版的《铜匣古韵》一书中周继烈先生已有详细阐述了。

刻铜是一门特殊的技艺。陈、姚不亲自操刀丝毫不削弱对刻铜艺术的贡献。事实上,陈师曾、姚茫父对刻工十分重视,包括工具、刀法、刻法、风格与表现力等多与刻铜家深入交流,砥砺互动,奉献出了才情和智慧,“至是而画师梓人,神志暗合,同力合作,遂越前修”(鲁迅语)。他们与刻铜家一起,造就了刻铜艺术的又一高峰,使民国刻铜文房成为中国青铜艺术最后的夕阳余晖。

名家参与者众 共谱精彩华章

诸艺尽善皆美 画铜不让纸绢

书画铜的创作大多是小品,尺幅不逾方寸,比传统书画中的扇面、册页等还小了许多。且直接书画于冷铜之上,没有宣纸的晕染效果,笔墨意趣全倚赖刻铜家的二次创作。尺幅既小,载体又属异类,其精彩程度会不会打折扣呢?换句话说,作品在未刻之前,单独作为一幅书画作品来看,由于画在铜上,会不会失之荒率、过于简单呢?或者由于书画家的不习惯,铜上的创作较之纸绢上的创作会有些许遗憾呢?

从目前遗存的精品刻铜来看,我们要说:书画铜不让纸绢。铜上书画更多的是精心之作,精彩之作。画在铜上的墨稿,即使单独作为一件书画作品来看,也多是精品、妙品。其构图立意、揖让虚实、笔墨气韵均堪称完美。方寸之作不输高头大幅。

刻铜家的二次创作,不仅完善了铜上写绘的笔墨意趣,还增添了金石趣味(图8),真是神乎其技,令人击赏。

大多数书画家的书画铜刻作品不让纸绢,其理由大致可作如下推想:

一、名家多是大家。不论书写绘画在铜上、石上、竹上、瓷上、紫砂上,均成竹在胸,下笔有数,拿捏得准。

二、书画完成之后还要雕刻,雕刻了还要送人,且上款多非等闲之辈(图

9、10);白铜质坚,留之久远,正所谓金石寿永,总要格外用心,绝少应酬之作。

三、对文人画和美术实用论等美学理念高度认可。而新的材质和新的创作形式更能激发创作的激情。

四、雕刻家技艺超群。写、绘、刻多人合作,好比打擂台,或有炫技因素,更要使出浑身解数。

名家书画铜刻的创作在民国初年由陈师曾、姚茫父倡导并身体力行,刚开始时考虑到铜质坚顽,刻艺艰难,多施以简笔,以少胜多,以意境取胜。待与刻铜家合作有年,有了默契,特别是看到刻铜高手如张樾丞、张寿丞和姚锡久等虽刻犹写,神乎其技,不仅能表现笔墨晕染,纸绢意趣,连山水皴法也能曲尽其妙,刻铜创作便少了题材的局限,于是大尺寸的繁复的作品也出现了,如陈师曾、姚茫父大幅山水铜刻作品、大幅铜屏、多幅通景的镇尺等,写刻相互砥砺,共同挑战极限。这一中国美术史和工艺美术史上的奇观虽持续时间不长,昙花一现,但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夕阳般绚丽的光芒,并为之如醉如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日记
下雪了
包饺子
小娃娃鱼
我踢的不是毽子
小闹钟
小白兔
我又学会了一个成语
我名字的来历
我真能干
保护环境
桔子
小兔运南瓜
他们是怎样走上春晚舞台的?
食枸杞 增健康
没有朋友损害健康
降压药联合应用三原则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
诗浸文染苗长江
糖尿病胃轻瘫是怎么回事等
年画收藏成新宠
色泽的诱惑(五章)
脑供血不足 不容忽视
旅游者权利知多少
从李龟年说到“贾瞎子”
别让父母牵挂
这些食物适宜用冰箱保存吗?等
纸杯里的秘密
沐集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徐闻一中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常州市2010-201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上海青浦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11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2)
天津河西区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洪港中学2010-2011学年度九年级语文第五次月考试题
河西区2010-2011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上海闵行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镇江市2010-2011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上海杨浦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灌阳县2010-2011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天河区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上海闸北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上海金山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