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18
微传播,侵入我们生活的“客人”
微传播不仅是我们生活中防不胜防的“入侵”者,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主动拥抱的“客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微传播的“细雨”,移动通信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改变着媒体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首次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微博、微信等成为使用人数最多、传播力最强的新媒体形态。
现实生活中,微信、微博不仅成为人们须臾不离的获取信息、监视环境、交流情感、沟通意见、分享新知的信息工具,同时也是人们出行参考、购物支付、金融理财、休闲娱乐、工作协调、生产调度、产品营销、举报投诉、参政议政、教学授课等方面的伴侣。有的高校老师,甚至将微博、微信作为学生上课考勤签到的工具。微传播几乎“入侵”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些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也把微传播作为沟通民意、政务公开、办事服务、网络问政以及公益慈善、品牌和形象塑造等的工具。政务微传播的运用,拉近了政府机构与公众的距离,为沟通民情民意和做好便民服务工作开通了新的渠道。
微传播在不断“入侵”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革新,甚至颠覆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传统媒体依靠自身记者编辑为主体的传统生产方式,依靠发行和推介为主要手段的信息产品营销方式,已经被微传播全新的依靠用户自助生产、自助分享的“众筹”式信息生产和交流方式所取代。不仅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时效性和传播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从社会发展来看,微传播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更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信息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而是对于传统信息生产模式的信息来源单一化、同质化和普通民众话语权缺失的突破。微传播的出现,使得广大“草根”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的进步。
微传播不仅契合了人们快节奏生活中空闲时间零散、微细的需求,也迎合了人们获取信息便利、快捷和省时、省力的心理需求。微传播同样满足了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愿望,不断提高对于信息多样化和政治透明化的需求。从这些意义来看,微传播不仅是我们生活中防不胜防的“入侵”者,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主动拥抱的“客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家的冰箱
- 新的一天
- 学校的后花园
- 过年了
- 可爱的猪小能
- 小鸭子
- 爷爷爱养花
- 浇花
- 家乡的秋天
- 我爱菊花
- 树叶飘飘
- 梦
- 热闹的公园
- 开学了
- 校园的广场
- 乡镇公推直选与乡村党群关系变化
- 文化差异对《商务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 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谋划无锡转型发展
- 西双版纳传统傣寨的文化景观解读
- 我国德育现状分析与西方德育理论借鉴
- 在新时期社会建设转型中加强和创新档案工作
- 以校园文化为支撑开展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探索
- 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
- 日本人怎么看待南京大屠杀
- 探究大学生上课“形在而神不在”的原因
- 高校历史学学生自建学科资料库的有效途径
- 态度决定成败
-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理念对英语专业发展的影响
- 高校党务公开的内容、范围和运行机制研究
- 末代皇帝溥仪的三次逃亡
-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案之一
- 《儿子的创意》教学建议
-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二
-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课外拓展
- 《儿子的创意》探究感悟
- 《和太阳比赛早起》探究感悟
-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一
-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学建议
-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五
- 《儿子的创意》教案之一
- 《和太阳比赛早起》课外拓展
-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三
-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六
-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探究感悟
-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案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