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胡适与鲁迅交恶原因之探讨

胡适与鲁迅交恶原因之探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2

胡适与鲁迅交恶原因之探讨

不论在鲁迅研究界,还是在胡适研究界,胡适与鲁迅交恶的原因,都是一个焦点话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学者认为两人的分歧在《新青年》时代的“双簧信”事件中就已见端倪,也有学者认为两人真正交恶开始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论战时期,因胡适亲近“现代评论派”,鲁迅也就恨屋及乌了。

学者房向东在他的《鲁迅与胡适》一书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涉猎。书中指出,《新青年》时代,在《新青年》的编辑方针问题上,胡、鲁两人有分歧,不过,他也认为:“应该说,这绝构不成所谓的冲突。”

也就是说,胡适主张发表宣言不谈政治,鲁迅则认为没有必要发这个宣言。虽观点不同,但两人书信沟通,字里行间也心平气和,这一微小的分歧似乎构不成胡适与鲁迅交恶的原因。但确实是在这一时期,两人关系不睦了,那么他们交恶的原因何在呢?本文想通过陈望道给周氏兄弟的一封信,来探讨一下胡、鲁交恶的原因。

先说两人关系不睦。证明两人关系在这一时期不和睦的文字来自鲁迅。

1934年,刘半农逝世。应李小峰的要求,鲁迅写了《忆刘半农君》的文章。文中,鲁迅回忆这一时期,他写道: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73―74页)

通观此段文字,鲁迅认为,陈独秀直来直去,可以信赖。胡适则要“侧着头想一想”,提防着些。这就是鲁迅对胡适的印象。显然,这时,鲁迅对胡适已有了成见。

对鲁迅的这一回忆,学者张耀杰有所质疑。据他考证,鲁迅根本就没有参加过《新青年》的编辑会。张耀杰给出的证据是周作人给曹聚仁的信。信中,周作人写道:

世无圣人,所以人总难免有缺点。鲁迅写文态度本是严肃、紧张,有时戏剧性的,所说不免有小说化之处,即是失实――多有歌德自传“诗与真实”中之诗的成份。例如《新青年》会议好像是参加过的样子,其实只有某一年中由六个人分编,每人担任一期,我们均不在内,会议可能是有的,我们是“客师”的地位向不参加的。(张菊香、张铁荣编著:《周作人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2页)

由周作人的这段话可以看出,鲁迅根本就没有参加过《新青年》编辑部的编辑会议。鲁迅的这段话,未免有失真之嫌。

张耀杰的这一辩伪,还可以通过晚年胡适的批语得到印证。晚年的胡适系统看了八大本的《胡适思想批判》。在《胡适思想批判》第三辑中,胡适看到了王忠匡、江山撰写的《鲁迅笔下的胡适》一文,文中就引用了鲁迅的这一段文字来批判胡适,而在这一段文字旁边,胡适写了一句批语:“鲁迅说的大谎。”(《胡适研究通讯》2013年第4期)

既然鲁迅没有参加《新青年》的编辑会议,那他的这一段话也就大打折扣了。毕竟,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论断是经不起推敲的。不过,鲁迅如此写,至少说出了当时他印象中的胡适。那么,鲁迅对胡适这一不好的印象是怎么得来的呢?我认为,这可能与陈望道给周氏兄弟的书信有关。

这封书信也涉及当年《新青年》编辑部成员分裂的具体情形。为方便叙述,这里有必要先说一说《新青年》内部的分裂。

看到这封信之后,胡适给陈独秀回复了一封长信,信中给出了三个建议:

1.听任《新青年》成一有色彩的杂志,另办一个以文学、哲学等内容为主的杂志。

2.将《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移到北京,并发表原本就有的“不谈政治”的戒约。

3.停办《新青年》。

适之先生来信所说关于《新青年》办法,兹答复如下:

第三条办法,孟和先生言之甚易,此次《新青年》续出,弟为之太难;且官厅禁寄,吾辈仍有他法寄出与之奋斗(销数并不减少),自己停刊,不知孟和先生主张如此办法的理由何在?阅适之先生的信,北京同人主张停刊的并没有多少人,此层可不成问题。 第二条办法,弟虽在沪,却不是死了,弟在世一日,绝对不赞成第二条办法,因为我们不是无政府党人,便没有理由宣言可以不谈政治。

第一条办法,诸君尽可为之,此事于《新青年》无关,更不必商之于弟。若以为别办一杂志便无力再为《新青年》做文章,此层亦请诸君自决。弟甚希望诸君中仍有几位能继续为《新青年》做点文章,因为反对弟个人,便牵连到《新青年》杂志,似乎不大好。

(转引自:欧阳哲生《新发现的一组关于〈新青年〉的同人来往书信》,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809099/)

看到陈独秀这封火气甚大的信之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商讨,胡适给陈独秀回了一封信,信中胡适对自己前一封信的内容做了解释。收到胡适这封信之后,陈独秀将这封信转给陈望道看了,结果这封信的内容让陈望道很生气。这封信中,有两点让陈望道非常生气。

第一点,信中胡适写道:

我很愿意取消“宣言不谈政治”之说,单提出“移回北京编辑”一法。理由是:《新青年》在北京编辑或可以逼迫北京同人做点文章。否则独秀在上海时尚不易催稿,何况此时在素不相识的人手里呢?(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第9页)

信中“素不相识的人”指的就是陈望道,陈望道看了此信,自然有闷气。

第二点,胡适写道:

我并不反对他个人,亦不反对《新青年》。不过我认为今日有一个文学哲学的杂志的必要,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汉译本,故我想另创一个专关学术艺文的杂志。(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第10页)

此时的《新青年》,正由陈望道主持,胡适批评“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汉译本”,在陈望道看来,矛头指向的正是他陈望道。

陈望道因胡适这封信而动气,可以从他给周氏兄弟的两封信中看出来,这两封信也影响到了鲁迅对胡适的认识。

陈望道先后给周作人写的这两封信,涉及胡、鲁交恶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全文抄录出来。

启明先生:

大著小说三篇已登八卷六期;九卷一期稿,请设法搜罗一点来。

诗稿也很缺乏,也请先生尽力。

胡适先生口说不谈政治,却自己争过自由:我们颇不大也请教他了。但稿颇为难,在京一方面只有希望先生与豫才,守常,玄同诸先生努力维持了。先生病好点吗?很记念着。

望道

一九二一年一月廿八日

(《陈望道书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三期,第19页。)

启明先生:

来信敬悉。收到两大作后,曾有一函奉复,想也收到了。大作定当编入九卷一号。

潘君作品,我已在编辑部中搜寻过一番,找不到。当写信去问仲甫先生,如果时间所许,定当编入九卷一号。

我是一个北京同人“素不相识的人”(适之给仲甫信中的话),在有“历史的观念”的人,自然格外觉得有所谓“历史的关系”。我也并不想要在《新青年》上占一段时间的历史,并且我是一个不信实验主义的人,对于招牌,无意留恋。不过适之先生底态度,我却敢断定说,不能信任。但这也是个人意见,团体进行自然听团体底意志。

先生们在北方,或不很知南方情形。其实南方人们,问《新青年》目录已不问起他了。这便因为他底态度使人怀疑。怀疑的重要资料:《改造》上梁先生某序文,《中学国文教授》,《少谈主义》,《争自由》。

胡先生总说内容不对,其实何尝将他们文章撇下不登。他们不做文章,自然觉得别人的文章多;别人的文章多,自然他有些看不入眼了。人们各有意志,各有所学,除非学问诚足以支配一世,如“易卜生”,何能有“易卜生主义”足以范围一切。实则,易卜生主义也不曾范围一切。

总之,所谓“周氏兄弟”是我们上海广东同人与一般读者所共同感谢的。多如先生们病中也替《新青年》做文章,《新青年》也许看起来,象是“非个人主义”,“历史主义”,却不是纯粹赤色主义或“汉译本的‘Soviet Russia’”了!!

先生说,“自从钱刘噤口以后,早已分裂,不能约缝”。诚然诚然。祝先生贵恙早日痊好!鲁迅先生有文来,我很欢喜。不但欢喜有文章给读者,因此便知他底病(据说曾有病)已经痊好了。

陈望道

一九二

一.

二.十三日

书信手稿存北京鲁迅博物馆

如果说第一封信中关于胡适的笔墨是几句闲笔的话,第二封信中的相关笔墨更多了,也更有针对性。他明确告诉周氏兄弟:“我是一个不信实验主义的人,对于招牌,无意留恋。不过适之先生底态度,我却敢断定说,不能信任。”

这些话若生硬地说出来,恐怕会很难让人接受,但陈望道说起来则巧妙得多。

信中,陈望道先叙编辑事务,让人体会其辛苦,再引胡适给陈独秀信中的话语,说自己“是一个北京同人‘素不相识的人’”。如此辛苦却被认为是“素不相识的人”,其委屈、哀怨溢于言表,让人心生同情的同时,也让人觉得胡适不可理喻――怎么能说“素不相识的人”呢!接着自然地就说到了对胡适的认识――“不能信任”。

虽然说胡适“不能信任”,但也只说“是个人意见,团体进行自然听团体底意志”。似乎是个人意见,不想影响看信人对胡适的认识,但接着却说,你们在北方不了解南方:“其实南方人们,问《新青年》目录已不问起他了。这便因为他底态度使人怀疑。”其意在说,这不是我个人的偏见,大家都这么看他,只是你不了解而已,再次加强了“胡适不可信”的观点。

接着又就《新青年》的内容,诉说自己的委屈:“胡先生总说内容不对,其实何尝将他们文章撇下不登。他们不做文章,自然觉得别人的文章多;别人的文章多,自然他有些看不入眼了。”

说到《新青年》的内容,陈望道不忘向时常给《新青年》供稿的周氏兄弟致谢, 同时又强调,有你们给供文章,《新青年》不会是“汉译本的‘Soviet Russia’”了!

前面说过,胡适曾在给陈独秀的信中讨论《新青年》的内容等问题,当时说到过 “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汉译本”,也说到过《新青年》在上海,陈独秀不易催稿,“何况此时在素不相识的人手里呢”。

显然,看过胡适此信的陈望道将自己与信中“素不相识的人”对号入座,在给周氏兄弟的信中,一次次针对胡适的这封信,传达胡适“不可信”的信号。这两封信,虽没有剑拔弩张、义正词严,但层层铺垫,逐渐加强这种观点。而且,信中,他那种略显委屈的诉苦,也更能将读信人拉入自己的战壕。作为语言学家,陈望道不愧是深谙语言之道的革命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鲁迅与周作人兄弟还没有反目成仇,两人正处于兄弟怡怡的时期。此时,他们两人还住在一起。周作人收到陈望道的书信之后,很快就给鲁迅看了。这两封信后来由鲁迅保存了下来。

鲁迅对胡适有“表里不

一、老谋深算”的不好印象,或许与陈望道的这两封信息息相关。10多年之后,鲁迅将这种印象写在了《忆刘半农君》一文中。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因鲁迅走向了政治神坛,他对胡适的这一论断,也成为人们对胡适形象的惯性认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找春天
快乐的一家
不懂礼貌的小石头
小兔运南瓜
“家庭”里的生日会
拾狗记
春天真的来了
吹葫芦丝
生活的启示
吹画趣课
春来了
吹吹你们的画
赛尔号之“海洋漫游者”
简单的幸福
生活给我的启示
关于色彩的相关问题探讨
让我们做世界上最亲的人
浅谈工笔花鸟画从写生到创作的体会
珠宝大牌齐聚戛纳红毯
试分析在古典舞跳跃中步伐连接的重要性
形体舞蹈训练对学生职业素质影响的研究
敦煌壁画对岩彩画的启迪与影响
从宗教角度看芭蕾形态
艺术套曲选段《他,比任何人都高贵》的音乐分析
浅谈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
试论广西京族舞蹈中的原生态元素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探析
美术学理论对室内外手绘的作用
水彩画的困惑与希望
当历史站成永恒
福建省平潭县09-10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09-1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宝鸡一中09-10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南通中学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罗玉中学09-1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泰安市外国语学校09-10学年度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八尺中学09-10学年度初三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黄冈市2010-2011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富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补考试题及答案
渝北区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缙云县2010-2011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州市09-1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快班)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