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9-08
寻常飨宴 闽台一桌
食物是文化的试纸,是族群记忆的密码,是乡愁的印迹。一桌菜,是地方性格的鲜活呈现,让我们不仅认识新的食材,尝到老的味道,也看到很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态度。
在知乎看到有人提问,“中国的宗教是什么?”有人回答“美食”。答案不免戏谑,不过中国人爱吃、会吃,毋庸置疑。
旅行前,大家都会做各种各样的功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找当地的美食地图。诸如“不得不吃的xxx家店”,“不得不吃的几道菜”,成为朋友圈转发收藏的热门文章。可是按图索骥之后,食客体验下来的感觉未必好。
热门店铺往往游人扎堆,味道可能也还不错,可小小店铺里,挤满了南腔北调,拖着各式行李箱排队等位的游客,俨然“游客食堂”的样子。更有甚者,一些老字号的口味已然改变――因为要迎合纷至沓来的游客。比如,早些年厦门鼎鼎有名的海鲜排档,活生生地被上海游客打造成“上海味道”,本地人早已敬而远之。而这些改变,大约可视为互联网精神“参与感”的线下真实版。
这一次我们到各地操办宴席,不只要原汁原味的在地美食,更希望通过当地人的家常菜,进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当地人交谈,听他们的家族故事;跟着他们赶圩,逛市集,买时令物产;参与制作当地的特色菜肴;遇见颇有古时侠客风范,来去如风的生鱼片刀手;以上的种种,都让我们的在地体验更加纯粹和立体。
美食的美好不只停留于“色、香、味”的口腹之欲,更是游人得以进入当地人生活的时空隧道。食物是文化的试纸,是族群记忆的密码,是乡愁的印迹,透过平凡人家的餐桌,除了最直接的“好不好吃”的味觉感官,更可以追问:怎么吃,在哪里吃,跟谁吃,为什么这么吃,为什么吃这个,又为什么不吃。
旅行本就不该有所谓的攻略,而应寻找一种态度和方式。或许只是拐进一家传统菜市场,或许只是在街头的食杂店和当地人闲聊两句,又或者是和房东一家同桌共食,所有当时所呈现出的氛围,才是旅途中最鲜活的体验、最持久的记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大榕树
- 小红帽
- 在未来,人们的宠物
- 我爱家乡的小河
- 补课
- 下雨了
- 梦
- 团结力量大
- 雪的乐趣
- 我爱科技馆
- 难道世界上真的有魔法吗?
- 黄河壶口瀑布
- 读《小狗钱钱》有感
- 雪的乐趣
- 未来的世界
- 当了记者依然为民工矮爸爸洗脚
- 故事未完成,待你我谱写
-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
- 寻找前世,共度今生
- 智能别墅独领鹤城 打造墅级人居绝版藏品
- 林语堂: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 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 择一城而终老
- 宁静不愿回到20岁
- 昔日旧租界的西洋风情
- 盛唐诗人的朋友圈
- 小林的同学会
- 南派三叔:“我们是直冲好莱坞去的”
- 点一杯咖啡,望一座城
- 你买不了幸福,但你可以买书
- 让学生走进诗意盎然的世界
-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 《鸟语》教案
- 《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
- 趵突泉
- 《给予是快乐》教学实录
- 以“美”启智以“美”育人
- 《麻雀》教学设计
- 西湖的“绿”
- 望庐山瀑布
-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设计
-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 在“对话”中品味语文
- 颐和园
- 《火烧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