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探析音块技术在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的应用

探析音块技术在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的应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探析音块技术在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的应用

一、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

音块技术是《第四交响曲》采用的主要作曲技法,是把握整部作品内容和情绪的关键所在。此作品的内涵也如同“音块技术大全”般的丰富,本文主要分析节选的两例分别位于作品的第127-135/小节和第796-801小节,即作品第二部分的开始9小节与最后结尾6小节,即首尾两则,立足于配器的安排、音高组织、节奏的横向疏密与纵向对位、力度与速度四个维度,尤其关注了其中的音高组织,从中寻求王西麟的创作风格及美学思想。

二、关于音块技术

关于“音块”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音簇是与和弦有关的一个术语,指和弦音之间为大二度或小二度间隔。在美国称之为‘tone-cluster’。键盘上的音簇是用小臂的平面在键盘上同时奏出一群相邻的音,1913年美国作曲家考埃尔最先使用,艾夫斯也曾采用同样的手法。”

《新格洛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记述与以上描述相仿,拓展的内容为“考埃尔是音簇技术的首用者,作曲家斯托克豪森和里盖蒂也曾为丰富音簇作曲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音束也称之为‘音簇’,也是本文所表述的音块。

其技术运用得巧妙之处必将纳入到研究范畴,不禁慨叹《第四交响曲》是一部“音块技术大全”,因为所有基于音块的可能实现方式都被作曲家巧妙地应用到作品的实践中来。

三、开始部分的音块技术分析

1.配器的安排

在此部分中,木管组使用了两支短笛,长笛、大管、低音管各一支(且大管与低音管演奏同一旋律),双簧管、单簧管各三支;铜管组中,四支小号、四支圆号、长号三支、大号一支;打击组使用了四只定音鼓、钹、大军鼓、钟琴、木琴;键盘乐器组使用了钢片琴;弦乐器组只是用了高音声部的第一、第二小提琴。在这部分中,铜管乐器的音色趋于主导,而木管紧随其次;低音声部完全由管乐器填充,尤其是音区较低的铜管乐器。从配器的安排来看,大量民族打击乐器的加入使这种音块技术层次的分布更为丰富,通过管乐与弦乐的交融汇合,体现着乐器之间音色的强烈对比。

2.音高组织

采用音级集合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作曲家对音高的控制,将除定音鼓以外其他旋律乐器自上而下划分为长短笛组、双簧管组、单簧管组,大管与低音管演奏的音高与短笛最高音声部同音异名;小号组、圆号组、长号与大号组;键盘与固定音高打击乐器组(钟琴、钢片琴、木琴所使用的音高一致,故归纳为一组);提琴组(由于只使用了第一、第二小提琴,因此只有两个旋律线条)。

(1)三音列组

(2)四音列组

(4)九音列组

整个示例一各乐器组音级集合关系归纳如下:

王西麟在《第三交响曲》中已将这种音高集合理论体系融入到作品的整体背景中,而《第四交响曲》在音块技术运用手法上则显得更加凝练。与作曲家其他交响曲相较,技术上虽都是音列结构的拼贴,但体现出作曲家对固有创作风格的突破,题材上虽同样充满悲剧色彩,但却是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3.节奏的横向疏密与纵向对位

在音响的横向安排上,木管组(大管、低音管除外)主要作十六分音符的交替运动,内部律动性以打破纵向同步为准则;大管、低音管与铜管的交替以四分音符为单位;钟琴、钢片琴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持续演奏;木琴与第一小提琴都是以三度量的,但前者是后者的一倍,即木琴以二分附点为单位,第一小提琴则是以四分附点为单位,在有明确节奏记谱的声部形成切分效果,改变原始强弱次序;第二小提琴严格按照二分音符的律动展开。各种节奏型的交替使得作品的内容丰富而生动,这是除了音色表述之外对命运长河中各种艰难历程描述的另一种表现手法。

纵向安排上,非规整节拍的声部由于进入位置与发声点的稠密不同,导致音响上形成发音点的相互填充与共鸣,与规整节拍声部形成不同单位拍的对比。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木琴的节奏单位比图示如下:

这种规整与非规整节拍的纵向安排,使得作品的结构织体更加紧凑、严密,声部进入的无规则性与整体的有序性结合,正是在生命抗争中各种力量的体现,通过节奏的横向疏密与纵向对位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在音块技术的使用中关于节奏所特有表现技法,在作品整体情绪的表达和处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速度与力度

该音乐段落速度标识为J=J=120,加上木管组音响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就更加凸显出了速度之快:整个乐器组的力度标识为fff,且木管组(除大管、低音管外)与木琴所有音响均作了着重处理。因此,整体感觉如同轰鸣与咆哮,诚如作品简介所云:“铺天盖地突然袭来的巨大灾难、浩劫…”

四、结尾部分的音块技术分析

1.配器的安排

此部分除低音大管、低音号单音,大提琴、低音提琴双音外,木管组短笛划分成2个声部,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各划分成3个声部;铜管组小号、圆号划分成4个声部,长号划分成3个声部;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各划分成两组,每组含4个声部,中提琴划分成2个声部,在力度指示下,管乐器尤其是铜管乐器音色依然占据了主要声响空间。这种配器安排上的首尾呼应,足见作曲家对铜管乐器音色的亲睐,但在音块技术使用并强化过程中使原有的基调更加突显,同时音色层次的描写也更为深刻,加深着作曲家对人类的诠释和命运的反思。

2.音高组织

(1)木管组(三音列)

(2)铜管组(四音列)

小号组:采用音高为C、C、F、G(见谱例1)

(3)提琴组(四音列)

此段音列在音块技术的运用中使作品的整体结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凑,这种现代的作曲技法将作曲家的音乐语言作了详尽的表述,将他的艺术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音块技法作为西方现代音乐中常用的作曲理论,对古典创作技法而言是创新,突破传统和声的规律,必然带来前所未有音响效果。

3.节奏的横向疏密与纵向对位

本示例片段的节奏管乐器组在横向上呈现出分散集聚的态势,例如796小节十六分音符与797小节之间休止3个四分单位拍;797小节四个十六分音符与798小节之间休止2.5个四分单位拍。提琴组则主要保持长音进行,尤其是大提琴声部,并没有着重处理,一组和音直至作品结束。在提琴长音的伴随下,更显示出节奏型的紧凑的重要性,密集型节奏与休止符的频繁交替中,强调着力量的间歇与持续,这无疑推动着整部作品的发展。

纵向上的对位主要体现在管乐器与弦乐器之间,管乐器发音密集,且重音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弓弦组强调线条,加上连音线的的使用,导致部分小节(798-799)重音失衡。密集的音响与失衡的重音深化了作品的动机,使得作品的冲突更加鲜明,这也是作曲家音块技术使用的巧妙之处。

4.力度与速度

在开始部分的基础上,此段落速度保持在J=50,较为急迫,力度在不同声部形成明显的对比,管乐器组的力度指示为fff,弦乐器组则为pp。从音响效果的角度看,作曲家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管乐的颗粒性与进行性,弦乐起铺垫作用,与作品介绍中讲到的“罪恶和黑暗并为死去,善恶的斗争仍在继续,人们!警觉!”交相应证。

结语

通过对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首、尾两处使用音块技术的片段进行的分析,无论是在配器的选择,还是音高、节奏、力度速度的编排,作曲家都经过了慎重的思考,并非单纯出于炫耀技巧,更多地是出于内容表现的需要,使技巧方法与思想内容达到完满的统一。

王西麟作为对中国当代新音乐发展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第四交响曲》充分体现了他音乐创作的独特个性,对其创作手法的研究也成为我们解读王西麟个人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音块技术在《第四交响曲》中的应用,描写的是毁灭、痛苦、哀悼、悲剧的情绪,但体现的是抗争的精神。通过作曲家对人生的理解,体现的却是人性的光辉。正如梭罗所言,“发现了自己的人再也不会失去世上任何的东西:在自己心中握住了人性的人将会了解所有的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和外公是哥们
泡泡
我们家的星期天
扩写《大家称赞他》
可爱的小黄燕
考试后
我的星期天
记一次主题班会
给老师的一封信
假如我是万能博士
童年
过家家
一年一度的篮球比赛
一本盗版书
美丽的日照
浅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的创新
试析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原创能力的培养
关于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
试论高职教学凸显职业特色的改革探索
探讨中职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试论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深化推广与应用
浅析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中的应用
探析辽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教学条件的比较研究
试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思考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试论大学语文为例谈高等职业教育人文课程的设置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应用写作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浅析酒店管理专业与企业零对接的若干问题探讨
浅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对策
试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餐饮开放式实验室建设
《过秦论》课文导读
《过秦论》问题探究
论文对长篇叙事材料的处理──兼谈《过秦论》对写作的启示
《过秦论》(中)
《过秦论》写作背景
《过秦论》语言的“美人痣”
《过秦论》词语古今异义
秦之“过”安在
《过秦论》(下)及译文
帝国兴衰启示录──读《过秦论》有感
《过秦论》分析
《过秦论》对比的运用
《过秦论》特殊句式
《过秦论》课文题解
对比论证的方法在《过秦论》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