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28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趋势增强,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这一社会群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大,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凸显。当前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观念、意识和方式三个方面,给农民工子女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应通过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建立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社会、学校、家长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完善,帮助农民工子女获得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

一、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投资少,教育环境差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工作性质大多以劳动力输出为主,流动性较大,收入较低。与大多数市区的居住人员相比较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各方面的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物质的匮乏导致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很多家庭难以为子女提供适龄的学习资料,更谈不上一个稳固、独立的学习环境。这种物质条件的缺失,不仅使得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状况较差,很多物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也使得农民工在分配家庭资源时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明显少于城市同龄人家庭。因为家长收入较低,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随迁农民工子女缺乏学习的物质资源,学习用品、必要的课本以及其他物质条件不能得到必要的或充分的保障,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因此受到干扰,不能安心学习。

(二)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农民工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高中的学历人群较少,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可谓凤毛麟角。“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证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水平高度相关。一般来讲,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往往在子女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文化水平的限制加上工作的繁重,致使大多数家长在课后难以指导子女的学业,更无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农民工家长的辅导和指引往往因为缺乏说服力而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态,久而久之,大多家长选择逃避,把教育责任过多的推向学校。另外,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的氛围十分重要,不少父母的言行和素质本身就不高,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子女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方式单一,缺乏技巧性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巨大影响的农民工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多运用“家长权威式”的教育方法,认为子女对家长的意志应该绝对服从,极少站在孩子的方向思考,忽视他们的真实想法。部分家长不重视保护子女的隐私,过分干涉子女的自由,不利于保护子女的自尊心。

因为工作的繁重,多数家长缺乏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平时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犯错时才对孩子进行管教。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缺乏鼓励式教育,通常为了较快地解决问题,同时也受传统的“不打不成才”等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们多采用惩罚式教育手段。有学者研究表明,“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犯错误时,66.8%的父母只是简单地给予惩罚,只有33.2%的父母会给孩子讲道理、分析做错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

另外,多数家长忽视了自身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有学者研究表明,“50%的农民工父亲经常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超过20%的农民工父亲在孩子面前打牌、赌博、夫妻吵架。”子女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不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二、目前家庭教育状况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

(一)学习成绩落后

学习能力的存在与否,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这些都主要取决于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方式。有数据显示,“在校有85%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目标和动力,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程度处在班级的中下等。”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环境下,由于从小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加上恶劣的学习环境的影响,随迁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民工家长单纯的依赖学校教育甚至秉持学习无用论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致使随迁子女的学习过程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督,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和端正的学习观念,成绩普遍落后于同龄人。

(二)社交能力欠缺

农民工子女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缺乏自信,合作能力较弱,不善于与人沟通,较为缺乏社交能力。

在社会沟通的技能的培养上,家庭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农民工家庭中却十分不注重对孩子此类技能的培养。在农民工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较好地起到榜样和指引作用,更多的放任子女自由的发展,极少与子女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农民工子女在与他人特别是陌生人交往时,往往显得拘束或无所适从。由于缺少父母的合理引导,加上物质条件的匮乏、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随迁农民工子女承受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普遍多于同龄人。面对复杂的环境,又没有家长的帮助,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他人接触,自我封闭。在学校生活中表现沉默,较为喜欢独处,不愿融入集体。

(三)自卑心理普遍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物质世界的诱惑和干扰,由于农民工家长疏忽了对孩子的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致使在其子女群体中自卑心理较为普遍。

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物质条件相对发达的城市生活,新鲜的生活对其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同时,农民工子女正处在攀比心理较为严重的年龄阶段,物质条件的匮乏使他们在衣着、学习用品、居住条件等方面逊色于同龄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被同龄人耻笑。而家长疏于观察子女的心理变化,也不重视与子女的沟通,致使他们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三、解决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农民工家长:改善教育观念,培养和谐家庭教育氛围

首先,农民工家长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摒弃家长权威式教育方式,改变过去以暴力教育孩子的陈旧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多采用引导而不是命令的方式,多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因为这年龄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只要父母采用适当的方式合理引导,就能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效。家长在检验教育成果时不能片面地以学习成绩衡量子女,应当在关注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子女德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更多关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出现困扰时应当及时解决。另外,农民工应当增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能把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和社会。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和在内心的重要地位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取代的,作为孩子人生的首任老师,家长应当为子女的发展起到牢基固本的作用。农民工家长应当精心呵护、认真教育子女,肩负起教育子女的主要义务,发挥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

其次,农民工家长应当改变原有的家庭资源分配方式,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农民工收入呈现增长趋势,农民工家庭状况大多有所改观,然而受到传统观念和旧有生活习惯的约束,农民工家长忽视了教育投资的巨大作用,认为在教育上花钱不如投资在能够获得现实收入的方面,因此大多数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金钱、精力投入比重较低。这很显然不利于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硬件条件,进而限制了对其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因此,家长应当及时纠正其片面认识,适当加大对子女教育的相关投入,改善其学习生活环境,使下一代能够获得更加充足的学习资源。

(二)政府:提升农民工生存质量,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的方充分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时间合法、劳动收入适当,保卫农民工的合法的相关权益,使农民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分配给家庭生活。进一步扩展农民工维权的相关途径,使农民工能够多渠道解决侵权问题,保障其维护合法权利的道路更加通畅。以此为基础,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改善农民工家庭状况,使农民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投入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同时,促进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家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一起,成为促进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立法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监护人的职责和义务,对于未成年人出现的的辍学、不良行为、受第三者侵害等事实确定归责范围;其次应当明确未成年人应有的受家庭教育的权利,对未成年人的受教育相关权利以列举的方式明确列明;最后应当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义务。在立法的支持作用下,农民工子女的受家庭教育权利将得到最大的保障――促使家长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学校起到相应的配合作用,政府各级部门则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大大减少农民工家长推卸责任或者不作为的情况。

另外,政府还应当加强相关知识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政府相关部门起头,在农民工聚居地开展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或举办免费讲座,增强农民工家长的教育意识,培养家长们的教育能力。

(三)学校:举办家长学堂,加强与农民工家长信息交流

首先,各地中小学应当开展家长学习课堂,对农民工家长开展培训活动:家长学堂应当不拘泥于形式,学校根据家长群体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表现,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可以举办专家讲座,也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等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活动。对学校中的农民工子女,应当根据家长的职业、收入、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展开针对性讲座和宣传。对于没有时间参加的家长,应当组织老师开展家访活动,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于平时疏于教育子女的家长,应当及时进行沟通和劝说,对于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应当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帮助。

其次,学校应当多多完善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交往机制。教师应当把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使家长能够全面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以便于针对孩子的表现情况开展家庭教育。同时也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及时纠正不当的教育观点,并帮助家长了解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

最后,应当建立起家长联系制度,针对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起完善的农民工家长档案,确保能够及时联系到农民工家长。在这种联系制度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应当真诚有效地与学生家长互通消息,展开教育合力。在农民工子女比例较大的学校,应当设立相应的部门,协调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并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出谋划策。

(四)社工机构:关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帮助指导农民工家长

随着进程农民工的日渐增多,社工机构作为维护弱势群体相关权益的机构,应当有计划的关注农民工相关问题。在高生活成本的今天农民工忙于打工挣钱,对子女的教育不关注、不理性、不科学,因此,单纯依靠农民工的自觉性和政府的政策性引导,很难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产生实质性改变,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纠纷,甚至家庭暴力问题将成为社会的又一不安定因素,更会对我国新生代群体的整体素质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社工机构的及时介入,并采取正确的引导和相关的支持。

首先,在农民工聚集的社区,开展讲座等一系列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吸引农民工家长参与进来,这有助于农民工发现自身教育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或者开展公益讲座,为农民工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或者向其提供科学的教育相关知识,使家长能够突破教育认识的局限性,及早实现自查,发现教育问题。

其次,对于主动寻求帮助的家长或子女,应当根据其家庭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访问农民工子女所在的学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状况和基本家庭情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手段,促使学校和家长建立联系,展开自主交流;遇到政策性监督性问题时,应及时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寻求帮助,为案主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还应针对农民工子女可能出现的心理生理困扰和难题,帮助案主联系到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龟兔第二次赛跑
五龙谭
最宝贵的一句话
建立“S”星球
写作的乐趣
杭州之美
和我们一样享受和平的世界
过年真快乐
飘•韵
鸟趣
校园的春天
伤心的一天
红树林
幸福的回忆
那一次妈妈哭了
透过“双十一”浅析电商物流
耐氯化水色牢度试验差异探讨
浅析物流的是与非
航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棉花新政 棉农三盼
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下航空物流产业竞争力研究
应急物资的政企合作储备模型研究
浅析航天企业采购合同风险控制
义乌区域电子商务虚拟连锁配送模式研究
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规划文献综述
基于文化产业视角下提升呼和浩特城市品牌的对策研究
加强天津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能力的对策分析
用平衡计分卡评价物流管理效率的方法初探
基于TQM的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标准研究
小微物流企业发展困境分析
五年级语文上《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聆听《慈母情怀》有感
《看菊花》——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设计
《黄果树听瀑》教学后记
《慈母情怀》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叙事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鲁滨孙飘流记》课后反思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2
《依依惜别》演讲稿
欣赏,领会,创造——《泊船瓜洲》听课感受
沐浴桂花雨的芬芳──《桂花雨》教学后记
《三个小伙伴》教学设计
成长足迹(二)依依惜别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