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王室复辟时期和十八世纪英国戏剧中道德观的差异

王室复辟时期和十八世纪英国戏剧中道德观的差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王室复辟时期和十八世纪英国戏剧中道德观的差异

【摘 要】道德是戏剧艺术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戏剧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戏剧的道德观是从普遍道德的角度出发,抒发出观众群体的心声,跟上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并结合剧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一方面揭露反面人物,另一方面塑造道德化的人物,达到劝善的目的。本文将比较威彻利的《乡下女人》和谢里丹的《造谣学校》两部戏剧所反映的王室复辟时期和十八世纪百年间道德观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戏剧;观众群;王室复辟;十八世纪

一、引言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戏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必然要以道德作为自身重要的思想内涵,是戏剧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文比较相隔百年的两部戏剧所反映的道德观差异――威彻利的《乡下女人》和谢里丹的《造谣学校》,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剧本简介

三、道德观的共同点及差异

《乡下女人》和《造谣学校》两部戏剧,从风格来看,同为社会风俗喜剧;从内容来看,情节编排同样有着相似之处,都是描述年岁较大的丈夫娶了年轻的妻子,把这种存在缺陷的婚姻作为一个共同的主题,并通过喜剧的手法博得观众的喝彩。正由于两部剧的共同点,《造谣学校》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王政复辟时期的戏剧作品。然而这两部戏剧的创作却相隔百余年。“由于相隔一个世纪,他们的戏剧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Loney 263)“喜剧的传统仍在延续,但也发生了变化”。(Loftis 12)《乡下女人》中的情节多为打情骂俏、勾心斗角之类描写,而《造谣学校》却充满着十八世纪后半叶盛行的感伤主义,剧中冲突尖锐,讽刺辛辣,而且经常穿插生动有趣的情节及令人发笑的场面,对话漂亮俏皮,迄今仍保持着舞台生命力。

在《乡下女人》中,皮驰怀夫认为娶一位机智的妻子不如娶一位乡下女人:“结婚的男人都是愚蠢的,而男人不娶一位愚蠢的妻子,则是最大的愚蠢。娶聪明的妻子最大的好处就是将来会给她的丈夫戴绿帽子。”(the Country Wife,第一幕第一场,22)由于生意的关系,皮驰怀夫带着新婚的妻子玛杰莉回到了伦敦。一天夫妻二人去到剧场看表演。坐在剧院后排的玛杰莉被舞台上英俊的男演员吸引了,同时她也吸引了恶名昭彰的霍纳注意,霍纳开始打起了玛杰莉的坏主意。如果没有皮驰怀夫的极端嫉妒和猜忌,霍纳的诡计或许就不会得逞。整部剧中最大的笑料就是皮驰怀夫的极端嫉妒和猜忌,正因如此使他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观众在尽情地嘲笑之时却不会对号入座。威彻利用霍纳这一角色为观众们举起一面镜子,让所有观众在镜中审视在婚姻中过度嫉妒和猜忌的丈夫一步步地将妻子推向另一个极端。霍纳的每一次得逞都是介入无爱的婚姻,而面对哈考特和阿莱西娅的真爱他就无计可施。哈考特和阿莱西娅之间的关系表现了相互信任、充满真爱的完美婚姻。《乡下女人》时代的观众也许会更喜欢舞台上的霍纳――风流倜傥、幽默、聪明。这一角色好像童话故事里走出的人物,他的完美让观众们忘记了指责其不道德的一面(Palmer 294)。但霍纳绝不是童话里走出的人物,威彻利让这一角色更好地烘托出了玛杰莉的幼稚、皮驰怀夫的愚蠢和费吉特夫人的厚颜无耻;让观众透过霍纳感觉到隐藏在内心里的一丝对荒淫之乐的向往;也利用霍纳讽刺了当时弥漫在英国社会中的虚荣造作之风。 在《造谣学校》中,谢里丹却将失败的婚姻与完美的婚姻结合,赋予了婚姻更多现实意义。彼得爵士和蒂亚泽夫人的婚姻也和《乡下女人》中皮驰怀夫和玛杰莉夫妇一样不尽如人意,依然是同样的问题――彼得爵士娶了一位天真、单纯的乡下女人,婚后不久就搬到了城里,虽然他深爱着她,但怀疑她可能与查尔斯有恋情。蒂亚泽夫人像玛杰莉一样,都试图尝试婚外情,不同的是蒂亚泽夫人不是为情欲的诱惑,而是渴望追求伦敦的时尚。和《乡下女人》相比,《造谣学校》的彼得爵士与其说是丈夫,更像是妻子的监护人。和一百年前的玛杰莉比起来,面对丈夫严格控制的蒂亚泽夫人比玛杰莉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一个世纪后,当“皮驰怀夫和玛杰莉”夫妇再次出现在谢里丹的《造谣学校》时,虽然仍旧是严厉的谈话,但观众能体会到这对夫妻间的温情与真爱。“当她违背我说的每一件事时是多么的迷人啊;当她藐视我的权威时是多么的愉悦啊!好了,虽然我不能让她爱我,但是和她的争吵也会让我感到满足。”(the School for Scandal,第二幕第一场,134)婚后的蒂亚泽夫人或许已不再像原来那样爱自己的丈夫,她与丈夫争吵,把大把的钱花在时髦的奢侈品上,但她还是在朋友面前极力捍卫自己的丈夫。彼得爵士在约瑟夫的书房中发现妻子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她完全可以站在约瑟夫一边,不去揭穿他的谎言,但出于对丈夫深深的爱和尊敬,她还是选择了戳穿约瑟夫的丑恶嘴脸:“如果我就这样离开了,不感到被发现的羞耻,我今后的生活应该感谢彼得爵士的大度和爱。”(the School for Scandal,第四幕第三场,548)

和威彻利相比,谢里丹揭示虚伪、宣扬美德的手段灵活得多――查尔斯、约瑟夫兄弟俩与玛瑞安(彼得爵士的被监护人)间的感情纠葛。剧本开始时,查尔斯挥霍无度,是众人眼里的败家子,而约瑟夫看上去简直就是美德的化身。剧本结束时,查尔斯真善美的一面与约瑟夫的自私与虚伪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乡下女人》花花公子霍纳相比,约瑟夫觊觎玛瑞安的财富、勾引蒂亚泽夫人更让观众觉得不耻。相反,查尔斯的善良、慷慨、光明磊落却赢得了观众的同情和喜爱:他遭到斯尼维尔夫人和约瑟夫设计陷害;当富有的叔叔假扮成陌生的穷光蛋登门向他求助时,他甚至愿意倾囊相助,唯独要求保留一幅叔叔的画像;在“屏风”一幕里,约瑟夫为了掩盖自己的阴险、虚伪的谎言而掖掖藏藏,查尔斯敢作敢当的作风更让观众认同。

四、差异分析

戏剧文学的道德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性,并不等于说这种道德文化内涵的表现可以是简单的道德宣传甚至道德说教,恰恰相反,戏剧文学中道德文化内涵的表现与揭示,必须上升到美学层次。这种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杨安民47)。艺术性是说,戏剧文学中的道德观,必须通过人物形象、戏剧情节、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动作等艺术手段,生动而含蓄地、隐蔽地、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绝不是说教式的、贴标签式的、标语口号式的。民族性是指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道德文化,因此,戏剧文学在表现道德文化内涵时,也要充分注意到这种道德文化的不同的民族性特征。时代性就是要求戏剧文学中的道德观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时代,永葆青春。

《乡下女人》和《造谣学校》之间道德观的差异正是观众群、当时的社会和历史与作家三者之间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影响的结果。“剧场是为人而建;剧作家的作品要受到他面对的观众群的约束。”(Matthew 85)两部戏剧的初衷是博得所处时代观众的一笑。戏剧情节的选择取决于观众群,换言之,戏剧的情节不能独立于观众。创作必须要结合当时的观众群,展现给观众想要的东西,视观众为创作中特殊的合作伙伴。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戏剧情节的安排、事件的顺序和角色的差异不是偶然的,因为所有的元素都不是纯粹来源于戏剧家的想象力,也不是纯粹来源于他们对当时社会的理解,而是将两者融合后呈现给观众。比如皮驰怀夫在一个世纪后出现在舞台上时,已经由原来的无爱、极度猜忌的人物刻画变成一位对妻子充满爱意和保护之心的丈夫。同时“不道德”的霍纳也一分为二――感伤的真君子查尔斯和伪君子约瑟夫。

和《乡下女人》一样,威彻利经历过两次婚姻,却没有一次是建立在真爱情基础上的。威彻利七十六岁时,和皮驰怀夫一样,娶了一位年轻的姑娘――伊丽莎白・杰克逊,十一天后他去世了。这次婚姻不过是为了气一气侄子,让侄子在威彻利死后一分钱也得不到。在第一次婚姻里,威彻利扮演的则是玛杰莉的角色。他的第一位妻子是一位年长富有的伯爵夫人。这次婚姻让他得到了妻子的财产,却失去了自由和王室对他的厚待。夫妻二人的关系也并不融洽,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妻子的随从跟着,唯一允许他独自前往的地方就是自家房子对面的酒馆,而且无论夏天还是冬天,窗子都必须打开,这样妻子就可以看到是不是有女性在旁。

五、结论

道德是戏剧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乡村女人》和《造谣学校》相距百年,两者的差异恰恰反映出王室复辟时期和十八世纪之间喜剧的变化与连续性,也反映出道德观的转变。王室复辟时期的戏剧人物必须是王公贵族,喜剧流于低级趣味,成为无聊的笑料。随着时代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表现自己,要为本阶级打造舆论,提倡平民群众中的道德品质,发扬平民的美德。喜剧描述的情节仍旧和观众群有着密切关系。谢里丹时代的观众拒绝威彻利的荒诞和情色,而当今的观众也无法欣赏谢里丹笔下的十八世纪的感伤情怀,这也是道德观变化的佐证。

参考文献:

[1]Auburn,Mark S.Sheridan's Comedies:Their Contexts and Achievements[M].Lincol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06.

[2]Canfield,J.D.,the Broadview Anthology of Restoration &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Drama[M].Toronto:Broadview Press Ltd.,2002.48.

[4]Ford,Boris,A Guideto English Literature:From Drydento Johnson[M].London:Cassell,1965.78.

[10]Sheridan,Richard Brinsley,George H.Nettleton ed.,the School for Scandal[M].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5.

[11]Wilson,John Harold,Six Eighteenth-Century Plays[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3.IX-X.

[12]Wycherley,William,John Dixon Hunted.,the Country Wife[M].London and Tonbridge:Ernest Benn Limited,197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太阳和月亮
新年到
推车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活宝”李伟
我的“鳄鱼战车”
我的表弟
我的小制作
秋天姑娘
我的玩具狗——本杰明
我喜欢我家的小金鱼
冬天的寒风
一张有趣的照片
砍价
交换出卷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的有效手段
浅析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于企业作业指导书的课程改革探索
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途径研究
国际视域下的STEM众筹式学习行动初探(连载六)
精心孕育?静待花开
理实一体化在药店零售与服务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途径
善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学校特色德育
中职学校制浆造纸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武器的巧用
服装专业工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与途径
浅谈PCB设计及制作在职业院校电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设计
乡下人间最新教案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教学
语文园地五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乡下人间最新教案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教学
四下语文园地五最新教案二教学反思教学
语文园地五—习作训练
乡下人间最新教案三教学反思教学
习作例文:生命是美丽的教学反思教学
四下语文园地五最新教案一教学反思教学
乡下人家教学建议教学反思教学
小语四下语文园地五习作例文及点评教学反思教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测试卷(附答案)教学反思教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测试卷二(附答案)教学反思教学
21 乡下人家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教学
语文园地五-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