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利用中学语文课文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利用中学语文课文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16

利用中学语文课文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摘 要: 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而作文又是高考时必不可少的内容。遍览高考作文,往往能从课文内容中找到或是话题,或是材料,或是结构,或是语句等相关内容。提高写作水平,最好的参考就是课本。利用中学语文课文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一条捷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文 作文教学 能力培养

新课标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做到有感而发。”根据这一表述,作文应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真正发挥,真正做到自主性写作、个性化写作,但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英语、数学等学科得满分者不可胜数,而作文得满分者则在万分之五左右。就全国高考作文得分情况看,平均分在39~40分之间。这样的得分情况算不算高?是不是每年高考作文只能维持在这个水平?

高考作文水平是平时作文水平的直接反映,如果整体上平均分仅到及格分,就反映出许多学生作文水平在及格线之下。这是一个我们必须直面的痛苦的事实。研究高中作文教学现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1.从学生角度来看,具体表现为:不爱写――对写作缺乏热情、冲动和灵感;不会写――学生没有能力写好作文;写不好――作文没有新意,缺乏创造性。

2.从教师角度来看,具体表现为:教学无趣――学生对写作任务拖沓和逃避,繁重的作文批改任务令教师头痛;教学无序――中学作文至今没有专门教材,甚至没有比较稳定的训练体系,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教学无方――没有规范的作文教案,也没有几个语文教师能说清什么是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学无效――教师在作文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可是学生的作文进步却不大,令人灰心丧气。

二、中学语文课文与高考作文关系紧密

语文教材与高考作文真的毫无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对作文教学真的无所作为吗我们不妨先看看各地以往的高考作文题目:

2004年福建高考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摇?摇苏轼?摇?摇曾国藩?摇?摇鲁迅?摇?摇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摇?摇宋江?摇?摇薛宝钗?摇?摇冬妮娅?摇?摇桑提亚哥

这个作文题别出心裁,好评较多。究其原因:一是它引导了学生的阅读,很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二是立意的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发挥最高水平。这十一个人物形象除曾国藩、冬妮娅两人外,其他九个人物中学语文课文都有涉及。如果学生熟悉这些作品,并做到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特别是教师讲析课文时能有意识地拓展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与课文密切相关的作品,那么,在考场上写出一篇内容充实、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文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2006年福建高考题: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关注的话题有:①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②戈多今天已经来了;③留一点空白。

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象、感悟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前面两个话题纯粹是一种导向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思考的作文题。《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向学生推荐的课外必读书目之一,课本节选了其中不少篇目;《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剧的代表作,高中语文第六册节选了此剧。这两个话题检验考生在对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了解的基础上,对其中经典问题的思考深度、多元解读和想象能力。遗憾的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少高二教师为了赶课,将这篇课文草草带过,甚至不做讲解,以致有的考生竟然不知“戈多”为何物。难怪当年三分之二的考生都不选前两题。

至于“留一点空白”,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等从艺术角度,阐述“空白”的意义。教授以上文章时,教师能稍加点拨,就会使学生触类旁通,此时再进一步思考,就可以从艺术领域生发开去,联想到人生、学习、工作、宗教、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子女教育等方面,那么写起这篇作文还会抱怨“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吗?

近几年高考作文设题与课文直接关联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里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但充分证明中学语文课文与高考作文的紧密关系。明白中学语文课文与高考作文的密切关系,那么学好课文有什么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三、利用中学语文课文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以语言为载体,反映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同时熔铸着作者的个性、情感、胸怀、气质、知识基础、思维发展乃至精神面貌。作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而且是一个发展人、培育人的过程。作文教学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立足于人的发展,在努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能力全面、人格完善、不断进取的人。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它们有的材料典型丰富,有的结构工整典范,有的语言经典优美,有的意境秀美典雅,更有的兼而有之。因此,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最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利用现有资源,回归课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作文资源,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热情、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实现个性化写作的目的。

弄清了作文与高考的关系,我们就要针对课文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

1.巧用课本建立作文材料库

写作素材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对于平日里“三点一线”的高中学生来说,很少有时间接触广播、报纸和电视,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更不可能有足够时间观察自然、景观、场面、人物和了解社会生活事件。鉴于此,我们只能从自己熟悉的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作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中学生不应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应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与迁移过程中,以探究方式学习,从而获得更牢固和可感的写作素材。 2.巧用课本建立作文话题库

学生提笔发憷,文思枯竭,根本原因在于腹中空空,无话可说。让学生在学习完每一课、每一个单元后,总结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资料,如此长期训练,作文宝藏一定丰富无比。其实巧用课本建立作文材料库和作文话题库关系很紧密。有时候一个课文材料可以证明不同立意,也就是适用不同话题。

3.借鉴课文优化文章结构和作文语言

高考作文主要考查三个方面:立意、结构、语言。有了素材和立意,还要利用一定结构和语言组织,才能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作文。

(1)借鉴课文结构,不断模仿成规矩。中学语文课本里那些篇幅适中、立意鲜明、层次清晰、思想语言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我为什么而活着》、《故都的秋》、《我若为王》、《漫话清高》、《胡同文化》等,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任一篇独立成文,在反复训练中让他们意识到:虽文无定法,但既成方圆必有规矩。评点作文时,我们可以结合某一篇课文的结构予以讲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借鉴课文写法,让作文有法可依。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取法,敢于“拿来”。经验丰富的教师在高考前夕指导学生如何写作高考作文时,开出的秘方并不是要求学生临考前突击背诵几篇经老师反复修改的范文,而是告诫他们以本为本,回到课本中。只要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高考作文必胜无疑。

(3)借鉴课文语言,让作文穿衣披鞍。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朱自清先生认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由此可见,文章语言应力求有文采。学生作文仅有恰当的立意和论据,没有好的文采,照样不得高分。有文采的语言,要么语句严谨,思辨性强;要么含蓄隽永,味笃情浓;要么娓娓而谈,朴实情真。这样的语句在课文中很多。所以,选择课文中用词生动、句式灵活修辞优美、化用诗词巧妙的句子引导学生仿写,可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巧用课本语言让作文出彩呢?方法一是将课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等引入作文。将课文中相关名句、语句、典故作为引子“起兴”,引起要说的话题或相关主题。方法二是使课文中的句子形式(语流、语势、语形等)进入作文。如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并力反帝,则吾恐英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

不难看出,只要我们真正注重平时课堂教学,就一定能在教材这一方小小的舞台中打造出作文的一片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2]《课堂内外》杂志社,《课堂内外》(高中版),2003年(8月份下半月号).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在告别中成长
洗碗
昨天。今天。明天
香港见闻
我最敬佩的人
春节
狐狸和鹤
春天
我与网络游戏
寒假趣事
春节
我经历过的一件趣事
漓江
大石峪一游
眼睛超群的叶老师
西宁市“民工荒”问题实证研究
辅助SDN节点旅行社实现个性化旅游的软件系统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托物取象”与诗性言说
实践的探索
获取汉语话语权策略探析
从《大街》透析辛克莱·刘易斯的自我超越
十所“百佳网站”建设对比及启示
论邳州农民画的象征审美空间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初步探索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促进铁路企业改革和发展
如何创新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看毛泽东的文革心路
浅谈提高油田企业纪检人员的能力素质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雪儿》教学设计
《毕业赠言》教学设计
《毕业赠言》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雪儿》教案
《雪儿》说课设计
《我们的学校》同步练习
《小萝卜头》探究感悟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雪儿》探究感悟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我们的学校》说课稿之一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教案
《我们的学校》探究感悟
《小萝卜头》参考资料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