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

浅谈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5

浅谈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

【摘 要】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长河中,民族民间舞蹈是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56个民族中有一万多种现存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东北秧歌作为东北三省最常见的民族民间舞蹈,它的特点就是:逗、媚、哏、俏、浪。只有学会这些内容你才算学好了东北秧歌,也才算会跳东北秧歌。

【关键词】学习领悟;民族风格;舞蹈特点

一、东北秧歌的学习模式

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单一动作到组合、从手脚分解到手脚配合、从单一性的组合到高级别的综合性组合、从训练意义的慢慢转换可以看出,要学好民族民间舞是急不得的。东北秧歌的学习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东北秧歌是有规律性的进行授课,以训练目的不同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跳踢步组合”的头、脚配合的协调能力练习开始,到最后的技巧性、表演性组合之间,经历了步法、呼吸、身体、头、手、等多方面的学习。如:挽花踢步组合、扑蝴蝶组合、饲养员组合、小蹉步组合、别步组合等。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任务。到了学习更高级别的组合时,表演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强调动作的感觉,在民族民间舞中不用做高难的翻腾与旋转,但必须要有每个民族的韵味,只有感觉对了,才能体现出民族舞蹈的美。所以,在东北秧歌中,综合的表演性组合也就成为了最难的高级别组合。

(一)初学者的授课内容

东北秧歌在民族民间舞中起重要作用,任何一位受过专业舞蹈院校熏陶的舞者,在入学的第一学期都会先从东北秧歌组合学起。简单的压脚跟、手巾花与身体摆身,训练了初学者的协调能力,为之后的高级别练习打好基础。在初期学习组合中还会涉及到踢步组合的训练,其中又分为前踢步、后踢步、跳踢步组合。踢步是一切动作的根本,是最常用、最普通的秧歌步法,也是最难领会的秧歌步法。要将踢步的“哏劲儿”做好是很困难的,跳舞、学秧歌也是一样的,看似简单的不一定是好理解的,看似容易的不一定是好掌握的。在初期学习东北秧歌时,教师往往都是从简单的教起,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帮学生打好根基,让学生领悟到动作要领、特点等。除了上面说过的组合以外,还会涉及到向扑蝴蝶组合、片花组合、挽花组合等。每位教师在教授内容上都会有不同,可根据学员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组合,但东北秧歌的几个组合特点、音乐和学习顺序基本上是不变的。经过了第一学期的基础训练之后,开始不断加强难度,步法和手巾花也都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像步法不再把踢步作为唯一步法,而是加入了e步、顿步、颤步等多种步法。手巾花也会加入缠头花、碎绕花等动作。所以在不断的学习中,舞者的协调、接受能力在提升,经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之后的学习内容。

(二)综合训练意义浓厚的东北秧歌组合

经过长期的基础训练课程,在大学或社会团体中东北秧歌的组合学习都是综合的表演性组合。加入了高难度的手绢技巧,充分表现动作风格、特色等。表情、动作感觉也是衡量一个东北秧歌舞者好与坏的标准。

东北秧歌组合的学习虽然是困难的,但经过系统的学习后,要跳好东北秧歌组合也不是不可能的。在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后进行有规划的学习,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舞者会对东北秧歌组合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二、东北秧歌的动作风格和特点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味道,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秧歌也是个娱乐活动,在大街、公园、广场上经常有中、老年同志在“扭”秧歌。所以大家常把“扭”字当成秧歌的动律。其实除了“扭”以外,“摆”和“圆”也是东北秧歌的动律。在东北可以说秧歌是家喻户晓的民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的表演特点及动作特点是:逗、媚、哏、俏、浪。我们常常会说这是东北秧歌的“五字真言”。在东北秧歌的动作里,哏、俏、稳中浪用的最多,而逗与媚则是表演中女性特有的风格。

(一)哏、俏、稳中浪

哏是以下肢带“哏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运动,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所以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是“哏中俏、俏中扭、扭中浪”。“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就是秧歌的本质体现。哏、俏相融的东北秧歌,体现在步法、身体韵律、手腕灵活上。稳中带浪则是指动作要稳。收是收、出是出,要干净、利落。浪是指秧歌扭得要活、要俏、要美,通过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动、静、快、慢、点、线”中体现“稳中浪”的风格特点。如:踢步要求短而脆、快出快回、稳落、慢移重心。东北秧歌的动作将“哏、俏、稳中浪”很好地表现出来,从头到脚的配合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

(二)动律扭、摆、圆

“扭”是集韵律、体态、手巾花于一体的组合动作。主要体现在东北秧歌特色体态“三道弯”上。在动作中“扭”的灵活,要做到“一圆二活三抖”。“摆”是以胸部为动力,在左右摆动时配以肋部力量,带动头,要平均的没有附点的。“摆”作为基础动作在“动律组合”中开始学习。也就是说做不好“摆”就跳不好秧歌。“圆”是用肩、胸带动上身,双肩交替向前或向后画圆。做圆肩动作时,身体是划八字形的。所以上身的扭、摆、圆是体现秧歌韵味的重要部分。

(三)逗与媚

作为表情标志的“逗与媚”是东北秧歌表演的特色。有时动作中的一个小晃肩、摇头、低头、掸巾、跺脚,则表现的是有情节的“不好意思、假装的生气、含蓄的讨厌”等等意思。而这些小动作,为东北秧歌增添了色彩,体现了逗与媚。在东北秧歌中男演员称下装,女演员称上装。男演员以“逗相为主”,而女演员以“媚相为主”,称之为“男逗女媚”。在女演员单独跳东北秧歌时也会出现一些看似与男演员配合的动作、表情。东北秧歌不是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有一个隐性男演员在和你配合。

东北秧歌将东北人豪爽、泼辣、热情的个性完美呈现出来。动作里体现了稳中带浪、浪中带俏、哏俏相融的风格特征。表演中“哏与媚”将东北女孩的羞涩、泼辣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上身特色则体现在“扭、摆、圆”上。所以风格是民族民间舞的精髓,是体现民族性格特征的主要目标。 三、东北秧歌的技巧性

技巧分很多种,有旋转类、跳跃类、翻身类,还有特定的道具类技巧。在具有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秧歌文化中,道具也有很多种。如秧歌手绢、扇子、鼓等。都是秧歌的特色道具。在东北秧歌组合中,扇子的用法有打扇、合扇、抖扇等多种。扇子和手绢也有同时配合使用的时候。但在东北秧歌中手绢是主要道具,因此技巧自然也与手绢相关。东北秧歌的手绢技巧与东北二人转是密不可分的。基本的秧歌手绢技巧有:顶转、立转,其他复合技巧是在顶转、立转的基础上发展的。像过肩、过腰、平转、大出手等。像这种发展的手绢技巧也成了东北秧歌中常见的技巧。有些技巧也常常用双片花连接,动作看起来会更连贯、舒畅。手绢技巧为组合增添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片段。手绢技巧是多变的、灵活的、具有创新性的,是东北秧歌中的特色与亮点。

(一)东北秧歌手绢技巧的根基

顶转是最基础的手绢技巧,是“民间”的技巧,有些老年人在扭大秧歌时也会加入一些顶转动作。当然,对于专业院校出身的舞蹈学生来说,练顶转是最早期的学习任务。立转大多数是起到“起范儿”的作用,如在过肩中利用立转的速度与顺劲儿等作用,使其看起来更美。舞者的动作也会更连贯、舒畅。可以说只要练好立转就可以学好手绢技巧。所以在手绢技巧中,顶转、立转是根基,像盖楼一样为后面的技巧奠定基础,打好根基。

(二)复合式的东北秧歌手绢技巧

在东北秧歌中手绢是多变的、灵活的,手绢技巧更是将“活”表现得惟妙惟肖。在东北秧歌手绢技巧中,双片花的连接动作是活的代表。如过脖、过腰、双手竖过肩等。双片花连接的动作能起到连贯、舒畅的作用。所以双片花也成了东北秧歌手绢技巧组合中不可缺少的动作。除了双片花的连接动作以外,抛接的技巧性也是东北秧歌手绢花的特色。最经典的大出手直观地体现了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抛接的动作有很多种,像最基础的是单一立转抛接,还有复合形式东北秧歌手绢技巧中地面技巧的滚背抛接、翻类技巧中踏翻的抛接和加入云里、蛮子、侧手翻、前桥的抛接等。

四、如何学好东北秧歌

(一)语言要清晰、表达能力强、示范动作规范

老师应在教动作前讲出动作或这个组合的含义,以及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清晰地说出动作的要领和特点。言传身教是民间舞教学,也可以说是形体教学的共同特点。在民间舞教学中,教师就要在语言传授和形体示范中给予学生明确的指示。教师的每一个动作的讲解、示范,都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示范动作的好与坏、是否清晰明白,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判断。像在东北秧歌组合中的一个踢步动作,学生都知道是短而脆、快出快回等要求,但是如何做到短而脆、快出快回呢?这就要看一个教师与讲解相结合的示范动作了。学生在初学时会进行模仿,慢慢用教师做动作时的感觉要求自己,所以示范动作是学好东北秧歌的一个重点。

(二)勤于钻研、掌握要领

对于一名热爱、喜爱舞蹈的学生来讲,不管你是学习东北秧歌还是其他任何民族舞蹈,你都应该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有不明白的就要问,自己做不出来的感觉就要用身体尝试。舞蹈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多的是要求你在学会教师教你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揣摩、尝试,添加自己领悟到的感觉与味道,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小范儿”。只有这样,你才会进步,才会跳出自己的味道,才会有突破有进步。当然,如果你只一味地模仿老师而不多加思考的话,那也就失去了学舞蹈的深层意义。

五、东北秧歌的音乐

东北秧歌的音乐是多元化的,每个组合都有一个特定的音乐。有的也会边唱边跳来体现民族特色。加以音乐的配合才能将东北秧歌跳好,音乐中的强弱、刚柔、符点等,更可以将表情、呼吸、眼神、动作的大小自然带动。如果提到东北秧歌的音乐,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叫鼓”,无论什么组合基本上都会以“叫鼓”收尾。“叫鼓”的花样很多,有三鼓、五鼓、七鼓、十二鼓,在组合中叫鼓往往是一个亮相或是上、下甩巾,或是单踢步、撤步等。叫鼓动作是带顿点的,每个鼓的停顿,也是每个动作的停顿,古典舞中的一些跳、转、翻也被收入到叫鼓的动作中,加强了秧歌的表现力。所以东北秧歌的音乐是多种形式的,配合好音乐才可更好地学习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满、汉文化的结晶,是东北人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特征的体现。它作为民族民间舞的一部分,是文化遗产中的典范,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延续发展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文化的产物。我们不仅要把古老传统的东北秧歌继承下来,还要随着时代的步伐使其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李瑞林,战肃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红树林
杭州之美
龟兔第二次赛跑
校园的春天
五龙谭
鸟趣
写作的乐趣
飘•韵
幸福的回忆
和我们一样享受和平的世界
伤心的一天
那一次妈妈哭了
建立“S”星球
过年真快乐
最宝贵的一句话
透过“双十一”浅析电商物流
棉花新政 棉农三盼
浅析物流的是与非
基于文化产业视角下提升呼和浩特城市品牌的对策研究
用平衡计分卡评价物流管理效率的方法初探
义乌区域电子商务虚拟连锁配送模式研究
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下航空物流产业竞争力研究
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规划文献综述
加强天津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能力的对策分析
应急物资的政企合作储备模型研究
基于TQM的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标准研究
耐氯化水色牢度试验差异探讨
浅析航天企业采购合同风险控制
航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小微物流企业发展困境分析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
欣赏,领会,创造——《泊船瓜洲》听课感受
成长足迹(二)依依惜别阅读材料
《黄果树听瀑》教学后记
沐浴桂花雨的芬芳──《桂花雨》教学后记
《三个小伙伴》教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叙事
聆听《慈母情怀》有感
《依依惜别》演讲稿
《看菊花》——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2
《慈母情怀》教学反思
《鲁滨孙飘流记》课后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