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论语》是中国的“人学”_《论语》是中国的“人学”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语》是中国的“人学”

《论语》是中国的“人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1

《论语》是中国的“人学”

《论语》是中国的“人学”,孔子学说是中国人的“人学”。一部《论语》,孔子教人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归根到底,就是教人学做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可以学习不同的学问,从事不同的工作,开创不同的事业。可是,有一个根本点,或日立足点,就是首先必须学做人,学习做一个道德高尚、品质优秀、习惯良好的人,一个有意义的人。

一部《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究竟以何者为学?换言之,孔子学说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一直很少看到明确的回答。焦f《焦氏笔乘》说,南宋宣和年问,赵孝孙与李衡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赵曰:“公颇读《论语》否?”李曰:“三尺之童皆读此,何必某。”赵笑着问:“公既知读此,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者为学?”李衡一时“茫然不知所对”。这个“茫然不知所对”,其实是许多人的共同反应。天下读《论语》者多矣,有几人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呢?李贽《四书评》说:“读《论语》的人,从来都是瞎子。”李贽语固偏激,而这种针砭,却非空谈。所谓“瞎子”者,即对此类根本性问题不加思考,或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者也。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说:“‘学’字是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这是王夫之的思考。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说,黄宗羲晚年对听自己讲课的官员说:“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这是黄宗羲的思考。这些看法,当然可以为今天的读者提供参考,却不能代替每个人自己的思考。通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所谓“学”,就是要人学做人,学做一个道德高尚、品质优秀、习惯良好的人。《荀子・劝学》篇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这就等于说,只有坚持“学而时习之”,才能成为一个人,否则就会如同禽兽。这个“学”,成为人禽之别的分水岭。说《论语》是中国的“人学”,孔子学说是中国人的“人学”,根据就在这里。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论语》是“人学”这个概念的,是张载。张载说:“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这个观点意义重大,可惜湮没在《张子全书》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学者似乎没有看到这句话,真德秀甚至认为这是尹焯的观点。真德秀《潭州示学者说》说:“后世之言学者,其不谬于圣人鲜矣,独尝于唐之阳子、近世之石子、尹子有取焉。阳子曰‘学者,学为忠孝也’,石子曰‘学者,学为仁义也’,尹子曰‘学者,学为人也’。是三言者,庶几圣门之遗意乎?”陈栎《送吴玄庵序》对此继续分析说:“窃谓三子之言若三而实一。‘忠孝’者,人所以为忠臣孝子也;‘仁义’者,人之道所以立也。学为忠孝,学为仁义,即所以学为人也。”真德秀说的“阳子”、“石子”,今人可能很生疏;他说的“尹子”指尹焯,字彦明,宋河南人。朱熹《四书集注》引用过尹焯许多意见,却无一字介绍其“学者,学为人也”的观点。张载说“学者,学所以为人”,尹焯说“学者,学为人也”,都没有引起朱熹重视。可见,“学为人”的观点,多么受人冷落。这样来看上文说赵孝孙与李衡讨论,李衡“茫然不知所对”,也就毫不奇怪。朱熹编《二程遗书》,卷二十五记程子语说:“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已者,皆自弃也。”李衡《乐庵语录》记赵孝孙当时语,说:“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缔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赵孝孙的父亲是程门弟子,明白“所谓学者,所以学圣人也”的道理,也就顺理成章。其实,“学圣人”与“学为人”既不存在矛盾,更非互相排斥。人皆可以为舜尧,“学圣人’也必须从“学为人”开始。

现代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前人有很大进步。童书业分析孔子的教育,认为“他首先研究人性,以为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习惯的不同而分歧了;惟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为环境所改变的。因此,他以为大多数的人都可以用教育熏陶成好人”。这样看,说“学而时习之”是着眼于教大家学做人,符合孔子本意。马一浮给复性书院制定《学规》,说“学而时习之”之事“亦即笃行之事,亦即修德之事”;他在《(论语)首末二章义》又说:学习《论语》,必须“认明君子是何等人格,自己立志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要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既有道德又有学问的人。南怀瑾《学而有何乐》则说:“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梁漱溟有一篇名文《读熊著各书书后》,说:“在近代西洋学术风气占统治地位的今天,来看儒家所讲求的学问,乃显得十分特殊。请问他们师弟间所致力的究竟是一门什么学问?在今天学术发达,门类繁兴,却竟难有其适当归属。它固然不是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亦不是什么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乃至说是哲学吗?亦全然不适当。在这现代学术界所不加措意、不列学科的,而在儒家一方面乃为其毕生精力之所从事。两相对照,何其睽异!”学术风气浮躁,丑闻接踵而来,一言以蔽之,根子就在把“做学术”与“做人”割裂开来,学术界成为名利场。二十一世纪之初,李常庆编《北京大学教授推荐我最喜爱的书》,汤一介推荐读《论语》。汤一介说:“一部《论语》是从‘学而时习之’开始的。学什么?学如何做人,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理想的人。”

今天的人为什么要读《论语》?借钱基博《某社存古小学教学意见书》中的话说:“要使教者受教者胥知人之所以为人,且知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钱氏此语虽非专为读《论语》而发,对于阐明“人学”的底蕴,阐明包括《论语》在内的“好古,敏以求之”的学习宗旨,却一语中的。对当今世界而言,《论语》这门“人学”,已经成为一门无可替代的人生必修课。

说“学习”

现代人对“学习”的思考,由来已久。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说:“从学习的原则看起来,事怎样做,就须怎样学。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这种思考,等于在探索“学而时习之”的新解释。2002年5月28日,杨叔子在清华大学演讲《重读(论语)》,提出一个新观点。他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是指实践。这是一种新发现,突破了传统的解读。

从《论语》看,“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就是接受新知,并且时时践行所学,通过实践来认识所学、巩固所学、发挥所学、完善所学。这是《论语》的精华所在。用《论语》的实例说,《颜渊》篇颜回“问仁”并“请问其目”,就是“学”,就是具体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及要求;而“请事斯语”,就是“习”,就是对所学内容加以实践和创新。这在孔门是一种风气。颜子“克己”是“习”,曾子“三省”也是“习”,子游为武城宰、子夏为莒父宰,都是“习”。这种“习”又必须与时俱进,才有创造,才有创新。可见,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来自于学习。所谓学习,应该是创新的阶梯。如果把学习仅仅理解为模仿,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子罕》篇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个“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正是孔子与时俱进进行学术创新的巨大成果之一,当然也是孔子师徒“学而时习之”的共同成果之一。纵观孔子的一生,他自己一辈子确实都是在“习”其所“学”,一辈子都是在忠实地践行、不断地创新自己的学说。《论语》就是这种学习、实践和创新的忠实记录。《论语》的内容本身为准确理解“学习”二字的意蕴,提供了无穷的启迪。而这一点,恰恰为许多读《论语》的人所忽视。

前人解说“学习”,傅山讲得最好。傅山《霜红龛集》卷三十一有―篇《“学”解》,文章说:“学”字本义为“觉”,由启蒙而觉悟,由启发而觉醒,这才叫做“学”。又说“学之鄙者无觉”。换句话说,学要有所见,有所见才叫做学。“无见而学”,则如盲人登泰山、泛东海,不是没有听说泰山之高、东海之深,只是这种高与深,是别人眼里的高与深,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傅山此说,可谓振聋发聩。由启蒙而有所传承、有所发扬,由觉悟而有所扬弃、有所发现,由觉醒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才是对“学习”最准确的解读。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有一篇《依样葫芦》,讲一个裁缝做西装的故事。“乾嘉间初弛海禁,有一西人身服之衣敝,当时又无西人为衣匠者。无已,招华成衣至,问:‘汝能制西式衣否?’成衣曰:‘有样式即可以代办。’西人检旧衣付之,成衣领去。越数日,将新制衣送来,西人展示,剪制一切均无差,惟衣背后剪去一块,复又补缀一块。西人骇然问故,成衣答曰:‘我是照你的样式做耳。’”辜鸿铭由此叹息说:“子曰:‘学而时习之。’朱子注谓:‘学之为言效也。’余窃谓学之义甚广,不当作效字解,使后之为学者只求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所谓依样画葫芦者是也。”这种见解,值得叹服。

说“人不知而不愠”

所谓“人不知而不愠”,是知识分子的立身之本。何晏《论语集解》说:“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乐详《论语补疏》对此分析说:“言‘人有所不知’,则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有所不知,则亦有所知。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愠之,矜也;人所知而我不知,又因而愠之,忌也。君子不矜则不忌,可知其心休休,所以为君子也。”乐详字文载,河东人。《后汉书・谢该传》注引《魏略》称乐详“少好学,闻谢该善《左氏传》,乃从南阳步涉诣许,从该问难诸要。今《左氏问》七十二事,详所撰也。杜畿为太守,署详文学祭酒。黄初中,征拜博士十余人,学多偏,又不熟悉,唯详五业并授。其或难质不解,详无愠色,以杖画地,牵譬引类,至忘寝食”。可见,乐详本身就是个“人不知而不愠”的人。朱熹《朱子语类》说:“不愠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此非得之深、养之厚者不能如此。”胡宏《知言》说:“有之在己,知之在人。有之而人不知,从而与人较者,非能有者也。”李光地写过一篇八股文《学而时习之》,说:“人之不知,如彼不愠如此,吾知其于学也,足于中,无待于外。”这些解释,从不同角度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但是,“人不知而不愠”不是天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不知而不愠”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原来做不到,逐步向能够做到过渡,最终真正做到的过程。有学者曾经看到这个过程。张履祥《备忘录》说:“朱子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不知’岂特为人忽易而已?甚者贱辱之,咎责之,怨恶之,无所不至。舜之于家,文王于朝,孔孟于春秋战国之世,一时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孰能知之?当时而能不愠,岂非甚难?非甚盛德,何以履之而泰然乎?”张履祥说“当时而能不愠,岂非甚难”,是一句老实话。但是,他却用“盛德”掩盖起这个过程,好像他所列举的这些人,比如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天生就是圣人。这种见解就开始荒谬起来,从此束缚住《论语》研究者的手脚和思想。他们读《论语》不能说不认真,却似乎都没有看见孔子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这句话,也就不经意间否定了孔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抹杀了孔子思想发展的过程。

孔先生当年怎样对待这个“人不知”的实际问题,《论语》有真实的纪录。开始面对“人不知”,先生也有牢骚。《公冶长》篇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等于说,如果总是得不到任用,还不如漂洋出海。《子罕》篇说“子欲居九夷”,等于说,不跟你玩了。但是牢骚归牢骚,毕竟没有那么做。后来也有过动摇。《阳货》篇说孔子放弃过两次机会,一次是“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没有去。另一次是“佛胖召,子欲往”。这一回子路提醒说,先生您说过“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伞是什么人您还不知道?您怎么能与他同流合污呢?孔子只好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但是,孔子终于接受子路的批评,再次放弃从政的机会。人当然不是“匏瓜”,无法“系而不食”,所以面对现实世界各种诱惑的时候,是首先考虑能够升官发财飞黄腾达,还是首先考虑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就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人生考验。孔子终于通过了这种考验。《庄子・让王》说,“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哉!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有学者评点这一段故事,说“说明得道者不把穷通放在心上”。一部《庄子》,写孔子正面形象的笔墨不多。可是,这一段记载却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人不知而不愠”,到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考验面前,想做假也不容易。2005年8月26日,香港《文汇报》发表王志《(论语)首章的“学”和“朋”释义》―文,文章说:“孔子不被时人所‘知’的地方多了,但是他并不气恼,也不沮丧,而是充实自得,逍遥于仁义之途,对不理解他的人则温良恭俭,循循善诱。这不正是君子所当有的‘不愠’的风度与境界吗?”王志这种分析,抛弃了以往经学家的崇圣心态,比较实事求是。

程石泉《论语读训》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集解注疏》释‘愠’为怒。郑玄注《论语》(陈鳢辑本)云:‘愠,怨也。’见《宪问第十四》‘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此章‘人不知而不愠’即‘不怨天,不尤人’之谓也。”我赞成这种解释。王夫之说得好:“‘不知’则有所‘腽’,亦学者之通病。”这种通病,就是怨天尤人。钱穆《论语新解》说:“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知识分子不是圣人,谁也不可能生下来就做到“人不知而不愠”。需要不断修养,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心里要有底线,不能忘记自己首先得做一个人。总是怨天尤人,远不如反求诸己。连横《雅堂笔记》卷二《诗荟余墨》:“人不可自恃其学。自恃其学,则不日进而日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荀子曰‘学然后知不足’。吾虽下愚,以此自励。”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曾国藩《(王船山遗书)序》说“旷百世不见知,而无所于悔”,也许真的很难。但是,别人知不知,或者说让别人知不知,至少都应该做到问心无愧。《晋书・胡威传》说,晋武帝有一回问胡威:你们父子俩相比,哪一个更清些?胡威老老实实承认说,自己不如父亲。那原因,就是“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如果连自己的荣耀都“恐人不知”,这种荣耀当然也就不能持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这就是我
可爱的鹦鹉
游锦江乐园
我喜爱的卡通明星
扣子老三奇遇记
爷爷家可爱的小狗
九大行星的对话
假如我有魔法
登泰山
我成功了
小猫咪咪
游草帽头葡萄园
秋游九峰山
攀枝花变了
第一次做饭
旅游院校瑜伽旅游课程职业化教学探讨
基于体验营销视角的彩妆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探析
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描述性研究结果概述
驱散校园暴力的乌云
电工技术技能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新常态下的中职学生思想教育
高职前厅运营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困境及措施
园林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与学生成绩关系分析
新形势下舞台实训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关于中职班主任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高职英语循证教学实践模式的尝试
数字化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应用
22 丰碑
19 第一场雪
教学实施案例 《一定要争气》教学实录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五彩池》愉快教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说课设计
说明文写作指导
学会说明事物的特征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一文教学设想及教后随感
7 梅花魂
说明文的写作训练(比较法)
27 鲁本的秘密
小学语文第八册期中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