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2

现代美学视阈下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

[摘要]电影《教父》是美国电影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典之作,别样的叙事艺术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借助王国维戏剧思想的若干命题,将电影置入现代美学的视阈,可见其叙事艺术主要展开于三个维度:全知视角主导下的叙事手法及其变式,宏大时空跨度上的叙事范式建构,富于多重美学魅力的角色创设。基于成功的叙事范式,《教父》既成就了其具有不朽魅力的角色,也在审美维度批判了现实生存意义的虚无性,获致了对现实意义的审美超越。

[关键词]《教父》;现代性;叙事艺术;审美主义

这部电影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奖项绝非虚名。我们试从现代美学的视阈来剖析其叙事艺术,阐发这部电影的经典所在。这部电影的叙事方法并未采用各种新异手段与技法,而以平易、写实为主要特色。以王国维所谓“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而论,除了《教父》作为通俗电影形态的先在设定外,这亦与原著作者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调查学院等部门从事文艺研究和社会研究的个人经历有关。

一、出入从容:

全知视角主导下的叙事手法及其变式王国维曾经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美学的理论场域中,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电影往往具备叙事艺术的特征。总体而言,全知视角这种古典叙述在《教父》中的运用较为普遍:结合概述性的镜头语言,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以自由的角度去描述事件甚至深入刻画人物心理。然而,在全知视角几乎统贯整部电影的同时,亦有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例外出现。内视角可以简单总结为这样的等式:“叙述者=角色”,相应的,外视角则可归结为不等式:“叙述者角色”。在内、外视角的交相映射下,时时会见到这样的叙事局面:无论是人物角色还是观影者都不得不从外部观察特定角色和事件。这样,在全知视角的主导下,内、外视角又从容地切入和跃出,镜头语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整部电影的叙事增添了别样的美学华彩。

全知视角的选取对以感性娱乐为目的的观影者而言,便于产生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而产生悬念效果的内、外视角兼取,同样为愉快的观影体验而服务――悬念和神秘之感在观影过程中愈加积累,直至整部电影终了的真相大白,观影者始为之惊异感慨不已,这就极大地突破了全知视角的局限,给观影者以相当的审美享受。电影情节的主线,老教父维托(Vito)的复仇计划便是典型:老教父维托因帮派的“生意”纠纷而被枪击,柯里昂(Corleone)的势力一落千丈,通过全知视角的叙述,这些线索被交代得清晰明了。老教父主动言和、退而不出,镜头的内、外视角开始频繁交替运用,老教父的一举一动在内、外视角的投射下显得有条不紊而又神秘莫测。经老教父精心策划,幼子迈克尔(Michal)得以回国继承“家族事业”,老教父安然离世,但复仇的计划却始终未见――悬念在加强,神秘感愈发浓厚。迈克尔继承了老教父的秘密,对他的叙述也由全知视角转化为内、外视角,他甚至说:“我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Im the only one who really knows that)。”直至电影最终收束之时,迈克尔执行老教父的复仇计划,电影达到高潮,观众才能知晓老教父的“魄力”和“智慧”。经过精心选取和巧妙设置的叙述视角,为电影形象的成功塑造提供了充分条件。

二、万流归宗:宏大时空跨度上的叙事范式建构

在叙事范式方面,电影以柯里昂家族的社会关系为情节的纽带,我们可以如下范式对其进行总结:各个角色分别或交织地与柯氏家族发生联系,仿佛由不同的支流交汇成的大河,时时有旁支偏离主流自辟新道,然千回百转,不失其归宗之势。在此范式下,电影的情节在新的角色不断加入下得到推进,只要轻易地说明一下角色的去向,就能使已经完成任务的角色离开读者的视线;而一旦在情节上对这个角色有了新的需要,他又可以随时方便地加入进来。如面包师恩佐这一角色:在电影展开叙述之初,他因又有求于老教父而进入情节;在他得到帮助,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后,离开叙述视野再自然不过;而当老教父中枪住院,迈克尔保护父亲却缺乏人手时,恩佐便手持一束鲜花在迈克尔的面前出现了――原来他在报上看到教父受伤的消息,特地赶来慰问。对恩佐的来来去去,情节自然流畅,顺理成章。影片对这一范式的巧妙运用使其叙述在开阖纵横的同时达到了收放自如的效果。

在万流归宗的叙事范式下,整部电影出现了将近一百个人物,他们的生命轨迹,构成了教父丰富的情节;而他们不同的命运,使《教父》的主题显得复杂而深刻。电影的情节主线是对柯里昂家族史的叙述,而其主题则在于柯氏家族的复仇。复仇,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时时吸引和感动着古今中外的受众。在《教父》中,在一群以复仇为荣耀的美籍意大利移民中,复仇主题得到了新异的呈现――宗教与民族文化背景、历史风貌的再现,异域情调的渲染(西西里和美国作为“他者”,分别对应美、意两国受众而存在;对美、意两国之外的受众而言,美、意两国均作为“他者”而呈现),对家庭亲情宗教式的皈依,对主流价值观的否定和批判,犯罪和暴力内容的渗透,两代教父的宗教式传承,……这些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独特元素的有机结合,使《教父》的复仇故事显出耐人寻味的丰厚意蕴。限于篇幅,电影不能对全部角色的生活进行展开叙述,却在点滴中透露出他们的命运:在美意大利移民,殡仪馆老板波纳席拉(Bonasera)及其女儿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努力最终失败,对主流美式价值观的笃信最终破产;才华横溢的意裔青年歌手尼诺(Nino)几经坎坷,演艺事业最终成功时,却以酗酒的方式自杀――这几乎是杰克・伦敦《马丁・伊登》的另写;善良真诚的女青年凯(kay)是属于美国主流社会的优秀青年,她与迈克尔的爱恨离合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美式价值观对她的影响;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警员奈里(Neri)最终沦为黑帮成员;……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情节线索的交织布局之下显得真实可感,入情入理,而电影的主题则因之得以深化和扩展。 三、传奇与悲剧:富于多重美学魅力的角色创设

作为一部成功的电影,《教父》塑造出了生动感人的不朽角色,而其角色的魅力也并不仅限于一般的性格和命运设定方面的成功,更因电影的叙事艺术而别具风采。我们这里试对主要角色即两代教父进行分析。

电影对老教父角色的塑造手法耐人寻味:由前文分析可知,对老教父的心理活动,角色们往往只能从他的表情、声音和动作等外在表现来进行猜测和判断;对老教父的经历,或是由镜头语言进行第三人称讲述,或者由角色间相互透漏、参照。这样的塑造手段,仿佛设置在舞台下的射灯,为老教父的形象映出高大而神秘的侧影。老教父从一个逃亡美国、父母兄长皆为仇人所杀的西西里孤儿,到一位在美国政界、商界与黑帮势力中影响巨大的“教父”――将电影对老教父角色的叙述理解为诗史显然恰切。老教父身处现代美国,却在待人接物上恪守西西里传统道德;他蔑视现实的法律而建立起西西里式的正义的地下帝国(empire)。浪漫情调、离奇情节,以人物的经历为中心线索构造电影,加上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使得对老教父角色的塑造与骑士传奇在风格、内容和叙述上呈现出相似性。如对老教父形象的本源作进一步追溯,我们不难找到《奥德赛》。《奥德赛》对人物形象的高大化和神话化塑造、鲜明的道德判断与情感倾向、对杰出智慧和英雄主义的赞颂甚至对复仇行为的肯定,无不在老教父的形象塑造中得到呼应,显现出前后承袭关系的可能。至于《奥德赛》的穿插和倒叙手法,则在电影对老教父经历的叙述中运用得极其纯熟。总之,老教父形象在电影叙事语言的组织下,具备传奇英雄的浪漫色彩,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性乃至具备了某种“神性”,在原型层面透露出早期英雄崇拜的色彩。

相较之下,第二代教父迈克尔的形象,则呈现出性格的复杂性和完整性。电影情节展开之初的迈克尔,是一位在美国主流价值观评判下绝对优秀的青年:他就读于知名大学,志愿从军参加二战并获得勋章、升任军官。他的父亲发出了格言式的不满:“他是在为陌生人创造奇迹(He performs those miracles for strangers)。”而最终,迈克尔不仅参与了“家族事业(Family business)”,更成为柯氏家族的第二代教父。巨大的反差并不突兀,迈克尔的转变顺理成章:他亲眼目睹到当时法律的荒谬和执法者的虚伪,而远避西西里后,大哥被害的噩耗从美国传来,他心爱的阿波罗尼娅也被敌对势力所杀,西西里的梦幻又以破灭告终。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在对社会的重新认识过程中,迈克尔完成了他从优秀青年到黑帮头目的转变,迈克尔的转变无疑是一出悲剧。

在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基础上,王国维建立了他的悲剧学说,揭示了现实生存的悲剧性,具有典范的现代美学意义。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现实生存中的现代人普遍面临深刻的生存困境,这是作为现代人的整体的命运悲剧,迈克尔即是对这一典型现代悲剧的体现。首先是信仰的幻灭导致终极关怀的缺失:从自由女神到西西里,现实世界的两条路向都通向绝境。而参透了当时教会虚伪性的迈克尔,也放弃了在宗教的彼岸获得终极关怀。其次,现实关系成为人际交流的障碍,进而带来深刻的孤独感。面对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迈克尔保持了孤独的缄默;面对至亲之人,迈克尔仍不能实现心灵的倾诉,也很难达到与之精神契合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孤独感,深刻而又残酷。信仰幻灭,灵魂孤独,人生有何意义?迈克尔必须承担人生意义的虚无带来的痛苦――这正是整部电影对现实的审美主义意义上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Mario Puzo.The Godfather[M].New York:G.P.Putnams Sons.New York,1969.

[2] [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Burton Hal.Tapestry of Evil[J].Saturday Review.March 15,1969(37).

[5] 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Axthelm Pete.Happy Families[J].Newsweek.March 10,196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人人争做绿色使者广西明天更美好
悲痛
我想长出一对翅膀
顽强的黄山迎客松
今天妈妈生病了
红耳龟的一天
过年放烟花
我长大了做记者
不团结的班级与习惯坏的班级
暑期特训我的文武生活
母爱
我的家乡 泉州
我与动物的亲密接触
夜晚的星空
我家的斑点狗
“Using when,while and as”教学小议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试探初中历史课堂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浅谈生物科学史与课堂教学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三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
从一道题目看“转化思想”
如何做好英语小作文的指导
从列方程解应用题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作文教学思路探析
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要素分析
以生为本,初中英语阅读课中词汇呈现的趣味之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美丽的公鸡》
《蓝树叶》的一个练习
小学低年级《浇花》习作指导设计
《春晓》教学设计
《我会拼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语第三册(国标本)《识字三》教学设计
《自己选自己,好不好》教学设计
《秋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归类识字(一)2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
《介绍小动物》教学设计
《小池塘》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词语教学例析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一)2》教学设计
《日月潭》第二段的语言文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