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小马剧社”看话剧IP新“玩法”

从“小马剧社”看话剧IP新“玩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从“小马剧社”看话剧IP新“玩法”

网络小说是电视剧项目孵化中最司空见惯的IP,尤其在“一剧两星”政策的影响和《何以笙箫默》这一类成功案例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涌入热门网络IP里掘金。然而,网络小说IP并不是电视剧的万能灵药,很多时候金字塔尖的光芒让我们忽略了塔底作为垫底的大多数。实际上,为网络小说IP埋单的粉丝也不再是万能提款机――今年夏天,《盗墓笔记》和《花千骨》两部同样主攻网络小说粉丝的超级IP剧,却收获了与收视效果截然相反的现象级集体吐槽,不能不说给IP剧投资方泼了冷水又敲了警钟,要知道,粉丝并不都脑残,剧不好照样给你“板砖”。从另一方面来看,这股IP热让此前囤积很久的网络小说IP很快被一抢而空,甚至还“开启了预购模式”,导致网络小说IP费用水涨船高,从当年的几万元猛涨至今天的百万、千万元级别,不得不令众多投资方考量停下冒进的步伐,审时度势从长计议。

那么,在网络小说IP的开发价值日渐捉襟见肘的当下,还有哪些IP尚有开发空间且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呢?小马剧社的负责人宋东泽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话剧IP。曾几何时,话剧还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行当,随着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和文艺作品的市场化趋势,话剧与同为视听艺术形态的影视剧之间互通有无的互动也就愈发频繁。在宋东泽看来,近年来将话剧IP运用到电视剧领域最成功者,《士兵突击》当之无愧,因为它不仅获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收入可观,在艺术性上也赢得了有口皆碑的肯定,而且还一剧捧红了几位主演,开创了多赢局面。

成功经验是否可以复制?话剧与电视剧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应如何沟通?戏剧舞台艺术经过改编走进荧屏后是否依然传承着原有的精髓?如何才能实现话剧IP价值的最大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小马剧社负责人宋东泽先生。

话剧IP价值何在?

Q:话剧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改编成电视剧?

A:首先话剧中的人物都有着非常鲜明的色彩,事件都比较突出,能够快速地检验出该作品的艺术含量和在话剧市场的演出过程中观众的反应,由此可以判断出它将来在电视剧市场的可能性。我们在看剧本的时候可能感受不到人物特别出彩的地方,而话剧则可以快速直观地让人感受到。而且话剧的人物一般都做得比较扎实,往往是集中表现了人物最精彩、精华的部分,有着较为强大的延展性,既可以往前挖掘人物前史,也能够往后扩展人物行为,这对满足电视剧的长篇幅是非常有利的。可见,话剧在成本上比原创的电视剧所承受的风险低了很多,而可修改的方向又可以更精准一些。

Q:与网络小说、漫画等IP相比,话剧改编电视剧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呢?

A:最实在的优势是不会脱离观众观剧最基本的趣味。话剧能够跟观众直接对接,它能很快很直接地呈现我们想要呈现的最精彩的部分。而其他的IP几乎都属于“闭门造车”,说实话,现在写得很“飞”的电视剧很多,虽然有的观众也会看,但这种看只是把电视剧当作“快消品”,而我们改编话剧,是想做出有含金量的电视剧。另外,话剧对剧本的投资也要比传统影视剧小很多,剧本在话剧演出过程中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对“high点”、人物关系及其走向进行反复修改,可以有各种可能性产生。劣势则是它在想象空间上不及小说、漫画等其他IP,并且局限于“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传统话剧要求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表现最集中的矛盾部分,它的场景变化小,难度大,不过反过来,如果这部分做好了再改编成电视剧就容易很多。

Q:当年一些经典话剧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日出》等改编成电视剧也都很成功,你觉得它们和如今的话剧IP有哪些异同,有哪些借鉴?

A:现在的话剧IP更加侧重于当下的生活。当下其实是最难写的,因为人的思想、观念、意识都有很大的变化。写历史尚有可以借鉴的东西,但描写当下则很少有能够用作参考的经验。而且经典话剧毕竟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做原创则是从零开始打造基础。

经典话剧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它对于人物的塑造、刻画都是经得起推敲和深挖的,故事也具备了一定的厚重度。我们现在打造话剧IP就不能简简单单地写一个逗乐、轻飘飘的喜剧故事。喜剧逗乐的话剧IP可能做成电影会比较好,但如果要做成电视剧,还是需要把人物和故事做扎实。

Q:以《分手大师》为例,从话剧IP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网剧),一IP多用,是否算是实现了IP价值的最大化?

A:老实说,《分手大师》改编的电影并没有原话剧好看,虽然票房很成功,在演员的演绎下,情节也更加地“飞”,但它的情感部分却是有所缺失的。原话剧空间集中,情感对接密集而快速,观众和演员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观演关系的交流,话剧中的“high点”、精彩部分是能直观感受到的。影视剧的优势是把话剧场景扩大化,人物的前史和视觉冲击都要比原话剧好看,但在讲故事和表达人物情感方面它做得还不是很好。

要说它是否实现了IP价值的最大化,那首先要确定IP的价值在哪儿,是收入最大化,还是艺术价值最大化?如果说收入,《分手大师》是成功的,但是比起国外,做得还是不够。比如皮克斯公司出品的动画片周边的衍生品的价值就大于动画片本身,又比如迪士尼甚至发展出旅游产业,这也是价值的最大化。而我们对这方面的概念则都不确切,或者很盲目。在故事本身不那么吸引人的情况下,还会拿IP去做花样和噱头,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观众是分得清好赖的,剧不好一样骂,也不会成为一部真正的持久的作品。所以还是应该先把故事做得精致、无可挑剔了再去改编、衍生,如果故事好又配置了好演员演绎,那么这样的作品既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又是可以流传下去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收入和艺术价值是不矛盾的。

如何实现话剧IP价值最大化?

Q:是否所有的话剧IP都能改编成电视剧?

A:也不是。比如一些搞笑话剧,往往属于一种快消品,改编起来难度会很大,人物经不住拉伸,工作量甚至不亚于原创。 Q:哪类话剧IP适合改编?如何挑选题材?

A:任何题材类型都可以改编成电视剧,但具体是否可以改编主要看人物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深挖,如果人物太浅,往后深挖就有可能变味儿,甚至生编硬造牵强附会。我们现在做的话剧大纲不亚于电视剧大纲,在前期就很下功夫。其次看故事好不好,另外也会倾向于有时间跨度的话剧――话剧也可以做年代跨度大的,比如《茶馆》,以事件为主来撑起电视剧的篇幅也未尝不可。

Q:从话剧IP到电视剧需要经过哪些流程?

A:举例说明,我们将要在近期推出的话剧IP《鲜鱼口》是一个群戏,讲的是一个当代的故事,所承载的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对生活的梦想和追求,表达的是他们跳脱生活之外的一些感悟。这个话剧在9月份就会演出,之后也会改编电影、电视剧。一个不靠谱的人带着一帮不靠谱的人做了一个特别靠谱的事情,这帮人到这个“点”的转变是这部话剧集中展现的。我们首先可以看看观众对这个题材的反应,然后具体到改编电视剧,就要把他们这帮人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他们怎么来到的北京、怎么住到同一个院子里、什么样的事情让他们的生活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改变、最后怎么感受到生活中最简单的美好的以及将来他们的生活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等核心问题拎出来,做分析和扩充。在话剧演出过程中我们会找大量业内人士――比如电视台、制片方的人来观看,通过他们的反应、评价以及修改意见来把控方向。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同步打造网络小说和漫画IP,这样既可以辅助话剧往前推进,也能为日后改编电视剧累积群众基础。现在的影视公司在对电视剧项目进行立项时,对项目的检验通常都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检验工作通常是由几个比较有经验的编剧来做,但其实他们对现在观众的口味并不是那么明确――现在观众的口味其实都特别挑剔,如果我们同时推出了网络小说,通过点击量、评论等就可以事先看到观众对这个IP的喜好度。前期做漫画则是因为可以早一点发掘话剧中人物关系之外的故事,比如针对一些小的“点”做四格、六格漫画,从而突显出话剧里那些有趣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的补充演绎来让资方了解到更多的可能性。

Q:这种“多线并进”的方式以前有过尝试吗?

A:之前做的最成功的可能就是《士兵突击》,它改编自话剧《爱尔纳・突击》,已有广大受众群,观众对这个话剧已经非常熟悉了,有群众基础。我们现在这种多线并进的IP打造方式是在以往基础上的“发扬光大”,目的还是为了和群众密切联系,建立群众基础,这是做原创话剧IP的过程中对我们最有利的方式。

Q:我们知道话剧是一种时间、地点、事件都高度集中的浓缩艺术,实现话剧IP价值最大化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实现?

A:首要考虑的就是市场,这取决于话剧IP的风格题材。实际上我们关于话剧IP的打造,还不仅仅局限于话剧,而是兼顾整体,同时在打造我们“小马剧社”的品牌。从一开始就把整个“小马剧社”作为一个IP,从招聘开始,把剧社里实习生的竞争上岗也用作了宣传内容。来剧社应聘的实习生来自全国各地,而且是刚到北京被录取之后才开始找房子,这其实和《鲜鱼口》里追求梦想的年轻人是吻合、一致的,我们会拍一些纪录片和创作一本书来记录这群人是怎么打造这么一部话剧,这是其一。其二,我们会做一个类似于栏目的“表演工作坊”。当观众对我们这个团队有了认知和情感,那么对我们打造的《鲜鱼口》也就有了情感。这些其实都是服务于《鲜鱼口》这个话剧IP本身的。

现在的营销,如果直接卖东西给你,你可能会有抵触,那就要找到一个普世的价值和情感,让大家对这个话剧IP逐渐产生兴趣,之后它再孵化成电视剧就事半功倍了。

Q:在实现话剧IP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

A:人物容易出现问题,或是观众对故事并不买账,这些困难的根源在于对话剧IP改编价值的判断。有的话剧IP在话剧市场特别火,但到了电视剧市场可能并不合适,要减少这类失误,我们接洽了大量的编剧来和我们讨论,加强或是修正我们对作品的认知。

Q:话剧观众和电视剧观众毕竟不是同一个群体,将话剧IP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是否会考虑到迎合电视剧观众的观剧趣味?

A:实际上看话剧的观众平时也多会看美剧、日剧,虽然也会看国产电视剧,但通常是以吐槽为主,虽然他们不是主力的电视剧观剧人群,但他们的喜好和评论往往在舆论上占据先导作用,其实大家现在都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迎合是不可避免的,电视剧观众通常都是坐得住的,那我们在从话剧到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可能就更注重让每一段都趣味化一些,这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一个半小时内把话剧写得精彩本来就很难,而要把这一个半小时的内容每一段都分散开,并让它们都更加趣味化而没有“水”戏,则更考验创作者的功力。这要求话剧里的人物一定要经得起推敲,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事件逻辑没有硬伤。

话剧IP路在何方?

Q:国外也有话剧IP的改编案例,如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又比如音乐剧《妈妈咪呀》等,从市场、受众和改编流程等方面来看,和我们有哪些异同?是否有借鉴意义?

A:国外这些例子都是已经演出了十几二十年,它们的受众群是特别庞大的,大家对这些题材也都非常熟悉。不过,越熟悉其实改编的难度也越大,所以它们改编成电影的情况比较多,相对安全一点。因为电影和话剧的时长是差不多的,它在展现单一事件的时候更容易集中。有了广大的受众群之后,他们也会对故事进行耳目一新的改编,而不是照搬,但我们通常不会对故事做太大改动,否则就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作品。

说到借鉴,首先我们在制度上有一些不是很完善的地方,其次,真的需要发掘、发挥我们编剧的优势。

Q:是否国外的话剧IP市场比我们更成熟?

A:对。国外的话剧市场成熟到可能某个剧场就是专门为某部话剧量身打造的,而且它们的衍生品也做得非常到位,有时候衍生品的收入会跟话剧票房差不多。

Q:前两年曾刮起过一阵影视剧IP为话剧所用的潮流,很多热销的影视剧被改编成话剧,如《步步惊心》《武林外传》《双面胶》等,如今这股潮流反过来了,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将来又将如何发展?

A:前两年好多由影视剧改编的话剧作品并不是很成功,无论从观众反响还是票房来看都不是很好,它们更像是演变为“收回最后一笔钱”的工具,而非像我们现在想要把话剧当做试验田来培育。现在这个现象反过来也说明大家更加注重故事本身了。“IP”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各大影视公司都想找出一个核心的东西来做,实际上在这些艺术形式的产生中,话剧是最早的,话剧涵盖了音乐、美术、布景、道具,慢慢才产生了更具视觉效果的电影、电视剧。话剧做得越扎实,那么改编成影视剧也就越安全。

虽然现在做话剧的人很多是图个过瘾,话剧演员的处境也并不乐观,但热爱话剧的人是真的热爱,而话剧市场其实也很大,可做的领域很多,未来我们可能会像国外那样成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童年生活
我和衣服的故事
我的QQ生活
秋游
我的童年生活
我的童年生活
我的奥比岛
我的QQ生活
我的小熊袋子
我的理想
我的QQ游戏生活
我的童年生活——打雪仗
不要摘花
我的童年生活
老师,我想对您说
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自己制作一张纸
关于利用北斗卫星建立学生定位安全系统的建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寝室同学人际交往
“阳光动力”的环球之旅
关于中学生使用网络的思考
计算机组装与网络的虚拟教学模式
用超声波洗衣服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基于GSM红外报警器总体及工作流程设计
浅析智能化轴承状态检测
计算机信息管理中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为什么春节联欢晚会从晚上8点开始?
你不了解的中国大阅兵
基于微课的课堂知识点的教学应用探讨
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6)
江苏泰州201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2010年北京中考语文预测试卷及答案(10)
北京延庆县201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0年中考语文综合测试题及答案(5)
湖北荆州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1)
湖北省监利县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3)
2010年北京中考语文预测试卷及答案(9)
2010年福建省福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0年湖北省石首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3)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册重点字词测试卷
湖北省监利县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芜湖市重点中学2010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监利县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