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2
本报评论员专栏
类型剧莫把套路变窠臼――电视剧创作刍议之三
类型剧一直都是荧屏上的“活跃分子”,也因为类型剧的存在,使得电视观众本身也有了分殊。比如说,有的人喜欢战争戏,有的人喜欢宫斗戏,有的人喜欢情感戏,有的人喜欢谍战戏。
类型剧一般都是以题材来进行划分的,所以,这些类型剧在故事上往往会有同质性,也常常会形成一定的套路,其实这也很正常。不过,即便如此,并不是说类型剧的创作空间就小了,大家可以照着某种模式写就可以了,否则大家看不同的戏却都是相同相近的人物或故事,那岂不是整个电视剧创作的悲哀?怕是观众们也不会答应的。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由于题材相同或相近,类型剧在艺术创作的美学“血统”上确实有相近的地方,甚至会有一些大致的“套路”。比如说,在谍战戏中,特工、任务、卧底、动作、情报、掩护等情节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从思想情感上来说,还应该有忠诚与背叛、真实与谎言、正义与邪恶等,再加上必不可少的悬念,就构成了谍战戏特定的套路。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说套路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而从学理上来说,说审美风景更恰当。而无论是“套路”也好,还是“审美风景”也罢,仅仅是类型剧因题材相近而形成的创作底色而已,至于从这个创作底色出发能够描绘出什么样的艺术画卷,则完全要看创作者自身的努力了。
大凡那些成功的类型剧,都能符合这种类型所特有的审美特色,也还有自己的独创性贡献,在故事虚构、人物刻画等方面都有不凡的表现,因而这样的电视剧不但获得喜欢这类剧的观众的青睐,也能得到平时可能不太关注这类剧的观众的关注。比如说现在有不少观众喜欢看医疗剧,过去不少年轻观众都关注日韩医疗剧,近年来国内医疗剧渐渐兴起,也涌现出了一批比较好的医疗剧,既有医疗剧的特定特点,又有自己独创的地方。
不过,所谓类型剧的套路仅仅是一个大体的审美框架,即便是有些成功的电视剧为这个框架的成熟做出了贡献,但这并不能代表这些剧的结构故事、刻画人物的方式就成为业内模板,大家都可以比照这个“模板”进行创作了。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产生一种非常不好的情况,即把这种仅仅是审美框架的套路变成了窠臼,使得创作进入了死胡同。
还是以谍战戏来说,这些年不断有新的谍战戏出现,但是有些谍战戏总是给人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要么是故事情节的架构与已经成为经典的几个谍战戏十分相似,要么是剧中的人物关系与某一部戏很相像,要么是某些桥段总是让人想起某一部著名谍战戏的镜头。如果单纯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抄袭,显然有些武断,因为尽管相似,但主体故事框架与人物、时代背景等都不一样,不能把其打人到抄袭的行列。
这种情况的产生其实另有缘由,那就是创作者不去主动对故事、人物、悬念等进行创造性的打造,而是图省事,把谍战戏的套路(审美框架)变成了窠臼,机械地往里面“填充”故事和人物,结果就让观众产生了看着似曾相识的印象。
对于文艺创作来说,窠臼是一个必须摒弃的大忌,因为文艺创作如果有了窠臼的羁绊,便不可能出现成功的作品。我们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即便是类型剧有自己的大体审美框架(我们简单称之为套路),也不会阻挡得了优秀的创作者自己的独创性的创造,已经有太多成功的医疗剧、谍战剧、宫斗戏、战争剧、偶像剧等类型剧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警惕把类型剧的套路变窠臼的现象,因为这样会把电视剧的创作引向歧途,对于繁荣我们的电视剧是没有任何益处的。想要做到这一点,创作者们就应该不离开特定类型剧的审美框架(套路),而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情节设置、悬念设置以及人物刻画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唯其如此,才会有优秀电视剧的诞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面不光彩的红旗
- 参观科技展
- 放风筝
- 滴水观音
- 《雷雨》的改写
- 我多想
- 找秋天
-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 神奇的海洋馆
- 一件让我感动的事
- 找春天
- 一只手的感觉
- 削甘蔗
- 游霍山
- 成长
- 搭出防晒新时髦
- 热裤季性感秀腿正当时
- 明星辣妈的珠宝情结
- 刘清扬 少女心不停歇
- 健康生活节目早知道
- 晚餐能决定体重和寿命吗?
- 本报评论员专栏
- 读懂地球“日记”
- 赵学强 关于智慧的点滴
- 《解忧杂货店》何以解忧
- “妆”出清凉夏日
- 玩味夏日珠宝
- 蛋糕烘培坊 认清品牌建设的价值
- 一朵花的意义
- 爸爸教会我的事
-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卷二)
- 如何正确认识语文试题
- 高考作文该往何处去?
- 摸不着门——01年高考语文唯一的热点
- 海南省2007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
- 语文高考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一):命题原则
- 张鸣:标准答案化生存
-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研究
- 2007年:命题作文的复兴
- 各地作文题主打“贴近牌”
- 高考作文45年走了多远
- 高考语文命题的五大特点
- 2010届复习22-“词语选用”考点分析及解题技法
- 高考改革的若干设想
- 全面理解学校教育评价的经常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