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13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摘要:钱钟书先生言“西方论师(Hanslick)谓音乐不传心情,而示心运,仿现心之舒疾、猛扬、升降诸动态,嵇《论》于千载前已道之”,此句揭示了嵇康《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二者在音乐美学思想上的异曲同工。本文试从历史背景、音乐美的实质、音乐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三方面进行论析,展示英雄所见之略同。

关键词:嵇康 汉斯立克 声无哀乐论 论音乐的美

一、历史背景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下文分别简称《声论》《论美》)都是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著述,二者音乐美学思想有一个共同的生发基点,即与传统相悖。

嵇康生活的魏晋时代,四分五裂的割据纷争取代了汉朝天下一统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急剧激化,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亦处于白炽化时期。党锢之祸、时代动乱以及酷烈的政治斗争使百姓苦不堪言。为逃避苦难,人们只能从宣扬“齐物我”、“等是非”、“坐忘名教”、“坐忘尘世”、“逍遥于玄远世界”的老庄哲学中,寻求精神安慰,借以实现自我解脱。由此,儒学正宗的正统地位逐渐让位于老庄易三位一体的玄学。基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嵇康提出了反儒家音乐理论的主张。《声论》中,假想敌“秦客”常以集儒家乐论之大成的《乐记》的思想作为依据,“东野主人”则针锋相对地予以辩驳。所以,文中的“秦客”实际代表了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礼乐观念,而“东野主人”则是嵇康的化身,力图通过辩难的方式,发起对官方音乐思想的否定和挑战。针对《乐记》的“圣人作乐说”、“表情说”、“象德说”,《声论》提出“声无哀乐”的主张。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从而否定了“圣人作乐说”;认为音乐只有自然之和,不能表现感情、影响感情,也就不能发挥教化作用,从而否定了“表情说”、“象德说”;强调音乐贵在得“平和”之意,体现人“平和”的本性,从而否定了表现温柔敦厚之情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审美标准。嵇康试图通过这种否定、批判和挑战,瓦解统治阶级视音乐为政治工具、教化手段的理论基础,使音乐回归自由、平等的本源,不再束缚于礼乐观念。其时,这种观点无疑是一种“异端”,是对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全面否定和大胆挑战。

二、音乐美的实质

汉斯立克对音乐美的理解,高度凝练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对此,在《论美》中作如是释解:“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乐音与乐音的艺术组合,体现于“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种动态、灵性的巧妙关系,以悦耳动听的音响形式,自由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最终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契合。在本质上,这些萦绕入耳的音响形式,不过就是运动着的乐音序列。它为音乐艺术所独有,与音响之外的一切东西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不需要、不依附于任何外来内容,这便是音乐美的来源――音乐的美存在于音乐自身,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同时,汉斯立克又进一步强调纯器乐作品对于体现音乐美的代表意义。他认为,纯器乐作品是对音乐美的完好诠释,因其音乐材料基本建立在绝对技术之上,不容易被外来内容所干扰、左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音乐美的纯粹性、绝对性,而音乐的美就应从这种纯粹、绝对之中见知。以上是汉斯立克否定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亦是其对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批评的基本前提。 在关于音乐美实质质问题的探讨上,嵇康认为,“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音乐美的实质在于音乐本体的“和”,即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按照自身美的规律,自然和谐的组织起来。进而,无论在艺术实践或是社会生活中,嵇康始终秉持着这种淡泊宁静、平和自然的审美意识。在治世态度上,力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心性修炼上,强调“任自然以托生”;在音乐审美上,则追求外得“自然之和”的平和之声,内存“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的平和之心。嵇康对理想与现实中音乐美的界定,概括起来即是一种追求“平和之美”的音乐。他对音乐美实质的认识和把握,是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核心。从以上论述中可以获知,嵇康和汉斯立克在谈及音乐美的实质问题时,观点是一致的,二者均认为音乐的美存在于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即乐音之中,并且这种美是客观的,是乐音自身所具有的,独立且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而产生,亦不受人情感因素的制约而存在,因此音乐的美不是人情感的产物。

三、音乐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音乐能不能表现人的情感?对此,嵇康和汉斯立克都给予否定回答。《声论》中,嵇康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夫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等观点,论证音乐与情感的各自独立性,指明音乐与情感的表达“殊途异轨,不相经纬”。嵇康认为,欣赏音乐后,之所以产生情感波动,不是因为音乐本身蕴含情感,而是因为情感预设于欣赏者内心,当与音乐进行交流、碰撞之后,便将其宣泄出来。为进一步阐明“声无哀乐”,嵇康又以酒与人性的关系作比喻,“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酝酒之发人性也”。饮酒者借助酒精,宣泄个人情感,其醉酒的状态不是因为酒精本身蕴含着喜怒哀乐,而是困于个人自身的情感。音乐同样如此。

同样,汉斯立克亦特别反对把情感的表达当作审美的标准来看待音乐,认为这样会阻碍人们欣赏音乐本身真正的美。《论美》有言,“在交响乐中不是所有的降A大调都能引起狂热的情调,也不是所有的b小调都能引起愤世嫉俗的情调,也不能说三和弦总是表示惬意,减七和弦总是表示绝望”。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的象征或指示意义,不是音乐本身直接、主动的反应,而是人类所赋予的主观理解。音乐并不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如果说我们在黄色中看到嫉妒,在G大调中看到愉快,在扁柏中看到哀悼的话”,那只是因为音乐与情感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着某些方面的联系,正如美国著名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言“音乐与生命异质同构”。但这种联系并不是音乐的内容,并且这种联系亦只存在于人们的解释之中,而不存于音乐本身。汉斯立克极力主张把情感等外在因素、外来内容逐出音乐的范围,反对用音乐诠释情感。

以上论述足可见知,《声论》与《论美》所体现的音乐美学思想颇多相似之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乐无意,故能涵一切意。吾国则嵇中散《声无哀乐论》说此最妙,所谓‘夫唯无主于喜怒,无主于哀乐,故欢戚俱见。音声以平和为主,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奥国汉斯立克音乐说一书中议论,中散已先发之”。嵇康在《论美》之前的一千六百年,就提出了《论美》所阐释的诸多问题,并得出了诸多相似的结论,甚是令人惊叹。然与《论美》不同,《声论》有着深刻的民族烙印、时代烙印,二者的思想实质也不尽一致。在各自的时代,嵇康和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虽未得到普遍认可,亦存在着各自理论的偏颇之处,但其音乐美学理论的科学性、完整性以及论证的逻辑性则是毋庸置疑的,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二著对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2][魏]嵇康.答难养生论[M].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魏]嵇康.养生论[M].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魏]嵇康.释私论[M].武秀成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嵇康诗文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5]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第4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7]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移动电话
奶奶,您真好
令我愤怒的一件事
“推普”从我做起
二十年后回母校
朴实的桂花
第一次演讲
奥运之梦
游万卷书城
七十六级台阶
奶奶学健美操
那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给父母的一封信
我最亲密的朋友—— “台灯”
大树小鸟
电力企业效能监察作用发挥研究
关于进一步提高银行支付结算效率的思考
刍议旋流器选煤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辽宁发展农作物秸秆制燃料乙醇产业的综合分析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煤矿电气事故和防治措施解析
国有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探讨
预防危险性分析法在现实中的应用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与危害探讨
基于有线电视的实时交互平台应用研究
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转型升级
“四个能力”建设在高校火灾防控中的作用
工程造价专业学期项目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检索准备子系统在实用新型检索中的运用
航空发动机真实机匣的包容性数值仿真
《卡罗纳》教后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自评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体会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生命的药方》教学反思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课堂达标练习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备课参考
武夷山简介
《谁说没有规则》教学反思
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白鹅》教学谈
《生命的药方》教学一得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卡罗纳》教学中的爱
教略而学不略——听略读课《卡罗纳》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