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9-09
浅析如何让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代替小学语文课堂
我们现如今的语文教改强调生成性,在设计方法上要求设计能够有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多数生成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起来很难。既然我们想让学生的生成性畅所欲言,为什么不再进行更大胆地变革,彻底摒弃过去设计问题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场呢?
一、提出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
2.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这样,每一堂课的语文活动都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3.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愉快中学习。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二、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
我认为是诸如演讲、导游、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赛诗会、游戏、书法品评、习作品评、名人访谈等等活动。有人会说:“我们平时也在用这些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只是偶尔用或很短的几分钟用,现在我们却是用它来代替了整堂课的教学。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写悼词纪念总理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向总理告别。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课文的内容了。再谈谈作者哪里写得好,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心理上的体验。 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好的文章能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吗?我们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可以开一个书法品评会。
不难想象,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读文还是学文,也包括认字、书写、写作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三、如何来开展语文活动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我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方法是让学生在他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中找自己想学的字来学习,学生找了将近120个字,除了过去认识的大约还有七八十个是生僻的字。然后我让学生画苹果,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根据字义做动作让大家猜(当然这个活动要先在小组里表演,这样准备才充分),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字,而且还会轻松地组词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雨铃铛》一课时,我开展的活动是诗歌朗诵会,学生有感情,有动作,背得还相当熟练呢!诗歌的意境美全展现了出来,又有什么必要再分析呢?结尾的时候让学生续写诗歌,一年级的孩子同样写得很棒。这不是语文素养是什么呢?
有人会认为那都是识字、诗歌等简单内容的教学,我们的习作、阅读是没有办法进行活动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学习老舍的《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当导游,虽然仓促,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草原的几个特点学生还是找到了,而且,文章写得好的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用上了,能写出导游词,难道不是学生的进步吗?
对阅读教学用活动方式进行,有时确实感觉像蜻蜓点水,文章分析不透。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过去我们分析得很透,学生仍然不会写文章,不会读、不会用。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让它彻底成为扩展知识的范畴、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让它彻底把过去的指导写作这一包袱放下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它的束缚呢?那毕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
过去,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思想上存在着惰性之外,还有就是,在心理上没人去用我们也不敢尝试。既然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以上是我的一种设想,希望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总之,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其语言库存,并从积累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特别是对相同主旨,相同事物的不同表达形式,更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我与妈妈的一次冲突
- 我爱我家
- 春日PARTY
- 我与好书交朋友
- 秋天的雨
- 放烟花
- 第一次烧菜
- 茉莉花
- 校园里的迎春花
- 春天,我们去踏青
- 难忘的“小鸟天堂”之旅
- 生活中的发现——我发现科学的错误
- 校园里的泡桐树
- 我是一朵“金盏菊”
- 浅谈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
- 浅谈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
- 浅谈体育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
- 浅谈院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
- 浅谈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管理
- 试论中学图书馆的价值重塑
- 试论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阅读环境探索
-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环境中创新信息服务
- 试论图书馆新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的建议
- 试论图书馆的网络教育功能
- 浅谈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
- 试论高校图书馆人力的开发和利用
- 浅谈图书馆系部联络员制度思考
- 图书馆管理论文:中学图书馆
- 浅谈电大图书馆员信息素质培养探索
- 6荔枝
- 学会合作
- 卜算子咏梅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匆匆
- 《布衣元帅》教案2
-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 景阳冈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 卜算子·咏梅
-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
- 威尼斯的小艇
- 20、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 古诗两首
- 《长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