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05
探索林业在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
摘 要: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国争相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解决当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林业作为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提升其战略意义尤为重要。作为林业大省的云南,更应发挥林业在低碳云南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现状;林业
一、极端气候推经济转型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依靠高能源消耗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加重环境承载负荷已不可取。摈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应用新技术和新机制,采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技术,发挥林业优势、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成为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趋势。
二、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以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三、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作为低碳发展试点省份,通过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低碳发展规划中以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作为降低温室气体的主要措施,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发展路。充分发挥林业在低碳领域的作用可以分五步走:
第一步,通过宣传,引导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生态、物种安全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把林业提上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广泛宣传林业在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业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生产和低碳生活。
第二步,全力推动规模化工业原料林建设。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支持国家、行业、地方等不同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而开展的低碳建设。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6%,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碳汇量达到24.4亿吨以上。在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工业原料林具有生物量高,固碳能力强的特点。尤其在荒山荒地造林,不仅可以修复受损生态,而且具有显著的固碳作用,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第三步,积极推进碳汇造林,实现碳交易。充分利用现有林业资源,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碳汇造林标准进展营造碳汇林。利用已有林业碳汇项目的平台,对林业碳汇项目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索,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动员,为全省同类型的项目积累经验与参考,拓宽林业企业融资平台。
第四步,加大技术创新,以林业资源为基础,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林业是绿色循环经济,要提升其经济与生态价植,唯从有低碳技术入手,大力开展低碳产品,体现其绿色经济理念。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持续开展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根据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同时研究和开发利用森林的可再生能源库,实现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林业强省。
第五步,加强林业碳汇方面的人才培养。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础,广泛和系统地收集国内外与碳汇相关的信息,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利用项目培养人才,做大做强我省的林业碳汇市场。
四、小结
发展林业碳汇是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云南省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挑战: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到“低碳”、“节能减排”向“生物固碳”的跨越,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2 国务院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
3. 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 2009
4.李强 云南探索低碳经济之路 中国经济时报 2010.5.10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良师
- 我的愿望
- 一场“游击战”
- 三十年后的爸爸
- 鹤山
- 公主的命运
- 快乐的假期
- 拥有爱就是幸福
- 擦桌子
- 春天来了
- 陌生人给我的爱
- 面
- 电视的诱惑
- 我家的懒猫
- 我的妈妈
- 游牧民定居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
- 浅议信息时代的档案馆建设
- 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历史地位
- 解构《雾都孤儿》中南希的混沌世界
- 试析中世纪典雅爱情观的成因
- 关于大庆特色文化问题的研究
- 浅析和亲政策的文化影响
- 文书档案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应用
- 吕惠生的家世与早年经历
- 论向警予的女权主义思想
- 论日本咖啡店的元祖及其历史功绩
-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 浅谈茅以升工程科技思想
- 论人防工程档案的科学管理
- 略论厘金制度的产生、弊端及其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实录
- 《和时间赛跑》教学札记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札记
- 《和时间赛跑》相关知识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札记
- 《和时间赛跑》教学札记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 《和时间赛跑》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