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校、企、政、介协同模式下产学深度融合促进高职学生就业
【摘 要】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解决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高职教育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提出了基于学校、企业、政府和中介公司协同模式下的产教深度融合,力求所培养的高职毕业生适合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产学深度融合;高职;就业
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突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尚未摆脱以理论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学生实践技能,就业能力还有待提升。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对高职院校以就业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变革给予极大的鼓舞。
1 河北省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分析
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近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唐山市为例,2003年后,建立了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人数与学院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职业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为唐山及周边地区输送大量技术型及服务型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意“双师型”教师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积极推广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规定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两年,校外顶岗实习一年。职业类院校学生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强,创业比率高且创业早,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应清醒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够,行业参与度不够,师资水平不高,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以唐山市为例,大多数职业院校由中专升格为高校,大多数教师虽然具备“双师”素质,但行业企业经验缺乏,在授课上基本属于学术型理论式授课,教学很难模拟真实项目流程。“2+1”模式教学要求学生去行业企业去实习,但专业对口率不高,企业在实习中指导参与度不高,有半数多属松散型管理,这些都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隐患。
2 构建校、企、政、介协同模式下的河北省高职人才培养机制
2.1 校、企、政、介协同模式提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河北省属于资源大省,教育与经济发展较南方及周边经济发达省市落后,在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任务更加严峻,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会不断扩大且对人才需求质量不断提高。为培养大量高技能型人才高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校企合作、产学深度融合。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并于2014年6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高职教育面对严峻考验同时也提出来了发展机遇。
目前河北省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又低下,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话语权,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不密切,学校有意愿,企业不积极,政府在该行为中基本就是行政指导没有实质的动作,很难推动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产学深度融合就必须把而校企合作视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靠市场去调控,要实现双赢,双方才有积极性。要实现校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政府更多的应发挥公共服务功能,而不是作为行政事务来处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对接需要有一个第三方介入,第三方就好比是一个猎头公司一样更适合从市场角度把院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到一起,达到校企双方互惠合作。在此提出构建校、企、政、介协同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荷兰的“学徒职业综合介绍所”,还有名为“地方政府学徒职业联盟(VNG)”的专门机构就类似于此模式中的中介组织。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2.2 构建校、企、政、介协同模式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
2.2.1 政府发挥公共服务功能
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应有相应的配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来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和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安排此项事务,政府对企业加大企业社会责任考核。允许多种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等等。
2.2.2 第三方中介机构发挥自身高效的服务优势,协调、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第三方中介机构可以是私人公司,或行业协会,他们能够从市场经济的视角,以敏锐的洞察力寻找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并且负责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及行业人士参与专业设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等,协调校企关系,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将工学结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2.3 高职院校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师资、招生、培养、管理的优势,积极主动寻求适合企业需求的办学模式,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在政府和行业企业指导下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自主设置专业,按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和引进,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教师虽然对企业行业发展敏锐度不够,但他们更熟悉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行业企业参与后职业院校可以编写更真实的任务与操作流程模拟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真学真做学真本领。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有机衔接,保障了学习质量①。目前项目式教学在实践性较强课程中得到推广,已经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奠定了基础,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2.2.4 企业行业要以发展眼光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技术革新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通过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缩短了学生学校学习与就业的距离,通过安排学生专业实现了学生毕业到就业的零距离接轨。企业在学生实习中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同时,必须承担对学生指导与考核的责任,建立企业的实习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同时,又为自己选拔了高素质技术人才,实现了人才储备,同时推动了企业良性发展。
产学深度融合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能够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了解专业情况,感知专业发展,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提高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3 校、企、政、介协同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创建校、企、政、介联动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产学深度融合,从而达到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为保证此模式的顺利实施,有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优惠扶持制度,促进企业(下转第63页)(上接第38页)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第二,深化教育改革,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
第三,实现“职业见习”制度的制度化,保障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开展,丰富大学生工作经历,提升就业竞争力。
第四,健全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
第五,高校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推动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2]潘治.在荷兰就业:从学徒走向职场[J].半月谈:内部版,2014,4.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还是近视
- 豪日
- 贝壳项链
- 希望如是说
- 花儿
- 伞
- 窄小的天空
- 《八荣八耻拍手歌》
- 寻找
- 那天晚上
- 他难道是大师
- 天上的街市
- 八荣八耻儿歌
- 自大的蚊子
- 舛误
- 爱洒学子 情牵山区
- 苹果生长后期要加强管理
- 记得住不变的乡音留得住不变的乡愁
- 奶牛饲料最佳搭配比例
- 河道清淤施工
- 大投入,先把最迫切的事情办好
- 奶粉追溯一年奶源关键信息没“追上”
- ARMA模型对山西省火电在全国比重的拟合应用
- 秋大白菜种植有方法
- 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 探讨水工建筑物的渗漏水处理措施
- 大培训,筑牢根基底层突破
- 一种富有特色与实效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模式
- 土木工程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 探析建筑防水工程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 观察积累,具体生动——小学生习作指导
- 应十分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 难忘的童年[学生习作]
- 《润物细无声》
- 小学生作文:看书使我着迷
- 如何构建真正的语文课堂
- 没有笨孩子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之我感
- 歌声悠扬
- 怎样布置作业科学
- 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及校正
- 爬石记(学生习作)
- 培养自主,快乐学习——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徜徉书海,享受阅读
- 体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