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传播心理学角视角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

传播心理学角视角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25

传播心理学角视角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

摘 要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网络红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草根偶像的诞生是大众文化的反映,但也对主流话语产生了冲击。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走红的起源和过程,探究其中的传播心理学问题。

关键词 网络红人;心理;传播

0 引言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领大众进入一个崭新的自媒体时代,一秒钟会有人淡出公众视线,一秒钟也会有红人出现博人眼球。不论你是名人还是草根,你都有权利去评价去造势,甚至能变身成为万众瞩目的网络红人。如今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他们得以生存发展,不仅依赖于网络这片肥沃的土壤,广大受众的积极互动更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1 网络红人现象概述

网络红人是在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人们视线,简单说来,他们依靠网络平台进行主动自我推销或被动走进公众视野,共同点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最终在广大网民的评论搭梯中走向了舆论的

巅峰。

网络红人也有其发展脉络,这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关系。第一代是文字时代,痞子蔡、安妮宝贝等一系列网络写手的走红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兴起,这一阶段处于风平浪静的良性利用阶段。而在之后的图文时代和宽频时代,视觉冲击成为主流。除了正常的自我表现,不少人开始误入歧途,性爱日志、裸照、虐猫照这些都成了他们搏出位、抢风头的手段,为了制造话题无所不用其极。

2 网络红人出现的方式

2)被动出镜。他人加冕也是网络红人诞生的另一种途径,不少草根或凭借出众的相貌或过人的才艺,被群众雪亮的眼光发现,在虚拟空间中赢得万千喝彩。除此以外,一些苦于没有途径发唱片的草根歌手也在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歌曲相比较出版作品显得有些“下里巴人”,但正是由于这种通俗性博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诸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这样的歌曲脍炙人口,形成了旋律优美、歌词简单创作风格。他们进而得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承认,凭借一定的社会影响顺理成章的登上了传统媒体,新型与传统两条路径的宣传令他们在一点时间内赚足了大众的目光。

3 成因与社会心理

1)个人表现欲的增强。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说是人们的第二生活空间,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幻想在网络中却可以生根发芽。在电脑屏幕的掩护下主题呈现虚拟状态,进入一个“模糊”的领域,这种模糊也是一种虚拟的权力,你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任何样子,只要你喜欢。这些网络红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欲,通过增加曝光来塑造自己满意的公开形象。网络自身的信息不对等性使公众并不知道对方真实的形象,而红人恰恰利用这一点努力将公开形象向自我观念中靠拢,表现了一个自己想表现的自己。这种策略性的自我表现成功的控制了他人对自己的直觉印象,由少数人又通过媒介传播到更广泛领域,最终使其走红。

2)话语权的释放。网络红人最初主要出现在天涯、新浪和猫扑三个网站上,在网友的评论与转发中人气呈指数性增长。自由表达的权力在网络平台得到空前释放,平等的交流与表达打破了官方话语垄断的模式,形成了一种开放透明的大众话语新格局。

传统媒体通常是点对面的的单项信息传播,而网络媒介的交互性则弥补了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交流障碍这个问题。受众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筛选信息,转发信息。评论功能的出现则为事件构建了虚拟观众,上一秒钟发布的信息下一秒钟可能就会有人回复,这无形中营造出了一种他人在场现象。当个体的活动不断受到观众评价时,个体会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争取赢得他人的正面评价。在网络发酵下更是如此,网友之间相互的信息反馈互相刺激将事件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而讨论对象在浏览这些评论中也会受到一些刺激产生反应,为了巩固公众的评价或为了扭转公众的印象会做出新的举动,形成二次高潮。

3)草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在提倡以人为本的21世纪,大众文化越来越成为主流文化,这种现象在传媒领域影响尤为深刻。越来越多的影视媒介开始在文化选择上迎合大众需求,文化的操纵权由精英阶层转交给了普通大众。网络红人是大众自己选择的草根偶像,不论是浪尖者还是推浪者都是构成草根文化的元素。

官方话语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活生生的身边偶像更具有吸引力。主流媒体掌握着官方话语权,对受众进行信息传达和理念灌输,受众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当接受的信息量超出负荷时,部分受众会出现超限逆反现象,排斥主流话语,自己进行议程设置。官方话语是严肃的、拥有固定模式的,另一种情况是这种主流价值观与受众价值观相违背,这种冲突激发了手中的诉求欲,渴望展现自己的真实生活,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4)从众与心理诉求。从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网络中更是普遍现象。在网络中每个人都被虚拟化符号化,根据兴趣爱好形成人数客观的阵营。虽然真实身份不同,但在网络的环境中他们具有相同的阶级属性,并且兴趣相投,因此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观点很容易达成一致,一些意见领袖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人际传播,将事态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

受众对一些事件的跟风追捧也是心理诉求的一种表现,从热点事件中他们选择性的寻找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窥私心理和猎奇心理可以说是主流因素,物质生活极大满足带来的却是精神世界的空虚,当代人对他人未知生活带有无比的好奇与兴趣,还有的人甚至通过窥探别人隐私作为自己压力释放的途径。而许多舆论制造恰恰利用这种好奇心理制造热点,以期达到自己宣传的

目的。

4 反思:狂欢背后的病态

在网络走红中,每个参与者都成了狂欢盛宴中的一分子。他们抛开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努力地将自己扮演成为幻想中的角色,有人扮丑有人炫美,似乎只有虚拟才能表达真实的喜怒哀乐,充满了一种牺牲精神的英雄主义。这种对话语权的渴望,甚至让他们冲昏了头脑,这种放肆的演讲有着无穷的隐患。从恶搞视频侵犯版权,到人肉搜索引发暴力事件,舆论的浪潮有着深不可测的威力,观赏的下一秒钟就有人会卷入漩涡中狼狈不堪。在网络中这种负面情绪又被无限放大,狂欢后的残局无人来拾。

当然,这种浮躁与空虚并不是个人的问题,人才成长机制不健全、社会不公都是造成这种畸形心理的根源。网络红人是践行狂欢的先锋,但我们不能陷入欢呼与宣泄的怪圈,狂欢后应该得到另一种重生。这种大众精神无疑是值得褒扬的,但社会需要的是多一份理性,少一分冲动,让网络舆论脱离低俗、步入正轨,也只有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中大众才能真正的自由表达。

参考文献

[2]南开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法国: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4]哈里斯.媒介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5]朱学蕊.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 200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中国VS希腊
神奇奥运会
魔兽争霸
母亲节的礼物
布布叽叽历险记(十)
神奇奥运会
中腊奥运会
万物皆平等
猫吃草的秘密
布布叽叽历险记(八)
布布叽叽历险记(九)
在寻找纯真的日子里
初雪
心情拍卖会
审判日的来临
论清代前期对缅贸易政策及管理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
关于后金融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欧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刃剑分析
试论拉登之死的国际经济效应影响
论双边市场的兴起及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及其理论
中国与欧盟经济波动的同步性研究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经贸合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对策浅析
试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策探析(供参考)
关于后危机时代发展我国技术出口的思考
试论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策略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浅谈
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名师推荐
狐假虎威教案教学设计三精彩推荐
蜗牛的奖杯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最新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二名师推荐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精彩推荐
蜗牛的奖杯教案设计二最新
狐假虎威教案教学设计四精彩推荐
蜗牛的奖杯原文最新
狐假虎威教案教学设计二精彩推荐
蜗牛的奖杯教案设计一最新
狐假虎威教案教学设计五精彩推荐
蜗牛的奖杯教案设计一最新
母亲的恩情原文名师推荐
狐假虎威教案教学设计一精彩推荐
蜗牛与黄鹂鸟教后随想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