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1
O2O办公平台价格不亲民 潘石屹SOHO 3Q只是口号美好
先把我对SOHO 3Q的看法放在前面:决定短租业务生死的是出租率,而联合办公又关联另外两个因素:性价比和社交。3Q虽然租期灵活,但1300元/周≈5700元/月的人均价格并不亲民。而“无为而治”任由三教九流自然形成社交圈的想法也过于一厢情愿。
简单回顾下,给没去参观的“童鞋”补补脑,简述3Q产品和服务:
此外再透露一下3Q的使用攻略:
VS不长租。可以选择12周,并且入住当天“续租”,变相租半年(5个半月)。
VS访客收费。利用“限免1小时”的规则,55分钟出门抽根烟再回去,系统重新计算时间。
VS 3Q红包。感觉租金略贵的童鞋,利用红包实现每单(非每人)抵扣500元现金。至于红包的发放,笔者也没得出规律,建议多访问SOHO 3Q官网和@潘石屹微博。
3Q为谁而生?
老潘一定听过小米的口号“为发烧而生”,那3Q假想的客群是谁呢?以现在的产品策略来看,定位中短期过渡的办公室需求者可能包括以下几类:
准公司,或初创型企业――前景不预期
大型公司的新项目团队――周期弹性
其他愿意尝试的组织和个人――待观察
否定关键词:草根创业。
3Q创造了什么客户价值?
1.“常态化短租”的写字楼产品,虽然单价折合理18元/天,但租赁标的小,总价低,较低租金门槛进入写字楼(非居民楼或咖啡厅)。
2.灵活短期减少投资风险。
3.增加社交场景设计,写字楼办公领域的陌陌,约吗?
乍一听,绝对是高端创企神器。可现场参观时你会发现,老潘的O2O办公室有高价低配嫌疑――千篇一律的玻璃房,放着目测3位数价格的办公家具。模块化方式预制办公室,用玻璃和成品型材“安装”整个办公室,降低了对装修的依赖。这种“轻工程”既可以降低装修预算,还有效控制施工周期。
如果说短租客户对硬件并不感冒,那么私密性是否会有人在意呢?在走廊,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间办公室内的一切,包括人物表情和显示器画面。我不能说这样的办公空间不好,只是,我有限的人生阅历中,同时具备“愿意展示”和“人少”、“钱多”三重属性的金字塔“塔尖”型公司好像并不多见。
社交圈?异想天开的跨界组合
SOHO 3Q的口号“和喜欢的人一起工作”,看上去很美好,但实际上很难实现,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会遇到谁。
更要命的是,3Q似乎没有审核机制,并且面对个人开放。换句话说,把风险控制在1300元上。即使没有骗子存在,在这个社交大于办公本身的生态圈,相互拜访是否会引来陌生人骚扰?
SOHO 3Q的竞争者有哪些?
假设一切不够美好的情况都不会发生,3Q会一帆风顺吗?
广大写字楼业主效仿并不难,尤其是3Q这种模块化组装的初级硬件产品,根本没有复制壁垒。而连锁效应――2015年内开设北京、上海10个网点的规模优势,恐怕短期内很难体现。毕竟大部分办公需求还是本地化的。
再就是各种产业园和孵化器,尤其文创、互联网、工业设计等产业,“重度垂直”的行业聚焦优势是老潘无法复制的。而这个角度来看,3Q只是创业者们游戏开始的“新手村”,来的都是匆匆过客,几个月后免不了投入前者的怀抱。
最后,还有笔者所从事的行业――北京、上海两地超过100个楼层的服务式办公室(ServOffice),只要敢于变革,把过去动辄人均成本4000-6000元/月的报价变成价格透明的短租产品,至少同辖区内跟3Q竞争不必担心于处下风。当然,我这么说,没准有些同行还会不高兴:别拿3Q跟我们比,我们可是真材实料,一把椅子就8000元。
“微利”折射空置率忧患
面对媒体时,SOHO当家人虽然打肿脸充胖子,一脸微笑地表示开业当天已经租出一半,但我相信精明的老潘心理一定很清楚,第一批访客和入住者有一半不是真客户――起码是伪需求(同业观察、展示宣传等)。事实上,办公短租如同酒店、会议中心一样,更看中“日均值”而非“实时值”。用大白话说:今天可能来了个土豪包场,瞬间100%满租,4周后到期,空一半也说不定。
销售是立身之本
最后说说销售吧,简单把客户分成新、老客户两类。
以SOHO的知名度,老潘的个人魅力附加传播能力,新客户的获取不是问题,难的是新客户的购买意向。毕竟是房地产项目,少不了传统预约、看房、比价……再怎么O2O,“在线支付”还是发生在销售现场而非其他场景。这个过程中,线上的流量成本,线下的营销费用,仍然少不了。而O2O的线上产生购买决策,以及预订、付款,仍然没实现。
老客户重复使用看似OK,毕竟有过体验认知,二次购买APP就解决了。但也面临频次问题,真有那么多的灵活办公需求吗?以及中小客户是否租得起本身。如果是支付能力强的大型公司,一次需要40-50个工位,而3Q未必恰好有那么多工位――除非空置率很高。所以,我对6-12个月后的重复客户数据也不看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拾穗》
- 读《鲁滨逊飘流记》有感
- 《世界遗产之旅》读后感
- 读《鲁滨逊漂流记》——第一次遇难有感
- 读《雕像》有感
- 善待生命,保护野生动物 ——读《伤鸭牵动万人心》有感
- 读《森林报——夏》有感
- 读《“诺曼底”号遇难记》
- 读《城南旧事》有感
- 读《三剑客》有感
- 电影《云天奇观》观后感
- 读有感
- 读《森林报——夏》有感
- 我的后悔感言
- 《阿衰》搞笑系列真是好看
- 论自我导向学习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 加强军史馆的网络建设
- 感受真实 2014年18期
- 浅谈县区供电局创新实施个性化群众性劳动竞赛
- 县级供电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 非主流的结婚形式的探讨
- 浅析新时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机制的构建
- 城市“蚁族”的社会认同调查与思考
- 浅析近期多部中国电影票房成功的原因
- 中部工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
- 浅析新闻伦理观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
- 浅议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 中国经济区域主义的演变
- 夯实基础开拓创新
- 浅析“第二代民族政策”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断赏析
- 《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断赏析
- 《卖火柴的小女孩》相关知识
- 《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断赏析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