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魏晋时期河西饮食文化发展的特征

魏晋时期河西饮食文化发展的特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魏晋时期河西饮食文化发展的特征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饮食不断丰富,烹饪技术显著提高。加之北方诸民族和西域民族饮食习惯的融入,河西饮食文化呈现出“胡汉”交融的特征。

[关键词]魏晋时期;河西地区;饮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农业、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北方民族的交流融合,河西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食料显著增多

这一时期,蔬菜品种也大幅度增加。《齐民要术》中记载了30多种蔬菜栽培方法,如茄子、葵、韭菜、蔓菁、堇、芹菜、芦菔、芋头、菜瓜、胡瓜、冬瓜、瓠、蘑菇、芫荽、胡姜、兰香、荏、桂荏、苋菜、蓼、薤白、竹笋、藕、菰菜、莼菜等。

韭菜是河西地区普遍食用的蔬菜之一。《齐民要术・种韭》记载了“于水上微煮韭子”,观察其是否生芽,以测定种子好坏的方法。这可能是我国农业史上测试作物种子发芽率的第一次记载。《齐民要术》随后对整地、播种、管理、收剪等都作了详细的叙述。韭菜是当时酒泉种植最广的一种蔬菜,除寒冬以外,其他时间都可以生长,它既是调味品,又可作烹调主菜,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直到今天仍是常见的蔬菜之一。

蔓菁,今称大头菜,其根和叶都近似萝卜和大头芥。蔓菁的产量较高,叶和根都可以食用,全身无废弃之物,因此被《齐民要术》列于蔬菜类第二位。

茄子,原产印度,大约在西汉时期引种至我国西南一带。魏晋南北朝,茄子在河西地区普遍种植,成为民众的常用蔬菜。

萝卜,古代名称较多,汉唐时期最流行的称呼是“芦菔”。“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第一次介绍了芦菔的种植方法。并说种芦菔的收入也很可观,秋中卖银,十亩得钱一万。但从芦菔附属于蔓菁这一情况看,当时萝卜似乎还没有形成当家品种,种植也不太普遍。”②

二、胡汉交融的饮食习惯逐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社会政治动荡,河西地区相对社会稳定,由此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其中,北方众多游牧民族迁入河西,带来了“食肉饮酪”的生活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黄初二年(221),曹真率军讨破叛胡治元多、卢水、封赏等,“斩首五万余级,获牲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只,牛八万”。③表明曹魏时期河西地区畜牧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魏晋时期河西的肉类品种主要有:鸡、鸭、鹅等家禽肉和猪、羊、牛、犬、驴、马等家畜肉。羊的饲养量最大,牛已有肉牛和耕牛之分,养鸡较为普遍。《齐民要术》中有《养鸡》一篇,批评了传统的放养方式,认为旧有的养殖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一遇风寒,大者损寿,小者或死”,④而采用笼养、圈养的方式加以保暖和清洁,搭配好饲料则可使鸡速肥。因鸡肉味道鲜美,价格便宜,饲养方便,再加之个体较小,宰杀和加工均较为简单,所以食用鸡肉是很普遍的,普通百姓常杀鸡招待客人。

酒泉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中,家畜以猪为多,家禽以鸡为多。屠宰图中宰猪的画面也有很多,而且在嘉峪关新城M3和M5的壁画中都绘有坞壁和猪的图像。当时酒泉的养鸡业也有一定的规模。嘉峪关新城M6壁画“鸡群图”⑧中绘有10只鸡,其中不仅有母鸡,而且还有几只羽毛丰满的公鸡。在其他墓葬壁画中,也有数量不等的鸡的图像。⑨这些都说明当时酒泉地区养殖业的兴旺,而养殖业的兴旺,必然带来饮食业的繁荣。

酒泉魏晋墓壁画中反映养殖的画面较多,常见猪舍、鸡棚、牵羊人等形象,以及猪在坞旁觅食、鸡群飞啄、牵羊人悠闲走动的图像。还有牲畜饮水的井饮,繁殖马匹的配种。而宰猪、宰羊、宰牛、杀鸡、煲鸭的劳作,以及伏猪于案上杀宰,羊四足倒挂,宰牛,庖丁举铁锤击头部,捕猎野兔、野鹿等一系列画面,都是当时实际生活的反映。从这些画面可以看出,当时的肉类品种极多,主要有鸡、鸭、鹅等家禽肉和猪、羊、牛、犬、驴、马等家畜肉,捕猎的野味有鹿、兔、獐、雁、野猪、雀、鹤鹑等飞禽走兽和鱼虾等。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三、主食制作方法改进

饭是河西民众饮食的核心,多使用黍、粟、稷等,制作方法或蒸或煮。王粲《七释》中说:“西旅游粱,御宿素粟,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就是指粮食制作的饭类。当时麦的价格较低,所以老百姓多食用麦饭。

粥在魏晋时期河西的日常饮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论士族高门还是黎民百姓,都经常食用。另外,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和战乱连绵,普通百姓常处于饥荒之中,粥就成为度荒的主要食品之一。根据制作粥时使用原料的不同,可以把粥分为白粥、麦粥、粟米粥、豆粥等。白粥即为大米粥,粟米粥是以小米制成的,在河西比较普遍。不仅百姓食用粟米粥,官宦之家亦用来救济饥民。如《南齐书》卷28《刘善明传》中载:“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擅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百姓呼其家田为续命田。”麦粥是用整粒麦子熬成的粥,若磨碎再进行制作则是麦屑粥,一般为生活贫困者所食用,守丧者也常常食用麦粥或麦屑粥,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与尊敬,如《陈书・孝行传》载张昭的父亲去世后,张昭兄弟都“不衣绵帛,不食盐醋,日唯食一升麦屑粥而已”。而大多数百姓所食用的麦粥即寒食麦粥,这在文献中记载最多,《齐民要术》中提到的“醴酪”即是此粥,其制作方法大概系大麦煮粥,然后加配杏仁和饴糖等物做成。豆粥是用红小豆、绿豆等豆类为主制成的粥,各阶层的人都可食用。但常以豆粥为食者,基本上是家境贫寒的人,“豆糜为食”等就是形容家境贫寒的常见用语。

饼是由小麦磨制成为面粉后加工制作而成的主食。胡饼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汉代时传入中原地区。其制作方法与今之烧饼类似,于炉中烤制,其炉则称为胡饼炉,因饼上撒有胡麻,故名胡饼。嘉峪关新城魏晋1号墓前室东壁,绘有一幅两庖女制作胡饼的图像。酒泉西沟7号墓也绘有一幅制饼图,画面是一庖女头梳鬓,着裙,在灶前用左手在平底锅上烤饼,右手在案上取已做好的胡饼。

馒头,亦被称为馒头饼。束晰在《饼赋》中称:“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馒头宜设。”当时的馒头类似今天的肉馅大包子,其来历在《事物纪原》中有所记载:“昔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也,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飨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祀,神亦飨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⑩嘉峪关新城1号墓前室东壁、3号墓前室西壁西侧、7号墓中室北壁,均绘有一庖女用缸揉面的图像。酒泉西沟7号墓绘有3幅头梳鬓、着长裙的庖女,高挽衣袖,双手在陶盆中揉面的图像。新城3号墓前室西壁、5号墓前室东壁、4号墓前室西壁,均绘有庖女右手托盘,盘上有圆形食品,形似馒头。新城6号墓中室北壁西侧,有一幅厨师蒸饼(馒头)的图像。画面是一厨师持擀杖在案上制饼,右侧一庖女正包馅,左边放置五层蒸笼,笼上放有饼正准备蒸之。蒸饼形状是圆的,饼上嵌有枣子,饼内包有肉馅,可见当时河西一带的馒头是带馅的。

面条是由未发酵的面做成的。其基本的做法是将水与面粉混合做成面团,再拉成面条。《齐民要术》用一整章介绍了饼的做法,其中提到了几种汤饼。有一种是A,它是肉汁与面粉做成的面团,把揉成拇指大小的面团浸在水中,并用手向盆沿揉压使之极薄。另一种饼叫作“水引”,它由肉汁与面混合做成,把面团揉或者拉成细细的一尺长的面条,使之像韭菜叶一样细。这种面食就是河西人民人常吃的面条。

四、烹调技术日益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烹调技术进一步发展。如动物原料整体的分类已经比较细致,动物全身的各个部位都有了较为统一的名称,便于分类和选择。汉代铁器普及,取代了青铜器,从此烹饪制作中的刀具更加锋利,对烹饪原料的加工更为方便,刀工成型也更加多种多样。《齐民要术》中对刀工情况的描述既有成型名称如窗、片、方、条等,亦有加工方法如解、断、切等,说明当时的烹饪初步加工已较此前有了进步。

火候是菜肴烹调过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它直接影响菜肴颜色的固定、口味的渗透、原料本身的成熟度等,关乎整个菜肴的成败。“火候”一词在唐代才出现,但从魏晋南北朝的烹饪发展情况来看,对食物的加热情况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冷菜的制作方法已经有酱、范、排、脯、腊等,热菜制作方法也有羹、蒸、腥、惫、煮、炙、奥、糟、苞、煎、消等,已有二三十种烹饪方法出现,不同的烹饪方法对应不同的烹饪原料和性质,对原料的加工、口味、质地、形状、色泽等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炙,《太平御览》卷863引《释名》曰 “炙于火上也”,而“貊炙”则“全体炙之,各自方割,出于胡貊之为也”。可见这种方法最早是出于胡族,以今看来,当是将整只动物进行烤炙,众人闲坐,各自以刀割食。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胡汉融合程度的逐渐加深,汉族对“貊炙”的方法已经习以为常,并开始大量使用这种方法烹制食物,其食用方法已带有汉族的文化色彩。河西魏晋墓壁画中有多幅炙烤牛羊肉的画面,新城6号墓前室东壁,绘有一幅烤羊肉串的图像。画面有一女子手持带柄的三股叉,叉上串有肉块,另一女子双腿跪坐在火盆前,正在烤肉。在北壁西侧和西壁右侧,绘有多幅进食图,画面均表现仆人手持长柄三股铁叉的羊肉串,递给主人。1号墓中也绘有一仆人在烤肉,另一幅绘有一男主人坐于榻上,手持一把扇子,前面有一男仆正在把羊肉串递给主人;7号墓中绘有两女子席地跪坐,中间一张小桌,右侧一女子右手持一长柄三股铁叉,她们正在宴饮;5号墓中室也绘有孩童手持羊肉串的图像。高闸沟晋墓画像砖中,绘有一女仆手持羊肉串的画面。 炮,是胡族比较盛行的一种烹饪方法,也是我国最古老、最原始的烹饪方法之一。《说文解字》:“炮,毛炙肉也。”《广韵》:“炮,裹物烧也。”古代先民们在捕得猎物以后将之投入火堆,肉常常被烧得焦臭难闻,无法下咽,后经长期摸索,发现用泥巴包裹住肉后再丢进火堆烧烤,这样不仅剥时会把兽毛脱掉,而且肉质鲜嫩,味道极美,这即是“炮”。魏晋北朝时期将这种“炮”肉法称为“胡炮肉”。《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炮羊肉”:将刚满一年的羔羊肉切成薄片,加入豆豉、盐、葱白、姜、椒、胡椒等调味品,然后装进洗净的羊肚内,缝好;挖一个烧火坑,将之烧热,掏出火灰,把准备好的羊肚放进坑内,然后盖上火灰,再继续烧火,过一会儿就香味扑鼻了。这种烹制肉类食物的方法为当时的汉族所喜爱,一度甚为流行。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这些加工方法相互融合,促使着中华饮食文化向着更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方面发展。

肉的腌制技术在魏晋十六国时期已经出现。酒泉西沟7号墓,绘有一庖女在清洗一只刚被宰杀的鸡的图像。西沟4号墓绘有一男庖,左手提一只鸡正欲烫洗拔毛的图像。以上宰杀和剥剖洗濯场面,生活气息浓厚。宰杀都在室外进行,而室内大都以灶为主体,种种饮食活动非常丰富。同时还可以见到壁上成行排列、用挂钩悬挂的肉条,可能是腌制的肉,就是今天火腿的滥觞。由此可见魏晋时期河西一带肉类的腌制技术已很普遍。

五、调味品不断增多

魏晋时期,调味品制作技术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普遍运用。常用的调味品有猪膏、牛脂膏、羊脂膏、白梅、紫草、芥、干梅、葱、姜、蒜、茱萸、花椒、桂皮、木兰13、胡椒、胡荽、安石榴、荜拨、酒、酢(苦酒)、蜜、酱、豆豉等。

豉,是与黑大豆或黄大豆蒸煮后发酵制作而成的,与盐并称盐豉,是居家饮食的必备调料,应用极为广泛。《齐民要术》中有一节专门介绍豆豉的制作方法,较为详细介绍了豆鼓制作过程中对场地、季节、温度、火候、选料、检验和贮存等,都有了一定的具体要求。

酱,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齐民要术》卷8中有“做酱”一篇,专门论述各种酱的制作方法,体现了制作技术上的逐步提高。

从《齐民要术》的记载看,当时对酢的使用方式已经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种应用方式:一是在加工类食品中使用到酢,如腌渍酸菜和各种蔬菜所制作的菹时,都要用到酢。二是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使用酢来进行调味,以确定菜肴的整体味道,达到突出口味的目的。另外,当时的人们还认识到加入醋能够为菜肴增进美味。

[注 释]

①吴廷桢:《河西开发研究・古代卷》,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2《文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页。

④北魏・贾思勰著,缈启愉、缈桂龙译:《齐民要术》卷6《养鸡第五十九》,齐鲁书社2009年版。

⑤齐陈骏:《河西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⑦岳邦湖:《岩画及墓葬壁画》,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⑧⑨张宝玺:《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壁画》,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第61页。

⑩高承:《事物纪原》卷9《馒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第920册,1987年。

13据缪启愉、缪桂龙《齐民要术译注》,木兰是木兰科落叶乔木,皮味香辛,被作为香料使用,与桂皮相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禽流感带来的笑声
洗菜也快乐
五三班的坏小子
游孙文公园
开学第一天
春天的家乡
唠叨的妈妈
游手好闲的一生
寸草春晖
劳动也快乐
友谊风波
骑自行车比赛
古越春夜
逼和
珍惜生命
气相色谱法应用于焦炉煤气的分析
地质矿山勘测问题研究
alkane类添加剂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试析现代林业生态建设和林政资源管理的关系
Hadoop Yarn标签调度的应用
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破坏机理与支护技术探究
对改扩建矿井首采区巷道布置优化设计的分析
地方军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煤矿防治水面临的新问题及优化措施
土木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解析
煤矿井下开采中的采面顶板管理分析
天然气储气调峰与安全应急的有机结合
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和解决措施
循环水泵超功率的原因分析与处理
探析冷轧厂酸洗工艺阶段的常见故障及优化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课文内容
《一面》教学设计1
《有的人》教学设计3
《一面》教学设计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难句讲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简说
《一面》中心思想
《有的人》一课一练
《一面》一课一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心思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外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
六年级上册《一面》课文内容
《一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