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9-26

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精品源自高考备战

不同的语言流派对语言语义给予不同的解释,形成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经验论强调作者的权利,以忠实与作者为主题,译者只是“传声筒”,发挥着“转述者”的作用;唯物论和结构主义将视角转移到翻译交际过程的文本环节,强调译者重视原着本身的思想,译文必须给人和原着同样的感觉;解释派哲学理论将焦点转移到读者身上,反映到翻译理论方面就是“翻译就是再创造”。总之,传统的翻译理论将注意力放在“结果”上,在对比原文与译文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系列的翻译技巧。翻译活动涉及两个语言体系,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提出人类语言离不开人类的体验感知,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从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来研究语言。同样,人类的体验和认知必定先于翻译,译文也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中重视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努力处理好文本、认知主体、译文、现实世界的关系,建立“解释的合理性”,倡导“翻译的和谐性”。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阈下,探讨新的日语翻译教学模式。

一、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认知缺失

二、现代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内涵诠释

我国的翻译理论具有漫长的历史。清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对目前翻译事业的健康迅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鲁迅和瞿秋白提出的“凡事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之说则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从翻译教学理念方面看,目前我国的翻译教育存在不够重视理论翻译的现象。不少人认为只要看懂外国文章,会写本国语言就可以从事翻译,因而缺少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一些具有翻译经验的名家也认为翻译依靠的是实践、经验和译者的天赋,而不是纸上谈兵、空洞语言似的理论。他们从根本上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够明确,导致无实践的理论显得空洞,无理论指导的实践也很盲目。即使是对名家名篇的翻译,翻译理论不同,其翻译风格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翻译理论自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问世以来,对当前的翻译研究注入强大的生命力。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体系,离不开人类的体验感知,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从体验的角度解释语言,从人类一般的认知能力来研究语言。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强调翻译是人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知,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翻译要注重语篇的整体性,达到翻译的和谐性。

三、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思索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它突出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王寅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模式主要体现在:翻译具有体验性;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翻译的语篇性;翻译的和谐性;翻译的两个世界[3]。

笔者认为其中“翻译的和谐性”既是翻译活动进行的原则,也是翻译的目标。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目的即达到人际和谐,翻译也应当力求达到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和谐。翻译本身涉及“人”和“本”,其中人作为有意识的主体,在认知“本”的时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本”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蕴含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翻译活动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流互动的结果。本文拟从“翻译具有体验性”、“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翻译的语篇性”、“翻译的语篇性”这五点出发,对中日两种语言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发现更合理的外语翻译教学模式。

(一)基于体验性的翻译教学

从事翻译活动,必然涉及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要素。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具有体验性,首先,指作者的认知和理解来自体言活动,其次,译者和读者的认知和理解自体验,而且只有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的理解,才能获得文本原来的创作意图。

日语的“一割引、二割引......”,汉语的直译为“减少一成、减少两成......”,而地道的汉语表达则是“打9折、打8折......”,显然二者有着明显体验上的认知差异。

对于日语的拟声拟态语,要体验认识日本人对音声的感觉。金田一春彦指出:“ア”和“オ”开头的拟声语表“粗大的东西”,“エ”音开头的拟声语不用于夸奖人,“カサカサ”等“カ”行辅音给人干、坚硬感,タ行辅音给人强烈感和男性感[2]。译者只有准确捕捉和合理体验大自然的声音差异,在实际体验理解中日双语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翻译和正确翻译教学。

(二)基于多重互动性的翻译教学

多重互动包括认知主体与文本互动、认知主体与现实世界的互动、译者与读者的互动。不论是认知主体的人、认知主体所存在的现实世界,还是认知之物“文本”,均不能作为独立的存在,本来就是“人中有文”、“文中有人”和“人在现实中”。因此,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文本”和“现实”中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必须反复考虑“本文”和“译文”、“读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而且作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必然受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达到翻译的和谐性,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既要强调“认知主体”、“现实世界”、“文本”的互动,也要考虑文化因素。

作为日本固有的“和语”词汇被赋予深厚的日本文化内涵,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语解释,给翻译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すし”一词体现日本的饮食文化,有人直译为汉字“寿司”,有人根据其紫菜包饭的制作方法而译为“饭卷”,近年有人根据其中国料理中发音的“四喜丸子”被译做“四喜”。作为译者,遇到这样的词汇会相当困惑。

在进行上述日语词汇的翻译教学时,作为认知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要不断地进行诸如文本、译文、译者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对比互动,然后选择确定更加合理的翻译,实现翻译的和谐性。

(三)基于一定创造性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由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基于对事物的体验、文化背景、民族、教育层次、思维方式不同等,体现在翻译中,将源语言转换到目标语的结果也有差异。但作为源语言的文本经过译者的加工,都打上了认知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烙印。因此,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并非所有的创造都合理客观,能够达到较好地理解原文和反映作者思想的翻译,发挥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如果不是特指,日语一般不使用“一”这一数词,在句中无表达“多”含义的修饰语的情况下,日语名词本身表示单数“一”,但在汉译时,如果不添加“一张”、“一个”等数量词,句子就不自然。这时,作为译者应当发挥个人创造性,添加对应的数量词。

(1)狐が井戸に落ちましたが、どうしても上がれなくて、困っていました。/一只狐狸掉进了井里,怎么都上不来,正在为难[5]。这里的“一只”翻译做汉语时不得不添加,否则就会引起歧义。

日语的形式体言在日语中起着将动词名词化的作用。缺少形式体言,句子不完整,意义不能清晰地表达。但汉译时,若一一译出来,则会显得啰唆,所以可以适当的删减。因此,在日语翻译教学时,有必要提醒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有度地创造性翻译。

(四)基于一定语篇性的翻译教学

翻译的认知模式在接受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语篇为基本层面”,形成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认为语篇中个别词语句的理解和翻译离不开对语篇整体的功能和认知分析,必须深入体会和综合思考句与句、段落和章节所反映的意义,注意前后的连贯性和风格的统一性。

对科技文的翻译教学相当难。科技文章的专业性非常强,一般句子结构比起小说简单,但列举产品规格时会以不完整的句子或图标的形式表达,专业术语和外来语较多。这要求译者熟悉所译文章涉及的专业,否则就容易出现原则性的错误。要翻译电脑方面的文章,要求懂些电脑的知识;要翻译气象方面的文章,就要具备气象方面的知识。

文学翻译向来被认为最难翻译到位。因为它不仅是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更要译出作品的神和作家的风格特点[4]。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因此,有很多译者尝试着对它进行翻译解读。其中对文章开头一句话的 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精品源自高考备战

理解,就出现很多种翻译。

(3)国境の长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る。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信号所に汽车が止まった。

(3)中的单单一个“国境”就出现过“国境”、“边界”和“县界“三种译文。从整片文章了解到,主人公是要去距东京300公里的新泻,那么“国境”的直译容易造成误会,“边界”也多用与政论文中对国境的说明,因此,“县界”在这里更贴切一些。

在进行科技文章、文学作品、政论文章、说明文章、书信等语篇翻译教学时,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考虑语篇的整体功能,以及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的循环过程。

(五)基于两个世界的翻译教学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所谓的翻译的两个世界指的是“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们是语言形成的基础,也是翻译生成的根本。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原作者所要表达的两个世界,并尽可能还原出原作者对这两个世界的认知。

诗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不论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诗歌有汉诗和与和歌两种形式,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诗歌发展成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传统短歌、俳句、现代诗。诗歌具有高度凝练、富于想象、着重抒情等特点。对诗歌的翻译,既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又要熟悉作者的风格[3]。日本名家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や 蛙飞び込む水の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俳句。这首名句译者颇多,形式多样:“古池—青蛙跳进水里的声音”、“幽幽古池畔,青蛙跳破水中天,丁东一声响”、“古池塘,青蛙入水,水声响”,“苍寂古池塘,不问鸟雀喧、一蛙穿入水,丁东一声喧”等。仅从以上四种翻译可以看出,三个译者对眼前事物的理解、认知不一致,欣赏的角度不同,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不同。在进行诗歌翻译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并用鲜明、生动表达原作,使读者读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充分准确反映原作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翻译理念,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地缓解目前翻译课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该模式从教学开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翻译课的实用性,在课堂上完成翻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拉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当然,翻译作为把一种语言文字含义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活动,涉及认知主体、语言两个基本主题。认知主体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要引导学生合理翻译,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从事翻译教学工作者必须接受一定科学教学理念的指导,同时具备较高的母语和外语水平及渊博的知识,而且在继承国内优秀翻译理论的同时,运用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的体系,改革翻译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难忘童年
给四川小朋友的一封信
让我们手拉手
手拉手活动给远方小学生的一封信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难忘的童年
给西部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一封信
难忘的童年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1
难忘的童年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难忘童年(6)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3
充分认识错误的检讨书范文
国旗仪式中的缺席的检讨书范文
扰乱课堂检讨书范文
上自习课说话的检讨书范文
学生干部检讨书范文
寝室清洁卫生问题的检讨书范文
无故缺座的检讨书范文
爬墙外出上网检讨书范文
学生干部工作没做好的检讨书范文
学生喝酒违纪检讨书
触犯校规校纪的检讨书范文
缺乏组织纪律性的检讨书范文
作业没及时完成的检讨书范文
宿舍楼违章使用电器的检讨书范文
银行工作检讨书范文
住宅外观(外立面)设计
个人年终总结
装饰、装修工程中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的主要项目
某大厦工程冬季施工方案
施工单位资料(通用部分)的管理
某公司办公楼、宿舍楼、车间主体工程冬季施工方案
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中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的主要项目
屋面工程的隐蔽验收记录的主要项目
怎样整理工程技术资料
工程资料保管的期限与密级
土建 房屋工程施工放线方法
质量检查内业资料遗留问题及解决方案
建筑抗震知识
工程管理部工作总结
当前中国别墅设计与美国的差异
《日月潭》 重点问题探究
《难忘的泼水节》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难忘的泼水节》 考点练兵2
《日月潭》 整体阅读感知
《难忘的泼水节》 趣闻故事
《难忘的泼水节》 考点练兵1
《难忘的泼水节》 重点问题探究
《日月潭》 知识点精析
《日月潭》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难忘的泼水节》随堂练习 巩固篇
《日月潭》随堂练习 巩固篇
《难忘的泼水节》 范文习作
《难忘的泼水节》 知识点精析
《难忘的泼水节》 相关介绍
《难忘的泼水节》 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