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分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分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5

分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分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分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分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翻译 影响

论文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翻译作为语际交流,它不仅只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移植的过程。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价值标准、审美取向、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拥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每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印证,翻译成了一种必然的文化活动。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译者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地进行着文化的比较,所以译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所谓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要认识到翻译既是跨语言、又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以下就几个方面具体阐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价值标准对翻译的影响

在众多文化因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之一。它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并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需要和行为方式。

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最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诚的伴侣,怜爱无比。故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为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gay dog(快乐的人),bull dog(硬汉),run-ning dog(乖顺的家犬)等。而狗在中国人眼里却有“仗势欺人”、“为虎作怅”之嫌。故汉语中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如:“狗仗人势”、“走狗”、“狗腿子”、“做人鹰犬”等。

又如在中国,当人们去朋友家吃饭时,饭前男女主人经常会说:“饭菜不好,请多包涵。”对于中国人来说,主人对客人说这话是极为自然和恰当的,有“谦虚、好客、请随意”之意。如果这句话直译为“These dishes are not good , please made do withthem.”给不懂中国文化的人的反应可能是“Why don't you treatguests with good dishes?”英美人则正相反,他们请人吃饭,一定会说这道菜如何可口,那道菜如何美味,即使对自己做的菜没有十分的把握,至少也不会说“饭菜不好”的话。故把原句变通一下,译成“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supply.Please feel athome and help yourself.”这就是汉文化所崇尚的谦虚与西方文化所推崇的诚实、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

二、审美取向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同一事物.在这一民族看来美仑美奥,而另一民族却不这样认为,甚至视之为丑陋不堪。

wise as an owl意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可能令中国人费解。owl在汉语中是“猫头鹰”或“夜猫子”。两词都含贬义,因为它们的叫声吓人,样子丑陋,因此中国人对它们并无好感,常把它与厄运、死亡、荒凉联系在一起。而英国人则会联想到智慧。在儿童读物、漫画和动画片中,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俨然一付学者的派头。

龙(dragon),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秘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它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龙体”。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东方巨龙”而自豪。“龙腾狮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一系列比喻无一不是极美之词,它们渲染着热情洋溢的气氛、奋进的力量。所以,成语“望子成龙”中的“龙”意味着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整个句子应译为:"Everyone wants his child toshine.”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称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常用来比喻邪恶的势力。

三、行为准则对翻译的影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次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行为准则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四、生活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is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所以当出现“core family”和“dink family”这样的外来词汇时,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这种生活模式。

总之,英汉翻译既是英汉语言的转换,也是英汉双语文化的对接,不同语言的转换必须服从一定文化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对语言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度,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或减少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只有这样,译文才能真实地反映原文的面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外星人访问地球
第一次劳动实践
忘不了的一个人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清明节春游
我是春天里的一阵风
参观抚州最高学府东华理工大学
我最敬佩的人
美丽的春雨
我最喜欢的文具盒
春蚕
我的毛豆兄弟们
向勇者挑战
我的书
赞野草
财政约束条件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创新
省管县后县(市)财力走势分析与思考
基于中餐菜单的英译翻译策略
控权
英汉词义差异及其翻译探究
关于建立县级财会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研究
建立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探讨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翻译
浅谈英汉字幕翻译中的语意与语势
关于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
英文字幕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德国行政法学中行政主体概念的探讨行政法论文(1)
浅谈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晚清侦探小说翻译
《穷人》教学设计二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二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三
《詹天佑》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二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二
《詹天佑》教学谈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反思
《詹天佑》一课的导语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三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一
《彩色的翅膀》教学随想
《詹天佑》教学反思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