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10kV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浅析10kV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2

浅析10kV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10kV 电力配网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讨论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流程,最后提出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有效管理措施

【关键词】10kV;配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的建设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就对10k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施工技术管理不当,就会有误工和返工的情况发生,不能及时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要想保证10kV电力配网工程建设的质量,就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这样才能提升10kV 电力配网工程的质量,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用电环境。

1 10kV 电力配网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

1.1 人为因素

人对10kV 电力配网工程施工的影响占主要因素,是电网施工质量保证的核心。施工管理中应先严格管理施工人员,通过各种奖励方法激励施工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施工人员应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全面认识到安全、质量的重要性。在 10k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中,不断提高业务和技术能力,拓宽知识面,引进新的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质量要求。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必须按要求持证上岗,做好施工前期的培训,对安全、质量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材料是施工中的基本物质基础,工程的施工离不开材料,工程的质量更离不开合格的材料。所以要提高10kV电力配网工程的质量和正常施工,就必须保证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管理。施工中,切忌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应严格做好材料验收、储存、进场的管理工作;材料的供应周期应该合理,减少材料浪费,平衡仓储,避免闲置材料增加成本,做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并保证工程的质量。

1.3 环境因素

影响 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的环境因素有:气象条件、工程地质条件、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制度等。因此在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施工条件,结合气象等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1.4 设备因素

在进行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中,应结合施工条件,选择适合的施工机械设备,以达到施工工艺和工序质量保证。操作机械设备的人员应熟练掌握操作程序,遵守操作规章。另外要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以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和使用性能。

2 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流程

流程管理就是对工程计划进行监督并有力实施,包括从施工合同的订立、制定详细施工计划、施工到最后的完工和验收过程。目前,电网工程安全、质量事故还是时有发生,这和管理者、施工人员都有关系,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监控管理流程。施工前,要制定好详细的施工计划方案,创新项目新设计,优化施工方案;重点是施工中要做好有力的执行,此流程管理的重点是工程进度和施工操作规范,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同时做好造价的成本管理,有效控制各个环节的成本投入,以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高效优质的电网工程。

3 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有效管理措施

3.1 加强设计的监督力度

配电网的设计是电网工程质量表现的关键,电网的设计方案应有科学性,因此在选择设计单位时,应选择条件优越、资质较深的单位,保证电网设计的合理性和图纸的准确实用性。另外,聘请设计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方案制定,对设计过程起到监督作用。开始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和设计人员对图纸进行会审和深度沟通,确定图纸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并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

3.2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周围具体的施工环境全面审核其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若对施工方案没有做到十分全面的分析,便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影响,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后果,如返工重做等;出现这些情况,不仅不利于施工单位的行业名声,给施工单位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还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增加了施工成本。所以,必须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且对设计单位关于施工方面的设计技术进行严格的把关,客观公平公正地去分析每一项技术,不能轻信企业的权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而且还能保证其方案的顺利实施。

3.3 提高专业人员技术

任何的工程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好的施工队伍,好的施工队伍不仅技术过硬,对技术力量的分配合理,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在进行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队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详细分析工程的各个施工点,上岗前还应进行短期的培训,重点讲解工程质量的重点和难点,让每一个施工人员了解整个工程的情况和自己的职责范围,树立工程质量的意识。同时,定期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拓宽知识面,吸收新技能并引进到工程施工中,以保障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质量意识,使其能合理优化的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好各层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做到人员岗位的高效率发挥。

3.4 建立规范化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

完善工程管理全过程管控,从招投标开始至施工结束,到最终质保期到期,完成整个施工建设周期。施工图设计完成并通过图纸及预算审查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开展限价编制及招投标工作;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在有效期内完成合同签订。进入合同履行期开始,施工方受合同条款约束,需配合开展图纸审查、复测及其他施工前准备工作并在完成后报业主申请开工。工程开工始,由业主、监理同时对在建项目监管,施工方的质量和材料、设备供应方的设备进行合格把关检查和管理;工程建设完成,经业主、监理单位验收通过后方可投产运行,并按合同约定进入质保期处理;质保期到期,工程项目安全运行,支付质保金,完成整个施工建设周期。 3.5 重视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

在10k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中,施工质量的监督极其重要。一般情况下,电网的施工是阶段性进行的,在完成一阶段后要依据相关的流程对施工段的质量进行检测和监管。应该全面重视检测环节的工作,特别是电力工程技术安全性能方面,应依据标准的规范进行检测,如果没有做到全方位的检查,会对施工人员造成安全威胁。此外,材料的监管工作也很重要,实际施工中,要避免电缆、电线与施工需求不相符的情况,防止材料质量不合格,提高监管材料的力度,减少浪费材料,降低工程成本,对材料监管人员树立责任心,防止其利用材料谋取利益。对工作人员调换材料的情况,应严格处置,确保施工现场的有序管理。如果10k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中出现质量监管不合理的情况,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在尽量不增加造价范围内保证工程质量的修复,给后续阶段工程提供质量保障。

3.6 完工后的总结和评估

大多10kV 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有效管理都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累积上,所以对电力工程完工后的总结和评估极为重要。评估是对整个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综合打分,评估指标有:工程是否如期交付使用、质量是否达到合格、施工过程中是否有安全问题等,对其确定之后再进行综合打分。评估的时候要保持公平公正性,不让与此工程有关系的人员参与,多采用同行的评估,优势在于同行具有专业的观点,评估也较客观,不掺杂主观思想。

施工过程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要对整个工程进行技术性的经验总结。对欠缺的地方进行反思,找出其原因,从管理方面进行调整,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防止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 ;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整改,方便以后工程中的问题化解。对好的流程和设计进行规范,作为以后的标准进行借鉴。总结不是针对管理者个人的,它可以是整个10kV 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队伍的参与者,是一个小团体,每个人可以提出各自的问题和意见,这样集思广益,对问题的全方位解决极具效果。

4 结束语

10kV电力配网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基础建设工程,其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成千上万群众的日常生活能否正常进行,所以需要在其施工技术层面上完善更为高效的管理模式,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合理地管理其施工流程,优化其周围环境,实施好相应的技术监督工作,来保障整个配电系统得以安全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站在车站的门口》
这也是一种承诺
这也是一种永恒
9年江苏高考零分作文《品味时尚》
这也是一种力量
《站在老家的门口》
《站在天堂的门口》
2009北京高考零分作文《隐形的翅膀》
9年江苏高考零分作文《品味时尚》
这也是一种芬芳
2009高考零分作文—高考零分作文汇总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站在文学的门口》
9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品味时尚》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给水处理技术
泵与泵站
吉林省城市供水规划大纲
某桥梁钻孔灌注桩监理实施细则
松花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分析
澳大利亚调水工程
甘溪三级水电站枢纽布置设计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的监理实践
浅谈天然河道水面线推算要点及改进方法
巧用南方CASS5.0制作测绘报告
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河道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水面线的设计计算
南方CASS测绘成图软件应用常见问题解答
水运工程施工监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雷雨》人物分析
《雷雨》随堂练习之一
《雷雨》同步作文:素材积累
《雷雨》教案之二
《凡卡》
《雷雨》作者轶闻
《雷雨》随堂练习之二
《雷雨》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雷雨》知识点精析:重难点分析
《雷雨》美文赏析之二
《雷雨》美文赏析之一
《雷雨》选段
《雷雨》同步作文:范文赏析
《雷雨》知识点精析:思想探索
《雷雨》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