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9
语篇翻译的节奏
语篇翻译的节奏 语篇翻译的节奏 语篇翻译的节奏 更多精品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摘要】语篇翻译中的节奏的是一个以语篇实体为基础,以语篇中的信息为线索,激活人们的背景知识即信息储备,依靠人们的认知推理,最终完全理解语篇,以求达到完美翻译的过程。本篇文章系统解读了翻译过程中的节奏,介绍如何把握语篇翻译的节奏。
【关键词】节奏;语篇;翻译
一、概念
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体,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在接受语言中再现源语信息”。Nida对翻译的这个定义可以说是迄今最准确的表达。
1、语篇翻译的连贯
连贯是语篇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过去很多学者和语言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探索。Bell 认为连贯在于语篇内各种概念和关系的重构和排列组合。Brown & Yule 则认为连贯是读者的百科知识与对文本的理解相互作用的结果。Sperber & Wilson 则把连贯看作是关联的结果。这些观点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对连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上升为阅读的接受效果。
2、语篇翻译的动态连贯实质——节奏
对连贯的定义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所以显得纷繁芜杂,莫衷一是。Matthews从语篇与句子的比较方面理解,对连贯的定义是:连贯被当作一个准术语使用,指话语或语篇的内容连接在一起,或被理解为连接在一起,以用来区别于杂乱地放在一起的句子。Richard等人从连贯的体现理解认为连贯是“连接语篇中话语的意义或语段中句子的意义的关系。”那么,连贯节奏到底是外在于语篇还是内在于语篇的呢?从认知的角度看,节奏就是语篇接收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对存贮于大脑记忆中的信息的推理。
二、节奏的解读
1、原文解读过程中节奏的动态构建
翻译的第一阶段应为对原文的理解识别阶段。在此阶段当中,译者需要不断地通过自己的世界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知识等去分析原文,去揣摩、推理译语接受者在不同认知框架下对原文连贯性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把握语篇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关联或功能上的连接关系;分析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从而建构起对原文的连贯性理解。在这个识别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对原文的理解的不精确与偏差,从而导致节奏的不协调。
2、译文表达过程中节奏的动态构建
翻译的第二阶段为语篇的表达阶段。在此阶段,译语语篇是对原语语篇的再现,是在对原语语篇理解基础上的重构。这个阶段的问题在于,有的时候即便是译者已经建立了对原文节奏很好的理解的基础上,仍然会造成原文与译文的连贯脱节。这种情况最常见于文化差异的处理上面。语篇节奏的基础在于语篇接受者的原有的理解和推理能力,译者应该利用推理机制,对他可能的译文读者的先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做出适当的判断和假设,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阅读感受相契合。文化缺省不同于表层连接关系中的省略或是隐性连贯下的“语境缺省”,对于文化缺省的补偿并不是说为了追求译文的连贯流畅,用译入语文化去替换原语文化中造成缺省的那部分知识,或者说删除含有影响其节奏的部分。
三、节奏的把握
1、不要逐字逐句地死译
英文有这样一句名言:Love me, love my dog. 如果从字面上来翻译,应是:爱我及狗。然而大家都知道确切的含义应该是:爱屋及乌。所以翻译不能是逐字逐句的死译,切忌在翻译时把汉语和英语对号如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文和中文在句子形式上是大不相同的,英语注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句子完整,句子以形寓意,因而严密规范。而汉语重意合,造句重意念连,不求句子齐整,句子以意役形,因而流泻铺排。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翻译的东西是给中国人看的,所以必须符合中文的习惯。同样我们翻译英文,也要考虑到外国人的语法习惯。
2、中心要突出,不要逻辑失调
对于一篇文章应该有明确的语篇意识。篇章的词组、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集合,要注重句子与句子,词与词,段落和段落的衔接,句子和句子的主次关系,同时理清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有逻辑性的节奏,以此来有效的表达思想,传达信息。任何一段话,哪怕不到一句话,也应突出其中心,强调的是语篇的理解,首先从语篇角度分析和理解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明确整篇文章和段落的含义,同时根据上下文确定意思,最后用汉语表达出来。我们要明确的是,翻译不是对段落的词、句,哪怕是难懂字句的分析和理解,当然词、就一定不能脱离篇章这样一个大的语言单位背景,要全面的把握全篇的主旨,行文的层次,给段落分析提供可靠的导向,而段落的分析反过来又可加强对篇章结构的认识。
3、节奏的衔接
文章不是一连串句子和段落无序的结合,而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语篇,要求词句之间,在形式上,语义上都要具有节奏的连接性,即所谓的“形连”和“意连”,所以我们必须把握段落的意义,透彻理解每一语句的信息,当然在阅读文章时,还要特别注意影响节奏的功能词,同时把这些功能词或短语所表达的意念,如条件,让步,因果,转折等忠实的表达出来。一篇文章是否清晰流畅,关键在于能否运用恰当的语句形式进行连接,从总体上说“衔接”包括文章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以及段落中语句之间的连接。当然还可以用增、减词等方法来实现语义的衔接。
四、结语
如上所说,节奏是语篇建构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是语篇翻译中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节奏的建立是个动态的过程,是需要译者不断地利用背景知识,推理分析,以建立原文、译文、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个过程应贯穿始终。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我们往往说要忠实于原文,但实际上根据的是接受者反映,即根据译文所意旨的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环境条件来处理文本。所以,翻译是建立在自然的动态基础上的节奏。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994.
[2] 宋成方. 语篇连贯的本质及其特点[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
[3] 杨志亭. 英汉翻泽中的语篇连贯与翻译策略[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心愿》有感
- 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后感
- 爱的价值
-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 读好书,谈荣辱
- 生命的价值
- 美丽的谎言
- 读《与上帝共进午餐》有感
- 《一个苹果》读后感
- 读《收藏阳光》有感
- 阅读《上下五千年》
- 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 英雄事迹激励着我前进
- 读《桌椅的诉说》有感
- 简析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意义
-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 试论关于教育定量研究的三个问题的探讨
- 浅析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写作”课的几点思考
- 浅谈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研究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贯彻整体性原则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借船出海”现象剖析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融贯科学精神
- 关于全球视野下我国社会体育学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 探析多媒体在汉语听说课堂中的应用和思考
- 浅析元认知策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 浅谈网络教学平台对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 试析全球主义、国家主义与中国竞技体育
- 浅谈内地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策略探析
- 浅谈高中英语词汇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的探讨
- 《司马光》教后
- 《乌鸦喝水》阅读课后研究活动
- 看雪
- 《思考《乌鸦喝水》阅读
- 小柳树和小枣树
- 我要的是葫芦
- 《乌鸦喝水》阅读学案
- 《汇报课《乌鸦喝水》阅读教案
- 《司马光》教学
-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 《司马光》教学实录
- 风娃娃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及思考
- 坐井观天
- 《司马光》教学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