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

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4

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

【摘 要】本文重点论述了诗歌是一种很美的文学样式,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教学要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想象美、含蓄美、形式美六个方面进行理解诗歌特点,并结合初中课本上的课例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好的认识到诗歌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诗歌;审美教育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选入初中课本的诗歌则是精品中的精品。诗歌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诗歌教学的审美特征,实施审美教育,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发学生文学潜能,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诗歌的审美特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形象美。诗歌不是用概念而是通过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感情,这种形象已不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形象,而是通过艺术概括和典型化,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反映事物规律的典型艺术形象。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大家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古典诗歌《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不慕荣利、机智勇敢、忠孝两全的完美艺术形象。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是一个青年小伙见河洲上一对形影不离的小鸟相亲相爱,听到他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他对心目中所爱之人的爱慕与追求。诗歌表现形象美,常用“比、兴”的手法。

二、情感美。抒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是以情感人的,不仅直抒胸臆的诗有强烈的感情,写景的诗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美好的感情是积极健康的,是真挚强烈的,是爱憎分明的。如《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写出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美好梦想的向往与追寻。《有的人》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三、意境美。意境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景物形象及生活画面达到完美统一,情景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具有特征性的形象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忘我的境界。陆游的“水穷山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萌发出新的希望,现在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在绝望中重获生机的喜悦之情。

四、想象美。想象是诗人对生活进行加工的基本艺术手段,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想象是在感情的推动下纵横驰骋的。丰富的想象又为表达感情服务。曹操的《观沧海》运用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海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诗人吞吐日月的气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运用大胆而奇特的想象,与明月对白,表达诗人对朋友和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先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想象出天上繁华的街市,又想象到牛郎织女在浅浅的天河上骑着牛儿来往。读后真是令人美不胜收。

五、含蓄美。诗的含蓄,简单的说就是容量大、含义深,“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如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的船已消失在远远的天边,送友的人还站在江边望着江水,虽未用“惜别”二字,但把真挚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等诗句,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这些诗句都因含蓄深刻成为传世名句。

六、形式美。形式美包括语言美、韵律美、节奏美。诗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好诗讲究语言的锤炼。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都是炼字的典范。一个字就把大自然写活了。

韵律美。诗歌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既有视觉美,又有听觉美。而表现出诗歌音乐美特征的主要手段是韵律美。一首诗有韵律还不行,还要有抑扬顿挫的声调,还要讲究平仄。

节奏美。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诗人郭小川说诗歌应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泉水叮咚响。《木兰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韵律美节奏美的典范。

以上所谈诗歌六美,在诗歌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这六点可归纳为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一首好诗应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融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诗歌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姓名
与时俱进的外婆
同窗好友
我成功了
爱玩的邻居
我的爷爷
我爱我家
我的邻居黄阿姨
“淘气”的我
我的爸爸
体验残疾人
一分辛苦一分才
我和她
我是“运动员”
朋友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的桂林会展品牌战略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关于
校企合作基地实习生管理问题研究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职旅游会展教学初探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研究
技能大赛背景下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旅游地居民生态保护态度的影响因素调查
当代大学校园个性文化标识系统设计研究
议一种创新型旅游方式
基于学生能力导向的国际贸易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分析我国旅游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产一体化”校企合作基地实习生管理探析
微博在消费类展会传播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导游业务》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例
语文高考小说模块解读
新课程下初中作文教学的优化与实效
语文教材使用策略例谈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课设计
金庸作品VS鲁迅作品
《雨霖铃》教学课堂实录
教研员称新课本删去牛郎织女可能担心催生早恋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两岸三地语文教科书改革调查(3)
《藤野先生》说课稿
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
诗词解读与学生空间智能的培养
《阿Q正传》及鲁迅的创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