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8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一、母语负迁移

心理学认为,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在英语学习中,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Robert,19

7

7)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把母语的规则搬到英语中去就会产生错误,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级,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二、汉英主语的差异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 就算了。”(王力,19

8

4)在汉译英时并非所有原文句子中的主语都能被转换成译文中句子的主语,因此弄清楚汉英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汉英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零位主语与形式主语。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表现之一就是在汉语中有很多无主句,而英语句子中主语不可缺少,当译者无法找到合适的词作主语时,应想到 “it” 形式主语和“there + 动词 + 主语”结构。如: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Without efforts, therewould be no success原句的汉语句子是个无主句,在译成英语的时候,需要用“there be”句型结构。

(二)话题显着与主语显着。赵元任先生和美国 语 言 类 型 学 家 Charles N Li & Sandra AThompson都认为: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赵元任,1979;CN Li&SAThompson,19

7

6)所以在汉译英中,有些汉语句子的主语不显着或省略,但译成英语时必须将主语确定并补译。如:弄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If things are notproperly handled, our labor w ill be totally lost单从汉语句子来看,主语是不明显的,但译成英文时,需要确定其主语“事情(things)”,并将其补译出来。

(三)汉、英主语的词类不同。汉语的主语有很大的词类兼容性,几乎什么词都可以直接作主语,其原因是汉语的主语可以只是个“话题”,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话题。着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口语语法》一书中列举了6 种汉语主语:名词性主语、动词性主语(如“走行,不走也行”)、表示时间处所和条件的词语作主语、介词引出动作者作主语(如“由主席召集会议”)、别的介词短语作主语和主谓主语。(赵元任,19

7

9)而英语主语则必须是名词或者主格代词,其他任何词若想要作主语,必须在形式上作调整,使其具有名词的性质。如:他想上大学的愿望最终实现了。His thought of going to college came true at last

三、母语负迁移对汉译英主语翻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类型上的差异,尤其主语差异较大因此造成了汉译英中,译文在句子的结构,译文的行文方式,翻译时的语言习惯上极易受到汉语母语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译文的生硬,晦涩不符合英语的习惯。以下笔者将通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母语负迁移对学习者汉英主语翻译的影响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主语丢失:补译主语

英语句子中的主谓结构必须齐全,缺了主语或谓语就是病句。汉语不是这样,汉语造句习惯重简洁,能省的决不重复。因此,汉译英时,母语负迁移会影响学习者对主语的翻译,造成主语丢失。如:原文:太大或者太小,对我们来说都不合适。

原译:Too large or too small is not suitable for us改译:Trousers, which are too large or too small,are not suitable for us上例表明,汉语里,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主语“裤子”省去,在英语里则不能省,需要根据相应的逻辑关系,补出主语。

(二)主语与主题混淆:转化汉语主题语

汉语是重主题的语言,其“主题—评论”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与英语的主谓结构句型有本质的不同。(方梦之,19

9

4)“主题—评论”句的话题可以是一个事件或者几个事件的串联,因此主题语可能是一个词、词组、分句甚至是并列或复合结构,而且主题语并不单单跟评论语中的动词相联系,而是跟整个评论语相关,所以要将汉语中的“主题—评论”句转化为英语中的主谓句,需要处理好汉语主题语与英语主语的关系,避免混淆主语和主题,并注意整个汉语主题语的转化。如:原文: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 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原译:We Chinese people’s indomitable effortswill unswervingly reach our goal改译:We Chinese people will unswervingly reachour goal by our own indomitable efforts学习者受汉语主题结构负迁移的影响,完全从汉语的习惯出发,把主题“努力”直接对译为英语的主语,混淆了主语与主题。而“努力”并不能实施“达到目的”的动作,所以在译成英语过程中,应将其转化为状语,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三)主语词性混淆:转化词性

在汉语中,主语可以是个话题,名词性的结构固然可以成为话题,而其他词性的词,比如动词,数词等均可以成为话题。而英语的主语则必须是名词性的结构,包括名词和名词性的短语。因此在汉译英时,必须注意词性的差异,避免出现非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作主语的现象。如:原文:创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任务。

原译: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animportant task改译: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san important task汉语中的主语是动宾短语“创建和谐社会”,学习者很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将汉语的主语直接作为英语的主语。而英语的主语必须是名词性结 构 , 因 此 应 将 “ construct ” 变 成 其 名 词“construction”。

(四)频繁使用人称主语:转化为非人称主语

中国人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或具有意识的行为,所以在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时,习惯用人作为句子的主语。而英美人较强调客观,反映在语言习惯上就是多用无生命的名词做主语。(徐层珍,200

3)在翻译中,为了使译文符合中西方各自的思维方式,必须注意主语的转换。如:原文:这些当地的居民都没有想到,他善于运用脑筋,才是他财运亨通的根由。

原译:The local citizen did not realize that brainswere at the bottom of his luck改译:It did not occur to the local citizen thatbrains were at the bottom of his luck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按照汉语的句序对译成英语,把原句的人称主语“当地居民”直接翻译到译句中,这种译法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但是不太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习惯。

四、结论

母语负迁移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是难免的,对其竭力忽视或排斥都是做不到的。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我们要熟悉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显着差异,了解汉英主语的各自特点,扬长避短,才能有效地避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译出符合西方人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句子。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块手表
我的愿望
第一次卖报
它的美吸引我
童年趣事
这就是我
长大后的我
幸福的一家
烦恼“药”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童年的照片
游阳春门公园
奇观
实证和规范,行政法学的抉择行政法论文(1)
行政机关赔偿协议程序行政法论文(1)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行政法论文(1)
论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法论文(1)
地市级国家安全机关执法主体资格及其运作行政法论文(1)
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初探行政法论文(1)
程序正义与社会治理创新行政法论文(1)
行政许可的规范分析行政法论文(1)
关于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思考行政法论文(1)
论汽车交通事故及其民事赔偿行政法论文(1)
论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行政法论文(1)
几个基本观念的转变
行政处罚现状与立法建议行政法论文(1)
行政规章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与作用行政法论文(1)
行政裁量权的语义分析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之二
《詹天佑》教学设计之一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之二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之三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之三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之一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之三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之一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三
《詹天佑》教学设计之三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之二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二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