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1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来源自教育网

1接受美学理论 2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出发,文学翻译活动应该是一个三元关系,它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因素。在这一活动中,译者必然会受到两次接受过程的影响。首先是译者对原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其次是译者必须考虑的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过程。这两个接受过程都会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2.1译者对原作的接受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首先对原作进行阅读,他的翻译是建立在这个阅读理解接受基础上的,在这个过程中原作的意义被译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同时原作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其中存在的许多“不定性”和“空白”,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得以连接和填补。译者带着自己的“偏见”和“期待视域”与作品交流,使原作的意义得以具体化。这些“偏见”和“期待视域”因译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不同,也可能因受到译者之前阅读的其他译作或相关评论的影响而各异,加之译者各不相同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被译者具体化的原作的意义不再是原原本本的原作者的意义,当然也不会是译者主观创造的意义,而是两种视域对话、融合后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译者深入感悟原作人物的思想、情感,经历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件,并把其作为翻译表现的内容,尽力忠实并再现原作。另一方面,译者在理解时又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偏见”和“期待视域”,造成译作与原作不可能“等值”。

2.2译文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译作读者接受和理解,只有当一个译本被译作读者普遍接受,这个翻译才算是有效的,它使得原作在异域文化中得到了重生。而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必须建立在他们的“期待视域”与译作文本相融合的基础之上。同时,读者的“期待视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译者应对所处时代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审美倾向等进行了解,考虑他们的“期待视域”,考虑作品能否吸引读者,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由于这些考虑,一方面,译者在使原作的“未定性”和“空白”具体化的过程中,在忠实于原作的大原则下,尽可能使译作接近译语读者的“期待视域”,便于他们接受;另一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不造成译语读者理解障碍的前提下,会有意保留原作的部分不确定因素,使得译作本身也成为一种“召唤结构”,激励读者积极参与,重构文本意义。

2.3译作与读者审美的距离接受美学理论还强调,“审美距离”是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从格林在《接受美学概论》中提出的审美距离与审美经验制导作用的关系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审美距离很小时,尽管不存在接受问题,但由于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域几乎一致,作品缺乏创新,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而如果审美距离过大,作品的意识过于超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极大障碍,从而读者与作品很难实现“视域融合”;只有当审美距离适中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熊敏、范祥涛,2009,

3)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把握恰当的审美距离,这样才能既使译文容易被读者接受,又让读者不断产生新的期待视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

3结语

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地研究文学作品,重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赋予作品的意义。而作为既是原作品读者,又是译文作者的译者,既要通过对话对原作品进行接受,又要考虑译文读者对译作的期待和接受,还要把握恰当的审美距离。这样创作出来的译文,才能在忠实于原作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再现原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美感,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需求。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心目中的家长会
我与书
我的仙境
感谢爸爸
作业风波
永远的伊莎贝拉
爱的鼓励
感恩之情,承载在一张纸上
我爱我家
我和书的故事
可怕的香肠
聪明的妈妈
妈妈,请放手
感谢
我想变成一张床
加强村级财务审计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及时在财务审计中发现舞弊问题探析
论我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互动关系(1)论文
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与思考
中国审计要上美国“黑名单”?
论我国政府审计独立性的缺失问题与补救措施
浅论品牌对电力企业的重要性(1)论文
浅谈我市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对完善政府审计法制环境问题的探讨
小城镇建设政府管理实践论文(1)
地方政府审计独立性软化问题探究
财务报表舞弊和审计程序浅析
中国审计拓荒者:吴应图
会计信息系统舞弊审计探讨
探讨新形势医院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